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本义是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这两种不同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
引申义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及时而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教,适时而学。
不陵节而施: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违反知识本身的深浅或难易程度进行施教。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引导,但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打开思路,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长善救失: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禁于未发:要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即以开发青少年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人的身心发展: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举例说明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结合优秀教师(班主任)教学工作经验,谈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及对今后从事教学的创造性设想。
(结合任小艾报告)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看法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首先——素质教育是全民的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的。
其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尽可能挖掘和发挥其潜能。
第三——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重视完整的人格教育、全面的素质提高,主张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而不主张仅以知识为本,甚至片面地把升学率、考试成绩当作教育的目标。
第四——素质教育强调教会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而不只是为了暂时通过升学考试。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遗传素质的概念: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二)遗传素质的作用:1.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4.遗传素质对人的影响在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不同。
弊端:遗传决定论1)过于夸大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在人的发展中,遗传的作用不可否认,为个体的成长提供了可能,对于某些有特殊的素质的人的发展可能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就如我们所说的“天赋”,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不能过于夸大。
3)人的发展除了遗传,还有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尤其是后天的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人类科学家对“狼孩”所做的努力可以说明。
4)这种错误的认识为“血统论”、“宿命论”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不可取的。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教育)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
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等。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进行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以促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
问题讨论:分析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列举对学生发展起负向功能的表现,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教学管理的“封闭化”2.课程与学制设置的“呆板化”3.教学模式的“工厂化”4。
师生关系的“等级化”5.考试与评价标准的“分数化”柴野昌山:譬如,在他看来,考试及成绩报告单作为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强化学生学习欲望的工具,具有显性正向功能;但若教师仅凭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便会导致学生产生书呆子型成就中心的偏向,此可谓隐性负向功能。
由学生群体的反学校、反教师的亚文化而导致的各种不良行为或越轨行为,学校从一开始就竭力予以避免。
对策:(一)理性分析学校教育的功能建立现代“开放化”教学管理观建立现代“灵活性”课程与学制观(二)重新构筑育人的理想建立现代的“个性化” 教学观(三)保持“教育双重力量”的平衡建立现代的“民主、平等、交流与合作”的师生观(四)减少“教育负向功能”的影响建立现代的“发展性” 考试与评价观教育的个体功能(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教育能促进个体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其“基本涵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的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须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人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思想意识成为支配人行为的内在力量。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人的行为要符合所属群体或社会的要求—社会规范。
学会生活、适应生活(3)教育促进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以职业为生,这就决定了为就业、生活--教育--职业化(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观念的表现;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外在表征。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个体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性的自主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举例说明教育的社会制约因素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
1.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发展①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
办教育与要一定的人力、物力等物质条件作保证。
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的人才。
如果教育跟不上生产力发展要求,则经济发展将因人才欠缺受到影响;反之,如果教育发展超过了生产力的承受能力,占用过多的人力、财力也会阻碍经济的发展②其次,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对培养人的规格,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文化水平和生产上所需的知识技术,生产力的发展也必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设立什么样的学校、专业,各级各类学校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间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③第三,生产力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生产力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促进着教育方法,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它们都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④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着生产关系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问题①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其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品德教育的内容。
总之,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超阶级”“超政治”。
教师职业的权利指法律赋予教师在履行职责时所享有的权利。
教师享有的社会权利,除一般公民权利(如生存权、选举权,享受各种待遇和荣誉)外,还包括职业本身特点所赋予的专业方面的自主权:教育的权利,即教师依法享有对学生实施教育、指导、评价的权利。
专业发展权,即教师依法享有发展自己、提高专业文化水平的权利。
参与管理权,即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1.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领导方式:专制、民主、放任型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性格、气质、兴趣2.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3.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环境* 课堂的组织环境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1.民主平等,和谐亲密2.尊师爱生,相互配合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谈谈你对经师与人师的理解人师——教师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
人师以自身独特、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学生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
该境界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享受境界。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理性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有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有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容(1)知识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教师不仅要具备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还要具备个人的实践知识,具有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能力。
(2)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能力——衡量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内容。
前者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等;后者体现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密切结合,是教育教学创新对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证。
(3)积极情感和高尚人格——教师专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系统。
“教师将来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
教育以人为本。
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的积极情感会产生“皮格马里翁”效应,感染学生。
教师的理想人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