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校的性质、价值、目的一、填空题。
1. 日常生活中“教育”概念的用法有三类:(1)思想转变过程的教育;(2)影响儿童成长方法的教育;(3)特殊社会制度的教育。
2.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主张有:(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生长;(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主张有:(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
3.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4. 学校的个体价值体现在学校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学校引导学生个体的发展;学校规范学生个体的发展。
5. 学生的发展,不单单体现在内在身体和心理机能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而且体现为学生的社会性适应、成熟、创造和行动的过程。
6. 学校的人类价值体现在:(1)学校是唤醒人类意识的场所;(2)学校是增进人类理解的工具;(3)学校是培养人类共同体的力量7. 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发表《21世纪新生计划》同年初,美国总统布什公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蓝图。
8. 《教育——内在的财富》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9. 当前,人的发展问题有:部分青少年学生发展动力匮乏;片面发展问题;个性、社会性与类特性的发展不够和谐。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内涵。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情感、知识、技能和信仰结构的成员;社会的个体化是指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和丰富的人格特质。
2.什么是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及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学校的具体类型是由建构它们的社会制度以及所应该完成的个体社会化任务所选择和决定的。
3.简要回答作为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其专门性体现在哪里?第一,专门的教育职能;第二,专门的教育人员;第三,专门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第四:专们的评价方式;第五,专门的经费支持。
4.学校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学校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学校是社会团结的纽带,学校是社会进步的有效工工具。
5.如何理解学校是增进人类理解的工具?在全球化的今天,学习教育应该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弘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用更积极的、建设性的眼光来重新思考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增进理解,和谐共生。
6.简要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所颁布的有关学校教育的政策文本,它们对学校教育的目的有何表述。
1949年《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明确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7. 新中国所颁布的教育文件中对学校教育目的的表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第一,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格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就是说,学校培养的人应该是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既是合格的经济领域的生产者,也是各个的能够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人,还要全面地提高国民素质。
第二,人才理想的素质结构是德智体美全面和谐的发展,反对只重视智育弱化德育、忽视体育和美育的做法。
第三,人才素质结构的重点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什么是“学习化社会”?答: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都享有任何情况下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
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
9.简要回答21世纪学校目的的概念框架。
答:1.总体规格:面向世界的中国人2.素质结构:人的全面发展3.一组关键素质:良好个性培养有关的素质与社会性培养有关的素质与人类特性形成有关的素质第二章学校的历史与教育遗产一、填空题。
1. 学校大致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我国古代的学校产生于夏代。
2. 在古希腊,斯巴达建立了一套以军事训练为中心内容、以培养坚忍不拔的战士和绝对服从的公民为唯一目的的教育制度。
而雅典的学校类型则有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
3. 欧洲中世纪大学主要有以下三所:萨莱诺大学;波洛尼亚大学,由学生管理,故称为“学生大学”;巴黎大学,由教授会掌权,有“先生大学”之称。
4. 三种基本的现代学制分为单轨制、双轨制和分支型(混合型)学制。
5. 《学记》中提出的教学原则与方法有教学相长;长善救失;豫时孙摩;藏息相辅;启发诱导。
6. 在韩愈看来,教师的任务主要有传道;授业;解惑。
7. 夸美纽斯提出的泛智论是指把一切事物(或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答: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有官学、私学、书院等三种类型,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一起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学体制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产生于汉代,随后在各个朝代有所发展。
封建地方官学始于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创办郡学,招收“下县子弟”入学。
自汉代到明清,都分别按地方行政单位设立地方官学,如府学、县(州)学。
明清还在乡村设立社学。
私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被禁绝,汉代得以复苏和发展。
汉代私学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类型,为蒙学教育性质,主要形式是书馆或家馆,主要学习内容是识字、习字;第二种类型,是初读一般经书的私学,通称为乡塾;第三种类型,是专经研习性质的私学,这种机构多称为“精舍”或“精庐”,讲学者都是精通一经或数经的名师巨儒,多以研讨学问和治术为办学目的。
魏晋南北朝以后,直至明清时期,私学在历朝历代都一直存在,并且在绝大部分时期都非常兴盛。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诞生于唐末五代,宋代时期书院发展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教学形式,并产生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六大书院,明清时期有著名的东林书院、漳南书院、诂经精舍、学海堂等。
我国封建政府不仅重视官学,并且对私学、书院等非官学教育给予支持,从而使官学、私学、书院等三种学校教育形式并存与相互配合,在社会动荡时期,每当官学衰微的情况下,私学、书院的发展与繁荣,很好地弥补了官学教育的缺失,并且促进了非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为中华固有文化的绵延不绝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基础。
2.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 1 )在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上:孔子主张通过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观念传播到民众中去,从而对政治发生影响。
( 2 )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上:孔子认为一方面教育必须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又优先于经济,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统治者取得民众的信任。
( 3 )在教育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作用上: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认为人的才智不是先天获得的,主要靠后天习得的,无论什么人,只要肯努力学习,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 4 )在教育对象上: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没有贫富、贵贱、地域等区别。
( 5 )在教育方法论上:强调启发式教学。
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只有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下,有求知的欲望或动机而又发生困难时,教师再去启发他,这样自然就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施教。
( 6 )在道德教育原则上:第一,立志乐道,即教育学生确立远大目标和理想,眼前利益必须服从远大理想,要有崇高的精神、道德追求。
第二,克己自省,即道德修养的核心是贵在严以责己,培养道德自觉,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合符道德规范。
第三,改过迁善,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称作发扬优点、长处和改正过失、克服缺点的过程,闻过则喜、见过自讼。
第四,身体力行,主张慎言敏行、言行一致。
( 7 )在教师观上:孔子根据自身长期的教育实践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要求,总结出了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品质和条件。
第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是做好一名教师的前提和基础,“诲人不倦”是一名教师最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最宝贵的品格。
第二,关爱学生,无私无隐。
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到了学生身上,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
又主张把对学生的爱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对学生的教育做到无私无隐,鼓励学生超过老师。
第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要求教师对学生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作学生的表率。
3.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 )循序渐进。
所谓循序,是指遵循教材的客观顺序和学生的主观能力去规定学习进度。
所谓渐进,是指不贪多求快。
( 2 )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读得熟,又要思之精。
( 3 )虚心涵泳。
读书必须有虚心的态度,不能穿凿附会,不要带陈见,不能先入为主,而要平心静气地去寻求书中的道理。
( 4 )切己体察。
就是读书要把圣贤之言,变成自己的信念,见诸于自己的行动。
( 5 )著紧用力。
读书穷理,要有发愤勇猛、坚持到底而不懈怠的精神。
( 6 )居敬持志。
就是精神专一,全神贯注,树立崇高的目标、志向,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 1 )“教育即生活”。
杜威用“生活”来表示个人与种族的全部经验,而且个人的经验是在不断更新的。
教育的作用:一是传递经验,二是交流经验。
他认为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为儿童将来的某种生活做预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