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色没有光就没有色,光是人们感知色彩的必要条件,色来源于光。
所以说:光是色的源泉,色是光的表现。
五光十色、绚丽缤纷的大千世界里,色彩使宇宙万物充满情感显得生机勃勃。
色彩作为一种最普遍的审美形式,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衣、食、住、行、用,人们几乎无所不包,无时不在地与色彩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色彩现象是一种变化万千的自然景象。
没有色彩就没有花红柳绿,没有色彩就没有碧海蓝天,没有色彩就没有诗,没有音乐,没有艺术。
没有色彩的世界无疑是个黑暗死寂的世界。
人的一生自始至终都处在绚丽的色彩包围之中,并在这包围之中感受到时光的美好,时间的温馨,人生的愉悦。
色彩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永恒。
自然界中只有光,本没有色,人的眼睛为了区别光的不同,建立了色的概念,大部分关于色彩的理论都建立在对人们的感觉实验的基础之上。
在人的眼中有三种蛋白酶,分别敏感于某一特定波长的红、绿、蓝三种光中的一种,这样实际上人只能感觉到一个光谱中的三个特征方向。
色彩是一种视觉感受,客观世界通过人的视觉器官形成信息,使人们对它产生认识。
所以,视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
来自外界的一切视觉形象,如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以及它们的界限和区别都由色彩和明暗关系来反映。
对于自身发光的物体,颜色是由他所发出的光在人眼所能感知的三个方向的刺激来决定的。
然而对于反光的物体,颜色由照射他的入射光和被他所吸收的光来决定。
用一组与白光在这三个特定方向上对人眼刺激值相同的红绿蓝三色光就可以在人眼中模拟出白光的效果,但当这个白光和红绿蓝三色光分别照在同一物体上时,被吸收掉的光不同,反射出来的光也不一定相同,人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可能就不同。
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对光的透射、吸收和反射光谱决定,不同的入射光线可能造成物体的颜色不同。
我们说"花是红色的",是因为它吸收了白色光中400~500nm的蓝色光和500~600nm的绿色光,仅仅反射了600~700nm的红色光。
花本身没有色彩,光才是色彩的源泉。
如果红色表面用绿光来照射,那么就呈现黑色,因为绿光波长的辐射能被全部吸收了,它不包含可反射的红光波长。
可见,物体在不同的光谱组成的光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所以,“色彩”并不是物质本身的物理性实体,只有光波波长才是物理性现实存在,物体的固有性质只是它对可见光谱中某些波段吸收或反射的能力。
环境的明暗不同时,人眼中起作用的细胞类型不同,颜色的感觉就会有差异。
不同颜色的光波,在能量相当的情况下眼睛感受的刺激程度不一样,如:在同样能量不同颜色的灯光照射下,感觉亮度不同。
比如感觉红色的比深蓝色的亮。
我们通常把白色、黄色、浅红等淡色称为亮色,翠绿、普蓝、黑色等重色称为暗色。
人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
从牛顿的微粒说到惠更斯的弹性波动说,从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到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学说,以至现代的波粒二象性理论。
光的物理性质由它的波长和能量来决定。
波长决定了光的颜色,能量决定了光的强度。
在电磁波辐射范围内,只有波长380nm到780nm(1nm=10-6mm)的辐射能引起人们的视感觉,这段光波叫做可见光。
在这段可见光谱内,不同波长的辐射引起人们的不同色彩感觉。
英国科学家牛顿在1666年发现,把太阳光经过三镜折射,然后投射到白色屏幕上,会显出一条像彩虹一样美丽的色光带谱,从红开始,依次接临的是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视觉是由进入眼睛的可见光引起的一种感觉。
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从外部获得的信息中有9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获得信息的效率和质量,与眼睛的视觉特性、照明条件以及视觉舒适感有关。
眼睛的生理特性决定了它的明暗视觉和视觉效能。
影响视觉舒适感和引起视觉疲劳的主要因素是照度水平、照明均匀度、眩光和明暗视觉的变化等。
这是研究光学的基础知识。
视觉分为明视觉、暗视觉和中间视觉。
明视觉主要由眼球视网膜上的锥状细胞起作用,通常要求的亮度至少为每平方米几个坎德拉。
暗视觉主要由视网膜的杆状细胞起作用,所需的亮度一般低于每平方米百分之几坎德拉。
中间视觉介于上述两种视觉之间。
杆状细胞不能起分辨颜色的作用,只有锥状细胞感受光刺激时才有颜色的感觉。
杆状细胞对波长为510纳米的光最敏感,而状细胞对波长550纳米的光最敏感。
锥眼睛完成视觉工作的能力称视觉效能。
常用亮度对比和颜色对比,对比灵敏度、视敏度、视感受速度来综合评价眼睛的视觉效能。
