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与色的世界

光与色的世界

光与色的世界湘美版高中美术绘画选修第二单元第一课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形和色是构成绘画的基础。

本堂课是在讲完造型后,帮助学生开始认识色彩。

整堂课要以探索研究的形式作为主体基调。

最好能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开展课堂讨论或者辩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积极研究绘画中光与色的奇妙。

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抛出新颖的课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学生讨论发表之后,提出一些科学的论据,然后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每一个结论得出后,都通过简单的小实验或者事实论证。

学生再通过观赏不同的绘画作品对比、分析光与色在绘画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分析】这节课是色彩单元中的第一节课,课的本身理论性较强,要让学生理解内容,要上得生动有趣,深入浅出,需要辅以例子,实验等手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理论现象,产生直接的视觉经验,教学效果才能轻松有效。

本课是以探究色彩的本质为主要内容的。

简单来讲:人是依靠眼睛辨别色彩的,而眼睛是一个光学接受器,所以人眼看到的色彩都和光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有以下几个要点是需要本堂课解决的:1、光与色的关系;2、固有色到底是什么概念;3、光源色对物体色彩的影响;4、环境色对物体色彩的影响。

【教学目标分析】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要达到以下三个目标:1、使学生对色彩的产生和本质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2、对于色彩的观察方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色彩写生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3、学会以科学为理论依据,以思辩为推理方法,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教学准备】实物类:三棱镜教学工具类: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部分:光与色的关系:导入课程(实验导入):师:经过前部分的学习,同学们对于绘画中的造型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今天我们开始研究绘画中的色彩。

下面请两位同学来做一个小实验。

就是三棱镜折射日光的实验。

生:一人站窗口手执小圆镜将一束日光反射至讲台方向,一人手执三棱镜将此束日光折射至贴于黑板的白纸上。

众生观察:一束日光经过三棱镜的折射,会分解出一道彩色带,大致呈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渐变的颜色。

师:这就是17世纪时科学家牛顿发现的光谱。

光经过折射变成了色。

光和色两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重点。

(板书,写出课题:“光与色的世界” 。

)抛砖引玉师:我们观察色彩的重要器官是什么?生:眼睛!师:眼睛是接收什么的器官?生:光!师:那么,光与色是什么关系呢?生:讨论,发表各自对光与色的关系的看法。

教师倾听,从发言中找有价值的线索。

师:我写一句话,大家看看对不对。

黑板上写下:“有光才有色,无光就无色”。

大家来谈谈这句话是对的,还是错的,或者半对半错?学生讨论生一:不对,没有光也有色啊,我拿着一枝红色的花走进一间黑漆漆的屋子里,花还是红色的,并不会改变。

并不能因为我看不见,就说花不是红色的了。

那盲人生活在无光的世界里,认为没有色彩,可是我们知道世界还是彩色的呀!生二:我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他以盲人为例是错的,盲人只是看不见光,而光还是存在的,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没有光的情况色彩是否存在?生三:我认为这句话是对的,因为颜色是光照在物体上后反射到人眼睛里的。

如果没有光照到物体,就不会有反射光,那么我们也就看不见这个物体,更谈不上看见色彩了。

所以我认为“有光才有色,无光就无色”这句话是对的。

例证检验师:一个物体如果有光线照到但没有反射光,我们的确无法看它的存在。

比如说“宇宙黑洞”。

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所有经过的光和物质都被其吞噬,没有一丝反射光逃逸,所以迄今我们看不见黑洞的存在,只能通过种种现象推测它的存在。

所以说没有光就没有色彩,因为色彩是光的反射。

第二部分:固有色。

(一)提出疑问:师:为什么地球上的万物受同样的阳光照射,却出现不同的色彩呢?(二)思考回答:生:因为万物是由不同的物质构成,不同的物质对光谱中七色光的吸收和反射是不同的,反射出来的光色,就是我们眼睛所见到的色彩。

(三)实例验证:师:请举例说明。

生:比如我们的校服是由黄白两色组成,在同样的光照下,黄色部分吸收了其他六中色光,只反射了黄色的光线,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黄色,白色部分反射了绝大部分光色,故我们看见的是白色。

师:很好,举的例子很直观恰当。

请大家看书。

(四)作品欣赏:书上23页右上角,在自然光的照射下,茶杯为白色,苹果为红色。

茶杯的白色和苹果的红色就是物体的固有色。

第三部分:光源色。

(一)提出疑问:师:我们对于固有色的概念是在光源假设为在自然光的情况下,我们对物体的颜色的固有概念,比如,我们脑子里固定的认为树叶是绿的,天是蓝的,这都是在太阳这个最大的光源正常的情况下产生的认识。

可是,如果光源变了呢?(二)学生思考,回答。

生:那就象茶杯和苹果的下两张图一样,在蓝色光源下,物体都笼罩了一层蓝色,杯子变成了蓝色,而苹果也不那么红了。

在红色光源下,物体都笼罩了一层红色,杯子变成了红色,苹果变得更加红了。

(三)得出论断:师: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光变色就变”?生:可以!(四)实例验证:师:能否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一下?生:比如说,双湖公园的树,白天在阳光下,为绿色。

可是到了晚上,各种彩色的灯光一照,有的变成了红色的树,有的变成了紫色的树。

作品欣赏:1、《卢昂大教堂》油画法国莫奈师:卢昂大教堂在不同时间的阳光照耀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变化,有清晨,有正午,有黄昏。

