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性职业生涯研究

女性职业生涯研究

女性职业生涯研究—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状况的不断好转,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劳动能力差异的重要性大大超过了性别的自然差异,并在此过程中女性的职业素质不断的提高,职业空间不断扩宽,女性对职业成功的渴望不断增强,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毫不留情地把历来习惯于依赖男人和社会的女性推向了社会竞争的前台,逼迫她们接受优胜劣汰的考验,致使职业女性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到一种使命感、紧迫感和压力感。

社会的期待,新角色的要求,事业追求和家庭责任的失衡,成就欲与情感需求的矛盾、自我与忘我的冲突等等,这一切都使职业女性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

但其职业生涯发展却因职业发展环境中的性别不平等遭受阻碍。

本文立足于社会性别视角对我国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现状及女性职业生涯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在肯定现有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成就的前提下从公共政策、以及女性自身两个个方面进行探索试寻找女性职业生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推动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对策。

本文重点分析了由于缺乏社会性别视角我国的公共政策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对女性职业生涯发展制造了障碍,并进行对策分析试使政府真正承担起推动社会性别平等的责任,为女性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一个性别平等的空间,使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拥有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关键词:女性社会性别职业生涯公共政策一、女性职业生涯发展历程对于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了40年的发展,由于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职业生涯发与管理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内容和应用方法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思想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因此,在职业生涯发展与发展上,国内外是早有研究的。

而女性职业生涯发展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Caplow(1954)等提出了创建独立的女性职业生涯理论的主张,其宗旨就是要在工作场所和职业生涯开发研究领域赋予女性更多的“话语权”。

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国外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理论体系形成了,学者们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对传统职业生涯发展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形成了相关的女性职业生涯理论,但是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职业心理学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Farmer 的女职业动机模型、Hackett和Betz(1981)的女性职业发自我效能理论、Astin(1984)的女性职业选择与职业行为的社会心理模式、Betz和Fitzgerald(1987)的女性职业选择模型以及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类型论和阶段论等。

20世纪90年代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进入我国后,在我国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我国学者也在此基础上对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有一定的研究。

虽然我国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在我国,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还是有一定的成果的例如:张再生教授在其《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中比较完整的阐述了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问题,全面介绍了国外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在本书中特别提出了女性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应注意工作与家庭平衡计划,在张再生教授提出的工作于家庭平衡计划中阐明了要从组织与个人方面进行工作与家庭的平衡,特别提出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中争取得到丈夫与家庭成员的支持以使工作与家庭之间平衡。

吴海艳在职业女性职业生涯发展问题上表明在推动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应该首先保证女性的教育公平,其次建立相应的组织帮助女性发展自身的事业;再次,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尽量减少女性在不被排挤或排除在决策之外。

林硫铭和李孟恰在其《论我国普通女性弹性就业机制》中提出,合理规划女性职业生涯发展就要通过弹性工作制保障女性就业与再就业问题。

孙美佳在其《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职业生涯发展模式匹配分析》中把女性划分为全职家庭主妇型、极端事业型、理想主义的均衡型三个极端类型和以家庭为主工作为辅的“家庭倾向型”、以工作为主家庭为辅的“事业倾向型”两个大众类型。

并提出通过“天平模式”寻找不同类型的职业匹配模式。

王兰在其《多学科事业下的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中分析了国内相关的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的问题,提出真实的性别平等,切实的女性解放才能真正推动女性职业生涯发展。

二、职业生涯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一)女性人力资源供给的存量增加,质量提高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1990年我国女性人口为54829.784万人,在国家大力普及男女平等的思想,坚决打击性别鉴定的政策下,在现代生于医疗条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2009年统计数据中显示女性人口为64822万人。

在20年间女性人口增加了近10万人次。

这为女性人力资源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基础。

在几十年间,我国女性人力资源不但在存量上得到了增加,在质量上还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1982年、1990年、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指出在国家扫盲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针对妇女的扫盲成果特别突出,与1990年相比,2000年妇女成人文盲率从32.0%下降到13.4%,青壮年女性文盲率从14.78%下降到4.13%。

同时高等教育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二)女性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在政治权利方面,女性获得了与男子一样平等的参政议政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班子中都可以看到女性的身影。

在就业机会方面,我国女性就业人数占社会总体就业人员的45.4%,高于世界女性就业比例。

(三)女性就业结构趋向合理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社会程度越来越髙,并且国家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大量在第一、第二产业就业的女性不断向第三产业转移。

从行业分布看,女性在批发零售、社会服务、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工作的比例超过男性,在金融保险、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领域、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工作的比例接近于男性,这些变化使长期以来中国妇女就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得以明显改观,就业结构趋于合理。

