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测量水的温度》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中的第二课《测量水的温度》。
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学方法、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测量水的温度》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学习的的内容是培养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技能,并认识到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到热量,温度上升。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操作技能上的学习,在操作上必须注重操作的正确性,通过老师的引导,小组成员的互相的监督,使孩子养成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能准确掌握操作。
另外通过测量水温,使孩子对物体变化和热量的传递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让孩子知道,热量的失去说明了温度的变化,为后续观察研究物质(水)怎样发生变化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主要以形象性思维为主,学生的逻辑思维较差。
本班学生的特点是:一部分同学比较踏实,但思想有些约束,主观能动性稍差;另部分同学思维开阔,动手能力较好,但组织纪律性较差。
因此我在本节课中,所提出的问题也是由浅入深,问题的解决上尽可能让孩子多观察多思考,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多让学生操作,并通过直接接触快速的学习知识和操作技能。
三、教学方法的分析
本节课采用的是接受性和探究性相结合的教学,教学过程中以自我导向、小组成员互相监督为主,以收集整理资料、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小组交流和讨论等多种活动方式为辅助,其中记录表的多次使用,是为了培养学生记录习惯和简化教材,使学生更好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技能。
四、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l 、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
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适合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值在-20℃~10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四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
本节课,主要是以培养孩子的技能为主,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怎样正确的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通过对学生在书中的学习,同学的演示,小组内的测量不断的加强孩子的熟练度,使孩子能准确的掌握使用温度计的技能和方法。
六、教学难点
大自然是奇妙的,我希望孩子能通过亲身经历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本节课就有很好的机会,通过两次测量水温后,可以发现水温的变化,水温越高,温度下降的越快。
但这个知识点不是本节课重点,不意占用过多时间,为了让孩子容易找出规律,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我选择通过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时间大概控制在5分钟内。
五、教学过程:
(一)、测量水温的方法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先通过辨别一杯水的温度引入,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着各式各样的温度计,测量不同物体时应选择适合的温度计。
接下来通过书本上的阅读了解测水温的基本方法,分析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加深刻记忆理解,为下面的操作打
下的基础。
(二)、测量水温
请同学进行演示,加强其他孩子对正确操作的印象。
演示的方式和前阅读分析比起来更加形象性,更直观,有利孩子的记忆的加深。
接下来就是实际动手了,先后两次测量水温,每次测量都包括热水和自来水(热水来源于饮水机中,接水的先后顺序不同,水温也会不同),这样做为了给学生更多操作机会,使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
第一次测量后,我会汇总一些组的测量记录,引发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水(自来水或热水)测量的温度会不同?”解决问题后再给孩子一次测量水温的机会,并在测量前提出问题“水温会有变化吗?”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实验。
两次测量的先后顺序不同,是下面更好做对比,感受到热的变化,和散热快慢的规律。
在实验中孩子的记录十分重要,记录的时间也很重要,因此我要求孩子的两次测量,统一开始同时和结束,结束后做记录。
(三)、思考延伸
延伸的问题“水温有变化吗?”孩子通过两次不同的测量,很容易观察到。
而“散热快慢规律”对于孩子的来说是有些难度的,不容易发现,我的解决方式是,汇总各小组第二次记录情况,比较前后两次测量的温差的变化,让学生发现水温高,温度下降快,水温低,温度下降慢的规律。
六、教学反思
1、在掌握了方法后,学生测量水的温度时,学生们都能比较规范,但出现一些小组的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小组合作。
(桌上的四杯水每人都测一遍,不讲求效率。
在连续测量水的温度时,学生测量都很认真,场面很热闹,测量\记录\交流。
但学生们都存在一个问题,明显是错误的,但不去思考,只动手,不动脑。
2、课前预设和上课时学生表现不一样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组织学生。
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科学课上,动手和动脑是并存的,而学生现在很多往往是分开的,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看到新奇的、好玩的仪器时往往管不住自己的手,一动手之后,只关注一些现象,哪怕是与生活中相违
背的现象,学生们也不去思考,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这也是今后值得去思考的问题:怎样在动手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
教学这门艺术,学之不尽,更重要的是运用、反思再运用。
希望大家给我更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使我能够更能全面认识自己的教学的得与失。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