天的颜色也忽而黄色,忽而紫色,教堂的颜色更是变幻莫测,谁能说出教堂的固有色是什么颜色呢?2、《干草垛》师:这就是光源色对物体色彩的影响,这样看来,固有色是非常善变的,靠不住的东西。

而光源色对物体的颜色起了重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第四部分:环境色。

提出问题师:除了光源色对物体的颜色有重大影响,物体附近的颜色会不会对其色彩产生影响。

作品欣赏:看书上25页《餐趣》及《水中的蛋》,这两幅作品中就有环境色对物体颜色的影响。

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系统的学习了光与色的有关理论知识,知道了“有光才有色,无光就无色”的原理,还知道了“光变色就变”的道理,理解了“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等概念,对大家后续的色彩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五部分:课后观察。

师:请大家在课后随时注意观察身边树的影子的颜色,仔细分辨,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下节课来谈谈你的观察结果,告诉大家你看到的树的影子在什么环境里呈现什么颜色。

《绘画中的色彩——光与色的世界》汇报课教案绘画中的色彩——光与色的世界开课教师:许明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色彩表现规律。

2.学会分析和判断画面的色彩倾向。

过程与方法了解光源色与固有色以及画面整体色彩的关系,能画出简单物体的大体色彩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对不同光源色、固有色的探究分析中养成认真观察、细心分析的良好习惯。

2.能通过研究性学习,深入分析绘画作品是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某种情景的特征、突出作品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通过研究性学习,深入分析绘画作品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某种情景的特征、突出作品主题。

教学难点:掌握一定的光与色变化规律和色彩绘画的表现规律与技能。

三、教学活动(一)引入新课展示文艺复兴后古典绘画的色彩表现方式与印象派前后的对色彩研究与表现方式的绘画作品,思考在漫长的艺术长河中,从“一清二白”到“五彩斑斓”,这其中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光和色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引入本单元的任务和本课课题。

板书:光与色的世界(二)进行新课1.色彩的呈现来源于光,科学的进步也使人类重新改变对光的认识,也改变了绘画中的光的表达——光的色散光线来自于光源,认识的进步使得对——光源色这一概念发生了质的态度转变,请同学看教材P22页。

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光赐予的丰富色彩世界。

引入本课教学目标: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

2.PPT展示摄影图片“在物理中,光是无数电磁波的集合体,光在传递途中,受到空气中的颗粒、水汽等杂质的阻碍,电磁波的不同波长是有损失的。

”引入光源色的概念。

但是我们的眼睛却无法即时的扑捉到这些光线色彩中的变化,这是由于我们的眼睛视网膜上有两组不同的视觉细胞,敏感的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迟钝的感色细胞(视锥细胞),——举例:如台灯下、漆黑的房间突然打开灯,能同时感到光与色存在,但只能维持一会。

感色的迟钝使得我们在光线强弱的改变同时,无法敏锐持久的观察到色彩的改变(但是相机能够做到),只能观察到固有色的存在。

3.引入固有色的概念,重点强调固有色的变化情况——固有色也随之光源色变化而变化,不同天气条件、不同时间段、不同季节。

在欣赏PPT图片的同时归纳光源色、固有色变化的特征和如何利用。

①、色调——光是色之母,光源色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整个画面的色调。

②、基调——画面中的颜色带有同一色彩趋向;固有色则顺应这种统一的色彩变化。

③、情调——通过对画面的大体色彩关系的分析,可以了解作者当时的光色心情从这三个方面思考与学习画面的大体色彩关系的分析方法,首先换一个角度从书上的写实绘画挖掘色调、基调、情调的特性,其次由教师演示如何分析顾忠祥的油画《路》,并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作者的绘画情绪与态度。

然后由学生尝试判断课本上的《水乡之夏》画面的色彩倾向和分析画面的大体色彩关系。

并提问在这个画家眼中是怎样一个夏天。

以达芬奇的话为前面知识进行总结:“没有一件物体能够完全展示其本来颜色”。

4.同时引入环境色的概念思考——前面看到了光色的自身变化,光对物色的影响,物和物之间有没有影响呢?环境色——环境中物体和物体之间由于对光的反射作用,从而造成相互影响下的色彩变化。

并结合课本P25页的三副图,以表格的形式对环境色的变化规律进行归纳。

5.结合前一课知识,以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大师德拉克洛瓦:“整个世界都是反射的”,光线照射下的诸多因素不同,都会使物体色彩大不一样,需具体分析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

总结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在单个物体上发生变化区域规律。

了解写生时的色彩变化。

同时欣赏一些巡回画派、印象派、后印象派部分画作。

细心观察,耐心体会!感受大自然的色调!领略画面中的色调!勾勒生活学习中的色调!并布置作业:模仿课本的用色方法,尝试对某个小景进行分析解构,注意不同时间段的光色变化。

或者对自然光下的单个物体的表面,进行区域划分,尝试分析不同受光角度的色彩变化。

系列评价记录源自省教科院组织的第二届全省课堂教学设计网络大赛,我选取部分案例及我的评价以供同仁探讨。

第一部分为案例,略去执教者的单位及姓名,第二部分为我的分析与评价。

第一部分执教者案例绘画二单元第一课光与色的世界一、基本说明1、模块:高中美术《绘画》(选修)2、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美术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二单元第一课5、授课人:略5、学时数: 45分钟(教室授课)二、教学分析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学习,掌握光源色在写实色彩绘画中的主导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