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史》

3-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史》

13
敦煌石窟
14
敦煌石窟
石窟:就着山势开凿的寺庙建筑,里 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画。
15
大同云冈石窟
16
大同云冈石窟
17
洛阳龙门石窟
18
洛阳龙门石窟
19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石窟
20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石窟
21
甘肃炳灵寺石窟
22
甘肃炳灵寺石窟
23
处在这样的时代文化氛围中,愈来愈多的优 美自然生态环境被利用而纳入人的居处环境, 自然美与生活美相结合而向着环境美转化。
11
东晋提倡信仰佛教,当时有名的僧人:法 显、慧远等,随着佛教勃兴,佛寺建筑大 发展,木塔、砖塔在南北朝兴起。
伴随佛教而来的绘画艺术、雕刻艺术取得
重大成就:(北魏)敦煌石窟、甘肃炳灵
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
阳龙门石窟都是中国艺术的宝库;山水画
成为独立的画科。(东晋)顾恺之绘画:
(战乱迫使人们对老庄哲学:无为而治、崇尚自然, 进行再认识;玄学的返璞归真;佛家的出世思想; 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在他们看来,大自然山水是最“自然”、最“真” 的,是他们心目中真善美的寄托和化身,这种“真” 表现为社会意义的“善”和美学上的“美”,这就 是他们寄情山水的理论基础。
8
2、寄情山水,崇尚隐逸:两者关系密切。 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是产生隐士、滋生隐
景观史
1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
——魏、晋、南北朝
(公元220——589年)
第一节 背景 第二节 皇家园林 第三节 私家园林 第四节 寺观园林 第五节 其他园林
2
第一节 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时期,也是思想十 分活跃的时期。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 予园林以很大的发展。
27
长明沟
坊里
28
(2)宫苑建设:铜雀园
毗邻宫城之西,略具大内御苑的性质,相传为曹操打算“铜雀春深锁二乔”。
该园西北筑有三台:金虎台、铜雀台和冰井台(贮藏冰、炭、粮食),三台 之上有飞阁连接,凌空而起宛若长虹,达到了我国古代台式建筑的顶峰。
曹操父子在此宴饮赋诗,造就了著名的三曹七子,为后世留下“建安风骨”
另外,建筑技术的进步与观赏植物普遍栽培, 为造园的兴旺发达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保 证。
树木作为观赏对象:晋人稽含《南方草木状》 (有关岭南所产花卉的专著);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有论及花卉栽培的情况。
24
木结构的梁架、斗拱已趋于完备。木结构建筑已完 全取代了两汉的夯土台榭建筑,单层或多层,大量 的木塔建筑显示了木结构技术所达到的水准。砖塔 是砖结构技术进步的标志;石工技术也达到很高的 水平:石窟开凿。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普遍流行消极悲观的情绪,滋长及时 行乐的思想;
魏晋之际,皇室与门阀士族之间、士族集团之间明争暗斗愈 演愈烈,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旦牵涉其中,荣辱生死毫无保障。 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思想更有所发展,并导致行动上两个极 端倾向:贪婪奢侈和玩世不恭。
西晋:朝廷上下敛聚财富,荒淫奢靡成风。(石崇与王恺斗 富)
(陶渊明、顾恺之)
南朝:420——589年,建康,宋、齐、梁、陈;
(范缜、祖冲之、王羲之)
东魏、北齐
北朝:439——589年,16国,北魏 534年
Hale Waihona Puke 贾思勰、宣传佛教,开凿了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西魏、北周
4
一、历史背景
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
北魏是北朝第一个王朝。又称后魏。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初建都云中盛乐 (今内蒙古和林格尔),398年,迁都于平城(今大同)。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於公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 。
晋,结束了分裂的局面,中国又恢复统一。
3
一、历史背景
300年,西晋出现八王之乱;304年,匈奴族刘渊起 兵反晋开始;黄河流域匈奴、氐、羯jié、鲜卑bēi 及羌等族,陆续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史称“五胡十 六国”。 战乱迫使一部分士族和大量汉族劳动人民 南迁至长江下游和东南地区。
