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交往焦虑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摘要]:为了解大学生在人际沟通方面的现状,探讨大学生的内外向程度与交往焦虑之间的相关关系。
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与内外向程度评定表对400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结果表明:1.当今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交往焦虑问题,在交往中容易出现紧张不安和自卑感;2.内外向程度与交往焦虑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表明越外向的人表现出越低的交往焦虑;3.不同年级在社交回避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二问题尤其严重。
[关键词]:大学生、内外向程度、交往焦虑1.前言心理学家马斯洛(Aaslow,A.H.)认为:“人人都具有这样一种基本需要,即需要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团体,需要得到他人的爱与尊重,这些社会需要是与吃饭穿衣等生理需要同等重要的不可缺失性的需要,否则,将使人丧失安全感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这就是人际交往。
交往焦虑表现在“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两个方面。
社交回避指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是一种行为表现;社交回避与不能参与社交是不同的,它的反面是“不回避”,而不是社交参与,是一种主观的行为;社交苦恼指身临其境时的苦恼感受,是一种情感反应。
内--外向的概念[1]首先是荣格(C.G.Jung)于1913年在他的《心理类型学》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在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时,人的心理一般有两种指向,他称为定势。
一种定势指向个体内部世界,叫内向;另一种定势指向外部环境,叫外向。
内向性格是安静的、富于想象的、爱思考的、退缩的、害羞的和防御性的,对人的兴趣漠然;外向性格是爱交际、好外出、坦率、随和、乐于助人、轻信、易于适应环境。
荣格认为,纯粹内向或外向性格的人是很少的,只是在特定场合下,由于某种情境的影响而倾向于一种占优势的态度,大多数人是介于内向和外向之间的中间型。
“内外向程度”是指一个人表现出多大的外向倾向程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交往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没有了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也无从规定。
”故人们把人际交往当作一项重大的事情来规划,但中国的现状,尤其是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现状不容乐观。
对于即将步入复杂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拥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他们事业的成功、婚姻的幸福、人缘的良好,有着不可抹灭的作用。
一位阿拉伯哲人说过:“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人生大海中去的。
”近年来,国内对焦虑问题的研究逐渐重视起来了。
好多学者研究了大、中学生尤其是高考前学生的焦虑状况。
但主要侧重于对“学习焦虑”的研究,交往焦虑的研究相对较少。
早在1986年金华等人就报道18~29岁这个年龄段的人际敏感均分最高,且这个年龄段的人际敏感分高于其它因子分。
[2]大学生正处于此年龄段"殷炳江等人对大学生心理测查的报告中表明此群体的人际敏感分亦明显高于常模分[3] 。
在交往焦虑的研究中,研究性别之间交往焦虑的颇多;但把性格与交往焦虑联合进行研究却很少见。
尤其是焦虑程度的研究以及测量以后对焦虑水平高的大学生给出心理学方面的建议几乎没有。
本次调查研究的意义:希望借此次调查,了解大学生交往焦虑情况的现状,了解大学生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验证我们“内外向程度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的假设。
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探讨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找出对策,帮助大学生更好了解和处理交往焦虑问题。
2. 研究方法2.1 研究对象我们对某师范学院校级公共选修课的学生进行了400份的抽样问卷调查。
有效问卷351份,占总问卷的87.5%。
其中大一97人,大二177人,大三77人,女生266人,男生85人。
2.2 研究工具2.2.1 本研究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4]该量表含有28个条目,其中14条用于评价社交回避,14条用于评定社交苦恼。
采用“是—否”方式。
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相当高,均值与条目-总的相关系数均值是0.77。
SAD量表的分数与其它关于社交焦虑及羞怯测量的相关系数非常高(如Jones,Briggs及Smith,1986),r值达0.75以上,与一般焦虑的测量也有正的相关。
据报道,SAD量表得分较高的人,在实际交往中焦虑程度较高,得分较低的人,在实际交往中焦虑程度较低。
2.2.2 内外向程度评定表该表是根据荣格内--外向的概念而设计的量表。
该量表用于测试一个人在性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内外向倾向。
得分越高表明性格越外向。
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该量表据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3 施测程序正式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严格按照心理学测验的程序进行,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统一的答卷纸,在三月底统一收回。
2.4 统计工具所有的调查数据都进行spss12.0电脑处理、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3.1 大学生交往焦虑总体情况表1 基本情况描述统计SAD总分社交苦恼(Ax)社交回避(Av)结果11.22 6.00 5.22 6.535 3.576 3.506对照组8.03 3.92 4.14 4.64 3.1 2.62注:(上为均值M,下为标准差SD)(下同)由表1可知,结果明显高于林雄标对照组的总分均值为8.03,标准差为4.64(t值=15.28,p<0.01)、焦虑分量表(Ax)均值为3.92,标准差(SD)为3.1(t值=13.92,p<0.01)和回避分量表(Av)均值得分为4.14,标准差(SD)为2.62(t值=11.04,p<0.01),可见大学生交往焦虑程度较高,存在较大的问题。