(四)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缺乏社会性别视角在我国宪法中男女平等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应当得到贯彻落实。

但在具体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在我国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基本上没有主观的,故意的性别歧视,但忽略性别平等原则的做法或在不歧视的中性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歧视现象的产生却是普遍存在的。

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人们经常不自觉地把固有的错误的性别定势无意识的带入政策的过程。

在执行中因性别不同而区别对待,或明知会损害女性的利益也会为了局部的团体的利益而牺牲女性的利益。

这种忽视男女两性不同要求,在客观上维护和造就新的性别不平等的性别盲视政策,从政策上就给女性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制造了障碍。

(五)政府执行力度不够,缺乏执行监督建国60多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女性公民权益的维护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例如我国制定了《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在升学、招工、评职、晋升、提干等方面制定了一些男女平等的政策,也极力建立男女平等的社会机制,为女性参政、议政和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律保障。

但是由于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历史性别意识的影响和由此发生的社会决策行为,导致在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男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应该得到的平等权利没有得到彻底贯彻执行。

有些政策即使执行了,在执行政策中由于执行者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缺乏社会性别视角的执行方式,在法律法规的执行过程中按照自己错误的理解进行执行,反而违背了我国政府一些公共政策制定的初衷。

因此在法律与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男女平等的政策和法律规定,缺乏执行力度。

并且我国对于女性保护的政策多为宏观保障,对现实生活中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则缺乏具体的法规约束。

例如:很多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明确标明"只限男性”,有的单位如果要减员,则首先考虑的是女性,组织培训也会优先考虑的是男性。

再如,虽然我国在其法律法规政策中不允许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设置己婚,未婚等要求,但由于这些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没有相关机构的监督,也没有对这些现象给予明显的限制与缺乏明确的惩罚规则,导致相关政策没能完整准确的执行到位。

(六)女性个人方面1.自我评估存在缺陷,职业生涯发展意识缺乏而女性参加职业生涯培训的人数又相对与男性来说较低,这使女性对于职业生涯发展问题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就不能对自我进行很好的评估,因此没能给女性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很好的规划。

2.传统社会文化的压抑,女性的成就动机偏低由于社会对事业女性的异化宣传,以及多数男性对女性的期望,使得女性在职业成就的追求上摇摆不定,产生畏惧心理,更有些女性干脆放弃自己的职业发展转而始加强对家庭事务的关注,以加强这种“温良贤让、牺牲、顺从”的好妻子形象,以回避传统社会文化影响下而产生的巨大压力。

另外还有相关传统的文化,例如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认为男性以事业为重,而女性以家庭为重,所以女性就必须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

在传统的文化中,对男性和女性“成功”的评价标准不一,男性的成功仅仅体现在本人的事业上,而女性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其事业上的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家庭上的成功。

在就业过程中女性所受到的就业性别歧视的现象也是由于封建思想“男尊女卑”和“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

还有相关的偏颇的媒体宣传,比如我国现今的媒体常常在时装、汽车、餐饮、休闲等奢侈消费的宣传上大打美女牌,把女性看作是生活的调剂品进行宣传。

让人常常误会为女性只有是美女才能追求美好生活,得到良好的生存环境的错误认知。

把美女资源当作是女性人力资源的全部。

导致了一方面在就业过程中表现为女性的职业性别隔离,对女性的职业角色定位以及薪酬福利上的不公平对待。

这些都是女性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面临的问题。

四、社会性别视角下推动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对策(一)公共政策方面1.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消除决策过程中的性别歧视在我国由于在公共决策的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社会性别视角,导致了一部分本意为促进男女平等,维护女性权益的公共政策,反而成为了阻碍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

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必须有这样的意识,没有妇女的平等参与,任何发展都不可能是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只有将性别意识纳入政治决策和经济决策的主流,男女共同享有政治和经济活动空间,才能使女性改变权利的性质而不是权力改变妇女的性质。

将“性别观点”向社会各界、各级领导介绍和宣传,只有决策者理解并掌握了,才能做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目的;对机会均等等问题进行监督并定期检查,以保证机构各个层面中社会性别平衡。

2.加大相关政策的监管力度,保证政策的实施为了确保我国女性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不再由于公共政策的运行机制不合理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在我国公共政策的运行机制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对性别指标进行有效评估。

针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体现的性别水平及所出现的各种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并以公共政策的实施对男女两性的影响、作用及结果作为判断政策公正与否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利益相关人、政策目标与政策结果为核心的综合指标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