眼睛能够识别某背景上的任一物体,主要依赖于物体与背景之间的亮度差别和颜色差别,即亮度对比和颜色对比。
眼睛所能辨别的物体与背景的最小亮度差,称为临界亮度差。
临界亮度差与背景亮度之比称为临界对比。
用临界对比的倒数来评价眼睛辨别最小对比的能力称为对比灵敏度。
在自然欣赏、社会活动方面,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
色彩是与人的感觉(外界的刺激)和人的知觉(记忆、联想、对比…)联系在一起的。
色彩感觉总是存在于色彩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色彩感觉存在。
色彩心理透过视觉开始,从知觉、感情而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反应与变化是极为复杂的。
各种色彩的象征:红色――热情、活泼、热闹、革命、温暖、幸福、吉祥、危险……橙色――光明、华丽、兴奋、甜蜜、快乐……黄色――明朗、愉快、高贵、希望、发展、注意……绿色――新鲜、平静、安逸、和平、柔和、青春、安全、理想……蓝色――深远、永恒、沉静、理智、诚实、寒冷……白色――纯洁、纯真、朴素、神圣、明快、柔弱、虚无……黑色――崇高、严肃、刚健、坚实、粗莽、沉默、黑暗、罪恶、恐怖、绝望、死亡……色彩本身是不体现思想感情的。
但是,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过程中,自然景物的色彩却逐步给人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影响,产生了冷暖、软硬、远近、轻重等感受,以及由色彩所产生的种种联想。
例如,从红色联想到火焰,蓝色联想到大海,这种联想便产生了明确的概念,使人对不同的色彩产生不同的感觉。
总之,我们看到的色彩,是光线的一部分经有色物体反自然光源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时刻发生亮度的变化,很不稳定。
如晴天和阴天的太阳光强度相差很大。
人造光源比自然光源稳定,但也有亮度的变化。
例如白炽灯,亮度增大时,颜色趋向于白;亮度减弱时,颜色趋向于红。
光源的亮度变化对物体颜色有直接的影响。
物体的固有色在入射光亮度适中的时候表现最充分。
太亮的强光会使固有色变浅,太暗则会使固有色灰暗乃至消失。
刺激我们的眼睛,在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反映。
光色的混合。
光亮度会提高,混合色的总亮度等于相混合各色光亮度之总合。
颜色方面是由不同光源光谱的能量决定的。
色光混合中,三原色光是朱红、翠绿、蓝紫,它们都不能用其它色光相混产生。
朱红与翠绿相混得黄色光;翠绿与蓝紫相混得蓝色光;蓝紫与朱红相混得紫红色光;黄色光、蓝色光、紫色光为间色光。
当三源色光按照一定比例相混时,所得到的光是无彩色的白色光或灰色光。
在混合色方面,心理颜色和色度学的颜色也不相同,当看到橙色时,会感到它是红与黄的混合,看到紫红色时,会感到是蓝与红的混合等。
但看到黄光时,却不会感到黄光可以由红光和绿光混合而成。
在心理颜色视觉上一切色彩“好像”不能由其他颜色混合出来。
一般觉得,颜色有红中带黄的橙,绿中带蓝的青绿,绿中带黄的草绿,但是,却没有黄中带蓝或红中带绿的颜色。
通常看到的不只是色,而是色和物体,不只是色光,而是与其他许多光夹在一起的混合色光,这样便使问题进一步复杂了。
色彩对比的规律归纳如下:1、亮色与暗色相邻,亮者更亮,暗者更暗;灰色与艳色并置,艳者更艳,灰者更灰;冷色与暖色并置,冷者更冷、暖者更暖。
2、不同色相相邻时,都倾向于将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
3、补色相邻时,由于对比作用强烈,各自都增加了补色光,色彩的鲜明度也同时增加。
4、对比效果,随着纯度增加而增加,同时以相邻交界之处即边缘部分最为明显。
5、对比作用只有在色彩相邻时才能产生,其中以一色包围另一色时效果最为醒目。
强化对比效果的方法:(1)提高对比色彩的纯度,强化纯度对比作用;(2)使对比之色建立补色关系,强化色相对比作用;(3)扩大面积对比关系,强化面积对比作用。
抑制对比效果的方法:(1)改变纯度,提高明度,缓和纯度对比作用;(2)破坏互补关系,避免补色强烈对比;(3)采用间隔、渐变的方法,缓冲色彩对比作用;(4)缩小面积对比关系,建立面积平衡关系。
在视觉艺术中,色彩作为给人第一视觉印象的艺术魅力更为深远,常常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
人们观察物体时,视觉神经对色彩反映最快,其次是形状,最后才是表面的质感和细节,生动地说明了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获得不断提高之后,将越来越追求色彩的美感。
夜景照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夜间建筑景观照明色彩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城市夜景已成为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种享受。
因此,灯光艺术家总是运用色彩这一手段在设计作品中赋予特定的情感和内涵。
同时将光与色紧密的联合起来,造成意想不到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