3.2 内外向程度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的相关研究表2 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内外向程度的相关分析距阵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内外向程度社交回避------社交苦恼0.703*** -------内外向程度-0.519*** -0.554*** -------注:*p<0.05 **p<0.01 ***p<0.001 (下同)由表2可知,内外向程度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是-0.519(p<0.001),-0.554(p<0.001),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
同样,社交回避与社交苦恼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 703(p<0.001),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3.3 性别、年级在交往焦虑上的比较表3 年级、性别在交往焦虑上的差异检验结果年级性别df F P df F P社交回避 2 3.051 0.049* 1 0.570 0.569社交苦恼 2 0.215 0.806 1 1.815 0.071由表3可知,年级在社交回避上,F=3.051 (P=0.049<0.05),存在显著的差异,在社交苦恼因子上,F=0.215 (P=0.806 >0.05),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不同性别在社交回避、社交苦恼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4年级在社交回避上具体差异的多重比较表4年级在社交回避上的多重比较结果年级社交回避大一 4.49大二 5.62* 5.62大三 5.23 5.23 5.23由表4可知,在社交回避上,大一和大二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二比大一、大三在社交回避上表现出更多的问题。
大一与大三之间,大二与大三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4.讨论4.1大学生普遍存在交往焦虑问题分析结果表明当今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交往焦虑问题,在交往中容易出现紧张不安和自卑感。
这与金艳、张翔等人的研究一致。
为什么大学生会存在这么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呢?我们认为当前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产生交往焦虑主要原因。
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改革时期,改革给高等教育、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然而,随着外来新文化、新思想的冲击;学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给大学生们心理上带来的压力和冲击也同样巨大。
他们一方面有着完全成熟的身体和充分发展的劳动能力,另一方面却因为仍在求学期间,对父母、对社会还保持着一定的依赖关系;一方面雄心勃勃,充满自信,另一方面却又对自己缺乏客观而全面的认识;一方面思想极其活跃,渴望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却又缺乏社会经验,社交技巧不足。
4.2内外向指数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的相关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外向指数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即随着性格外向程度的增加,社交回避及社交苦恼分数降低,换句话说,表现出更少的交往焦虑。
我们认为这是由个人的性格所决定的。
内向性格是安静的、富于想象的、爱思考的、退缩的、害羞的和防御性的,对人的兴趣漠然;故他表现出更少的社会交往兴趣。
外向性格是爱交际、好外出、坦率、随和、乐于助人、轻信、易于适应环境,表现出更多的社会交往兴趣。
[1] 这与荣格的定义,在人际交往方面基本一致。
4.3不同年级在社交回避上差异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社交回避上不同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二与大一存在差异,大而尤其严重。
究其原因可能是:首先,时间上的差异。
大二和大三是学习的重要阶段,学习任务重,学习知识点多,尤其使专业知识学习的集中时期。
所以大二就没有大一那么多的时间进行社会交往,社交回避的问题比大一的严重。
其次,恋爱因素。
大一刚进校,人和物都不是很熟悉,相对于大二来说恋爱的人就要少很多,比大二的人更自由,而大二恋爱的人比较多,和其他人的交往就要少很多,常常回避社交活动。
5.方法指导5.1学会交往的方法及技巧首先,培养人际交往的共情能力。
能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的情绪情感具有感受和理解力,能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能将心比心地体会对方,并对对方的情绪作出恰倒好处的反应。
其次,学习人际交往的沟通技巧。
包括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和学习人际沟通的技巧两方面。
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须做到开列自己的人际交往清单、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评价自己的沟通方式。
另外学习人际沟通的技巧包括非言语沟通和言语沟通。
非言语沟通非常的重要,心理学研究结果发现,人的肢体语言传递的信息达70%以上。
交谈中的坐姿、坐位、手势、握手的方式、面部表情的不同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需要我们在沟通时具备相应的敏锐才能保持良好的沟通。
言语沟通,需注意到说话的语气、语调、用词。
再次, 在人际沟通中,还要做到认同、赞美、感激、幽默、倾听。
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人际互惠,平等交往,不分尊卑优劣;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而不能只索取不奉献;要真诚待人,不虚伪、不做作;合理竞争,不嫉妒、不伤害;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而不是消极等待;从自身做起,热情交往。
克服心理障碍——自卑、嫉妒、虚荣、猜疑。
[6]5.2心理学角度的训练方法5.2.1.敏感性训练。
敏感性训练是一种从团体心理疗法发展起来的团体训练技术。
活动方式主要是语言交流。
这类团体通常由5人到15人组成,包括一名团体心理辅导人员。
训练期限可以是一至四周。
训练团体主要以非指导性的方式为参与者提供真实体验“此时此地”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