小说阅读技巧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小说作为阅读命题材料,在07高考中已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海南、宁夏卷的《林冲见差拨》,湖北卷的《日月行色》等。
四川09年、10年连续两年都考察了小说的阅读。
《考试说明》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列入了必考内容,且明确说明“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而高考多年来一直以散文小说为阅读文本,因此,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新高考中,小说阅读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高考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抓住小说的文体特征,也就抓住了小说命题的精髓。
这三者是紧密联系的,在任何一点上设置问题,都可以联系到其他另外两点,特别是人物与情节之间。
但小说阅读最重要的是:最后要落脚到“社会环境”上来。
作为小说阅读的拓展,本讲将以高考为目标,以高考模拟试题为例,指导考生掌握小说阅读的技巧。
一、揣摩人物形象。
在考纲中,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明确要求:“欣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落实到小说阅读中,即要求我们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学会赏析刻画人物的技巧,分析作品塑造人物的用意或作用(表达思想情感)。
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
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
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来塑造鲜明而独特的形象。
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感受到作者倾注在人物上的爱憎感情,同时要注意到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
人物形象的两个角度:一是从分析环境入手,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往往会烘托人物性格和暗示人物命运,社会环境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命运发展的根本原因;二是从分析情节入手,情节是人物性格、命运及其变化的载体,也是其具体的体现。
人物塑造的写作方法:包括两个方面,直接刻画和间接刻画。
直接刻画是指对人物的外貌(肖像、衣着)、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直接描写以表现人物特征;间接刻画更多的是通过环境描写与他人的言行来体现、烘托、反衬人物的性格命运。
小说塑造人物的作用:整体上说就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主要包括:一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某种价值观、道德观或行为品行;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发展来反映某种社会现状,讽刺或揭露社会的不公;三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情感。
二、把握故事情节。
小说的情节,通常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尾声。
梳理情节、抓住“高潮”是读小说的重要的能力要求。
像鲁迅的小说《祝福》的高潮在哪里,当然应该是最深刻的展示这篇小说的社会意义的部分。
作者通过塑造祥林嫂等一系列人物,特别是揭示祥林嫂的命运是要写中国社会的特点。
分析情节是深入理解小说的基础。
所谓情节,是指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既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小说中矛盾冲突发生、发展的过程。
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此,把握住情节是分析人物的前提。
三、分析环境作用。
通过典型人物反映典型环境,这种典型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
环境,尤其是典型环境,是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
什么是典型环境哪?就是能够反映整个时代的典型特色,反映时代精神。
典型环境是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来反映的,只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才能产生这样的人物。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1.环境描写的分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提供人物生活的场所。
②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征。
③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④侧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
⑤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
二、知识讲解解答小说阅读题,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掌握几种方法:一、看背景思人物。
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分析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需要把人物放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典型环境)下去理解,也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分析人物。
二、观描写重细节。
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
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
分析小说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小说抓住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节进行描写,强烈对比,突现了人物的性格。
三、读情节理构思。
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小说中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
