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

大梁吊装 小梁 叠合板底板吊装
吊装
节点 箍筋
柱吊装
下一楼层
START
梁板钢筋铺设 浇筑混凝土
主要内容
一 《规程》编制背景 二 《规程》编制过程
三 《规程》主要内容及要求
四 结 语
《规程》编制过程
在本规程编制期间,编制组对国内外装配整 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 (1)广泛查阅了国外如美国、日本、新加 坡及欧洲等国家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 术的研究成果、工程实践及规范标准资料, 并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和总结。 (2)对国内目前的研究成果、相关标准进行 了研究分析。对国内起步较早的地区如沈阳、 深圳、上海、长沙等地的工程实践进行了广 泛考察、调研。
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部分城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建设量统计
已竣工和开工的建设 量 (万平方米) 130 135 160 150 2014年计划建设总 量 (万平方米) 150 200 130 150
城市 北京市 上海市 沈阳市 合肥市
备注 近两年 近两年 近两年 近两年 据初步调查统计 全国近两年的建设量: 大约在 1300万㎡左右。 2014年全国计划建设 量:预计在 2000万㎡
原因二:劳动力下降,劳动成本上升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蒸汽 机,机器代替人工生产。 •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电力, 流水线生产。 • 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40-50年代,信 息化生产。 • 建筑业落后80-140年。
国外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快速发展始于二战后,20世纪七、八 十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和欧 洲等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和技术革 新。目前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在欧洲、新加坡以及高烈 度地震区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得到广泛应用。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新型建筑工业化
什么是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提出。 建筑工业化: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 配化、管理信息化、装修一体化。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从建筑业的生产方式变革的角 度而言的,“新型”二字主要是与我国以前的建筑 工业化相区别,着重强调信息化与建筑工业化的深 度融合。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是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的 主要方式和手段。
左右。
深圳市
长沙市
32
260
110
200
近两年
近三年
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建筑面积:10380平方米 地下一层,地上15层,建筑高度45m 2-15层采用全预制装配整体式框架--钢 支撑结构体系
南京万科上坊6-05栋 全预制装配整体式框架——钢支撑结构
1.总则 2.术语和符号 3.基本规定 4.材料 5.建筑设计 6.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7.构件及连接设计 8.外挂墙板设计
(一)《规程》适用范围
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地区的装 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装配整体式混凝 土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混凝 土剪力墙结构及装配整体式混凝土部分框支 剪力墙结构的民用建筑。
1 结构顶层、地下室顶层; 2 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及其相关范 围; 3 结构体型收进处的楼层及相邻上、下各一层; 4 平面复杂或开洞较大的楼层; 5 斜柱上、下端周围局部楼盖 。
1.叠合板
装配叠合板的形式 常规的预制底板混凝土叠合板 桁架钢筋 混凝土叠合板 预制带肋底板 混凝土叠合板
1981年,日本又对建筑规范进行了重大修改,它 引进了在梁柱节点部位,在梁中刻意地设置塑性铰的 要求。这个做法保证了塑性铰发生在梁中,并发生在 设计者预期的、希望发生的部位。 在1995年神户的大地震期间,在如此强烈的地面 运动的区域中,凡是遵守日本1981年建筑规范条款设 计的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没有倒塌,也没有不可修 复的重大损伤,而只有可修复的混凝土破碎或次要裂 缝发生。
1.叠合板
在预制板内设置桁架 钢筋,可增加预制板 的整体刚度和水平界 面抗剪性能。 钢筋桁架的下弦与上 弦可作为楼板的下部 和上部受力钢筋使用。 施工阶段,验算预制 板的承载力及变形时, 可考虑桁架钢筋的作 用,减少预制板下的 临时支撑。
1.叠合板
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板的预制底板上设有板肋 且在板肋上预留孔洞,预留孔洞中布置横向穿孔钢 筋和管线,可根据需要设计成单向板或双向板。 板肋的存在,增大了新、老混凝土接触面,板肋预 留孔洞内后浇叠合层混凝土与横向穿孔钢筋形成的 抗剪销栓,能保证叠合层混凝土与预制带肋底板形 成整体协调受力并共同承载,加强了叠合面的抗剪 性能 。
21世纪10年代:恢复、发展、创新
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研究叠合构件 的受力性能,1977年开始对装配式结构体 系进行了研究和开发,1991年在借鉴前苏 联的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装配式大板居 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1992年编制了 《钢筋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节点与连接技 术规程》。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概念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
《规程》编制过程
在本规程编制期间,编制组对国内外装配整 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 (3)对我省建筑材料生产单位、构配件生 产厂家、施工单位等进行了考察、调研,济 南市也已经进行了工程试点建设。
主要内容
一 《规程》编制背景 二 《规程》编制过程
三 《规程》主要内容及要求
四 结 语
《规程》主要内容及要求
1.叠合板
2.叠合梁
叠合梁预制部分的截面形式: 叠合梁预制部分可采用矩形或凹口截面形式。
1 1
≥150
3 ≥60
3 2
2
(a)矩形截面
(b)凹口截面
≥50
≥150
2.叠合梁
叠合梁的箍筋形式: 可采用整体封闭箍筋或组合封闭箍筋的形式。 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叠合框架梁的梁端箍筋加密区 宜采用整体封闭箍筋。
四 结 语
• 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 • 全寿命周期 • 绿色建造 • 建筑工业化 • 建筑产业现代化
新型建筑工业化
什么是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提出。 建筑工业化: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 配化、管理信息化、装修一体化。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从建筑业的生产方式变革的角 度而言的,“新型”二字主要是与我国以前的建筑 工业化相区别,着重强调信息化与建筑工业化的深 度融合。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是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的 主要方式和手段。
(一)《规程》适用范围
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m)
抗震设防烈度 结构类型 6度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60 130 7度 50 120 8度(0.2g) 8度(0.3g) 40 100 25 75 65(55) 35(25)
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山东省规程编制 为加快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的推 广应用,促进山东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 根据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一安排,山 东建筑大学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依据国家 相关标准,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结合我省 实际,编制了山东省《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程》。
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多家科研单位、高校等对装配 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对国外先进技术、成熟 经验的借鉴,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在我国 多个省市得到了大力推广及应用。目前国家 已编制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2014,深圳、上海、辽宁、安徽、黑 龙江等都已经编制了相应的地方规程。
(二)结构布置要求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应重视结构布置的规 则性。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现浇结构。 特别不规则,是指具有较明显的薄弱部位, 可能引起不良后果者,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GB50011-2010第3.4.1条。
(三)叠合楼盖
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楼盖宜采用叠合楼盖。装 配整体式结构中,下列部位楼盖宜采用现浇 混凝土 :
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开创(主要是前苏联技术) 20世纪60~80年代:发展 20世纪90年代:低潮
传统装配式建筑存在问题: (1) 建筑功能/使用功能:户型单一、渗漏、不保温、不节能,标准 低、质量差 (2)结构问题:抗震性能等 (3)效率与成本:与现浇结构相比无优势
新型建筑工业化
为什么提出“建筑工业化”? 原因一:(国家政策)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节约 资源,提高工程质量、提高效率
● 2013年初,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 筑行动方案》国办发〔2013〕1号文件,将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作为一 项重要内容。其中 (八)推动建筑工业化。 ● 2013年底,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的工作报告,其中2014年十 项重点工作任务中第七项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工作,促进建 筑产业现代化。 ● 2014年4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的要 求。
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南京万科南站项目
栋号 结构体系 建筑层数 建筑高度 (地上+地 下) E-04 F-04 G—02
装 配整 体式框 架- 现浇 剪力墙结构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