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压强与浮力》单元测试卷(试卷满分:90分,测试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 一个普通中学生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上,他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和压强接最近于()A.50N,103PaB.50N,104 PaC.500N,106PaD.500N,104Pa 2.下图是几种不同渠堤的截面图,其中最安全可靠的设计是()3. 我国沉船打捞人员在南海打捞宋朝的商船.潜水员在水面下作业,当他继续下潜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所受浮力变大,压强变大B.所受浮力变大,压强变小C.所受浮力不变,压强变大D.所受浮力不变,压强不变4. 下列实验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5. 将一装有水的烧瓶加热至水沸腾后,把烧瓶移离火焰,水停止沸腾。
迅速塞上瓶塞后倒置,再向瓶底浇冷水(如下图所示),烧瓶中会立刻产生大量气泡,原因是()A.瓶中的水发生了分解反应,产生了气体B.瓶中气压不变,水的沸点降低,水沸腾了C.瓶中气压增大,水的沸点降低,水沸腾了D. 瓶中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水沸腾了6. 一艘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会发生变化的是()A.船的重力B.船受到的浮力C.船排开液体的重力D.船排开液体的体积7. 小红同学在一支铅笔的下端粘上一块橡皮泥,将它分别置于甲、乙两杯液体中观察到静止时的情形如图4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铅笔在甲杯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B. 铅笔在乙杯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C. 乙杯液体的密度较大D. 甲杯液体的密度较大8.两端开口,一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内到入一定量的水后,橡皮膜向下凸起,如图所示,当玻璃管逐渐向右倾斜时,管底的橡皮膜凸起程度将()A. 不变化.B. 有所加强.C. 有所减弱.D. 无法判断.9.如图所示,把一个马铃薯放入浓盐水中,马铃薯处于漂浮状态,如果将水面以上的部分切去,则剩下部分的马铃薯将会()A.漂浮B.悬浮C.下沉D.不能判断10.如图所示,一把太阳伞固定在地面上,一阵大风吹来,伞面被“吸”,严重变形.下列有关这一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A.伞面被向下“吸”,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B.伞面被向上“吸”,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C.伞面被向下“吸”,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D.伞面被向上“吸”,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11.如图6所示,甲、乙两个立方体(V甲>V乙)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若把乙放在甲上面,甲对地面压强增加P1;若把甲放在乙上面,乙对地面压强增加P2.则P1、P2的大小关系为()A.P1>P2B.P1=P2C.P1<P2D.无法判断12.一正方体物块放在密度可改变的盐水中,能漂浮在液面上或悬浮在盐水中,物块底面与液面保持平行,底面到液面的距离为h,盐水的密度为ρ.下列关于ρ与h的关系图象中,可能正确的是( )13.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中,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将完全相同的两个小球分别放入两容器中,当两球静止时,液面相平,球所处的位置如图7所示,甲、乙两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大小分别为p 甲、p 乙,则它们的关系是( )A.p 甲<p 乙B.p 甲=p 乙C.p 甲>p 乙D.无法确定二、填空题(11小题,每空1分,共18分)14.菜的刀刃磨得很锋利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书包带子做得较宽是为___________. 15.历史上,著名的_________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____________首次测定了大气压的值。
16.如图所示,铅笔的质量为6g ,它受到的重力是________N ;已知铅笔尾端的面积是0.4cm 2,当两手指用4N 的力从两端相向压住铅笔时,笔尾对手指的压强是 ___ Pa .(取g=10N /kg)17.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为3:5,放在水平桌面上,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之比为4:1,则甲、乙两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之比为 ,压强之比为 。
18.把重为5N ,体积为600cm 3的物体投入水中,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19.某动物园内的一头大象体重6×104N ,四脚着地的面积是0.24m 2,则这头大象抬起一只脚时,大象对地面的压力是__________N ,四脚着地时大象对地面的压强为_________Pa. 20.如图所示在侧壁有三个小孔的玻璃管中倒入足量的水,水将从小孔a 、b 、c 中喷出,其中________孔喷得最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如图所示,如果把书沿桌子的边缘慢慢拉开,但不离开桌面,书对桌面的压力_______;压强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第16题图 第20题图 第21题图 第24题图22.一实心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45的体积浸在水中,该物体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 kg/m 323.将体积为500 cm 3的物体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溢出的水重是4 N ,物体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 ,静止时物体是_________________.(填“漂浮”“悬浮”或”沉底“).(水足够深,取g=10N /kg)三、作图和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每图每空2分,共34分)24.如图所示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画出物体受到的重力及对斜面的压力的示意图. 25.我们在探究问题时,经常用到“控制变量法”、“转换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理想模型法”等重要实验方法。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操作过程如图所示。
比较图甲和图乙,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图乙和图丙,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所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6.小明同学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煤油),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图表示探究过程及有关数据.(1)分析图B 、C 、D ,说明浮力大小跟__________________有关.(2)分析图_______________,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3)物体完全浸没在煤油中所受的浮力是_______________N .27.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液体压强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两只杯子,分别盛有清水和盐水,但没有标签,你能否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1)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 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a )所示的情景.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U 形管左支管液面上方的气压______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调节的方法是 :( )A .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B .取下软管重新安装(2)小明再作图(b )所示的检查. 当用手指按压(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 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如图(c )和(d )所示. 他发现图(d )中U 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图(d )杯子中盛的是盐水. ①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是 ________ (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② 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为了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烧杯、铜块、蜡块、细线、水及其他简单辅助器材。
第一小组:探究铜块的下沉条件。
实验中,他们用两种方法测量了铜块受到的浮力:方法1:称重法。
测量过程及示数如图17(甲)所示,则铜块所受的浮力为 N 。
方法2:阿基米德原理法。
测量过程与示数如图17(乙)所示,则铜块排开水的体积为 mL ,根据F 浮=G 排=ρ水gV 排可计算出浮力。
通过实验可得出铜块浸没在水中下沉的条件是 。
第二小组:探究蜡块上浮的条件。
要测量蜡块浸没时的浮力,你准备选用第一组上述两方法中的方法 (填“1”或“2”),并简要说明操作中还应采取的措施: 。
金属盒 及橡皮膜 软管 U 形 管 (a ) (b ) (c ) (d )四、解答题(共2小题,第29题4分,第30题8分,共12分)29.小莉同学的质量为45kg,她每只鞋接触地面的面积为1.5×10-2m2,她站在了一块泥地上.为了不让脚陷进泥地,她在水平泥地上放一块重力为200N的木板,当她站在木板中央时,地面受到压强为325Pa.求:(1)她对木板的压强;(2)木板与地面的接触面积.30.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称得重3N,将其全部浸没在水中用弹簧测力计称示数为2N,再把该物体浸没在某液体中用弹簧测力计称示数为2.2N。
(g=10N/kg)求:(1)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2)物体的体积(3)物体的密度(4)该液体的密度。
参考答案1.D2.D3.C 4 .D 5.D. 6.D 7.C 8.C 9.A 10.B 11.C 12.D 13.C 14.增大压强减小压强15.马德堡半球托里拆利16.0.06 1×10517.3:5 3:20 18.5N 19.6×104N 2.5×10520.C 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21.不变变大22。
0.8×10323。
4N 漂浮24。
图略25.受力面积相同,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相同,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控制变量26.排开液体体积DE 2.427.大于 B 管子漏气不可靠没有控制深度相同28.0.2 20 物重大于浮力 2 用针将物块压入水中29.1.5×104Pa 2m230.1N 1×10-43×103 kg/m30.8×103 k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