这样构思就深化了主题,为心理的变化作铺垫。
四、获主旨多思考。
小说的主题不是象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
读者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一个由潜渐明的过程,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过程。
让读者看到了社会的病态,让读者陷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呢?三、例题精析关于人物、情节与环境的试题训练:考试情况分析: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即:“通过典型人物反映典型环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试题。
看病一碟年轻的白大褂微笑着把林森请到了桌前。
林森身体好。
以前在农村时,就没上过医院,没想到一调进城里,身子骨就像放了大量的酵母菌,一个劲儿地发酵膨胀,到现在连楼梯都快爬不动了,他不得不来到陌生异常的市中心医院来检查身体。
挂了号,刚跨进候诊室,就被并不认识的值班医生像熟人一样请到桌前。
年轻的白大褂一边给林森把脉,一边跟他拉呱儿。
原来白大褂在市报和电视上见过林森,知道他是市里的主要领导,所以林森一进候诊室就被他认出来,受到了一次莫名其妙的优待。
谈话中林森也就知道了白大褂的姓名——魏力,并且得到了他的一张名片。
“魏大夫,我的病……”林森见白大褂专心扯闲篇,觉得有必要提醒他一句。
“脂肪积聚症。
没啥大问题,运动量少的人一般都容易得这病。
年轻的白大褂谦恭地微笑着,说:“您叫我小魏吧。
在您跟前我是小字辈。
”小魏大夫手脚麻利地开了张药方递给林森,说:“别坐车,上下班步行,一个月后我再给您复诊。
没问题的,主要是运动疗法。
方子上的药只起辅助治疗的作用。
”林森很高兴,为了自己的病,为了医生优质的服务。
他告别了谦恭地送他出门的小魏大夫,步履轻快地走出医院,对在外面等候他的司机小景说,他不坐车了,他要走路治病。
林森的路走得很顺畅,但始料未及的是,随着时间的延伸,他竟走出了不少流言飞语。
有的说,林森犯了严重的错误,被市长拍着桌子骂了一顿,要撤职呢。
有的说,林森贪污受贿经济上有大问题,正在停职审查呢。
这些话有一部分传到林森的耳朵里,林森觉得可笑。
他相信,身正不怕影子斜,半夜敲门心不惊。
那些谣言,让它们怎么生就怎么灭去吧!所以林森就继续走他的路。
林森有一个女儿。
女儿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成了待业青年。
市环保局闻讯,派人专程来到林家,说本单位缺人,如果可以的话请她去局办做职员。
女儿很高兴,林森当然更高兴。
可近来不知咋的,环保局又一个劲儿地找各种借口延宕,急得女儿老往环保局跑。
最后一次,女儿是哭着回来的。
回来后就劈头盖脸地数落父亲,接着又半跪着哀求父亲不要再步行了,并且要争取多上几回市报和电视。
林森莫名其妙;这与女儿的工作有啥关系?女儿稍稍平静下来,断断续续说出了原因。
原来环保局的人被她缠得没法,才亮出了底牌:你爸爸要完了,我们还要你干啥呀!林森听了,气得面皮紫涨,拍着桌子直吼:“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他转过头来安抚女儿:“不要紧!啊,不要紧,爸爸给你安排个更好的工作,咱不跟那些势利小人一般见识!”哄得女儿高兴了,林森心头却沉重起来。
积毁销骨,真是人言可畏啊!他终于领教到了谣言的厉害。
为期一月的“运动疗法”总算结束了,林森眼前浮现出小魏医生谦恭的微笑来,他心情轻快了许多,这个小魏不错,他想,有机会一定跟卫生局说说,表扬表扬。
这样的年轻人如今不多了。
到了医院候诊室,林森把挂号单递给了小魏医生。
和一个月前一样白皙英俊的年轻白大褂这次没有了微笑,他面无表情地打量了一眼挂号单,把它拂下地来:“排队去。
”林森弯腰拾起挂号单,想了想,又掏出魏医生的名片递过去,笑着说:“小魏,不,魏大夫,你忘了我啦?我是林森呀!上个月……”“什么上个月下个月的!”白大褂的脸板得像青石板,“要遵守医疗公德,按先后顺序一个一个来,懂不懂啊?下一个,王瑶……”看着再一次被拂下地的挂号单和名片,林森蒙了。
少顷,他似乎明白了什么,血涌上了头顶。
他大踏步走到候诊室中央,从衣兜掏出小巧的手机,啪啪啪按了几个数字,凑在耳边大声吼到:“小景,我是林××。
你马上把车给我开到市中心医院来!不,给我开加长林肯!”1.小说中塑造的“魏力”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为塑造这一人物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技巧?请简析。
解题思路: 1.本题考查欣赏小说的形象、领悟小说艺术魅力的能力。
题目要求“简析”,首先要抓住文中林森前后两次看病时魏力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节,分析其前后不同的态度和表现,再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1)趋炎附势见风使舵(2)主要使用了对比、细节描写。
小说叙写了林森前后两次看病的情景,抓住魏力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节进行描写,形成前恭后倨的强烈对比,突现了人物的性格。
2.小说的主要情节是“看病”,但中间却写了“林森女儿找工作一事”,这样写有何作用?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小说表现技巧的能力。
分析某个情节在全篇小说中的作用,一般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二是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三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参考答案:这一情节揭示了趋炎附势的普遍现象,深化了主题;也为下文林森心理的变化作铺垫。
3.文章的结尾写到了“林森”的动作及语言,请简析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人物心理描写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直接的内心世界刻画,二是间接的心理描写,也就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甚至环境写心理。
分析“林森”的动作及语言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情节和人物的身份。
参考答案:被魏力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所激怒,官权意识被唤醒且又恨恨不平的心理。
4.小说以“看病”为题,有何含义?请简述。
解题思路:考察社会环境的试题。
本题考查对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的探究能力。
探究小说标题的丰富意蕴,主要还是从情节入手,分析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主题。
参考答案:表面意思是指林森两次看病这一情节主体,深层含义是指林森由此看到了社会的病态及由此引发的自己心态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