东晋:317——420年,建康,司马睿;
的美誉。另外,还有贮藏军械的武库。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这是一所兼有
军事坞堡性质的皇家园林。
阁道:又称飞阁,复道,即天桥,
阁道
古代宫殿楼阁间的跨通道。
29
4、后赵宫苑建设 (1)铜雀园 335年,石虎继位,迁都邺城,修葺三台,铜雀台加高二丈。 (2)华林园:位于城北 石虎所筑。园内开凿大池“天泉池”,引漳水,与宫城的御沟
北齐,公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欢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帝,国号齐,建都於邺 城。
隋,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篡位夺称帝,国号隋,公元583年建都大兴(今
西安)。公元589年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历时369年分裂的
中国再度统一。
5
二、文化背景
动乱的社会,影响到意识形态上儒家独尊的地位,人们敢于 向非正统的和外来的思潮中探索人生的真谛。思想解放带来 人性的觉醒。
公元534年分裂 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 。
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常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定都长安 。
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将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称帝,建国号周, 都於长安。公元55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
东魏,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 。
《女史箴图》;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
等。
12
文学:魏晋时期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出现了大 量山水诗文(名士游山玩水为山水诗的兴起创造了 条件)。
园林成为诗画艺术的载体,构园时讲究意境的创造, 标志着我国园林从写实向写意过渡,升华到一个新 阶段。 (山水诗文与山水风景互相浸润启导)。
代表作品:谢灵运的山水诗《山居赋》,庚信的 《小园赋》,陶渊明的田园诗“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 。
园”,与从南宫门到南城门的御街铜驼街构成城市中轴线,开创了皇都规划的新格局。 对洛阳的水系又作了一次全面的整治,在城的西北角增建金镛城,加强宫城防卫能力。 (2)园林建设:芳林园(后因避齐王曹芳改名为华林园)。 当时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相当于“大内御苑”。园的西北堆筑土石山——景阳山, 山上广种松竹;东南为池陂“天渊池”(挖作流杯沟,曲水流杯最早出现于魏),引 榖(gu)水,创设各种水景(流水与禽鸟雕刻小品结合于机枢运用而做出各式水戏), 提供舟行游览之便;池中有九华台,台上建清凉殿;养蓄山禽杂兽,多有楼观建置, 初步形成了一处以水景为主的宫苑,全面移缩大自然山水景观。殿宇森列并有足够的 场地进行上千人的活动和表演“鱼龙曼延”的杂技。仍保留着东汉苑囿的遗风。
通过寄情山水的实践活动取得与大自然的自我协调,并对之 倾诉纯真的感情;又结合理论的探讨去深化对大自然美的认 识,去发掘、感知自然风景构成的内在规律。于是人们对大 自然风景的审美观念便上升到较高层次而成熟起来,其标志: 山水风景的大开发和山水艺术的兴盛。(同步发展)
10
两晋南北朝时,山水艺术(山水文学、山水画、山 水园林)有了很强劲的发展势头。人们对自然美的 鉴赏取代了过去对自然所持的神秘、功力和伦理的 态度而成为后世传统的美学思想核心。文人士大夫 通过直接鉴赏大自然或借助于山水艺术的间接手段 来享受山水风景之乐趣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一个主 要内容。
逸思想的温床;魏晋南北朝产生大量的隐士,其成 分复杂,他们有一定的社会活动,形成许多隐士集 团;最著名的两个:竹林七贤和白莲社(最大,僧 人慧远在庐山发起,庐山东林寺)。
9
寄情山水、崇尚隐逸成为社会风尚,启导着知识分子阶层从 审美角度对大自然山水再认识和理解,于是社会上又普遍形 成了士人们游山玩水的浪漫风习。晋室南渡后,江南一带的 优美的山水风景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东晋和南朝的游山玩水 之风更盛。
象征手法的发展;从建筑的名称看出,形象相当丰富,密作堂、 城堡和贫儿村等在皇家园林的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3。2
二、洛阳:曹魏、西晋、北魏(南北朝时期)的都城。
1、魏明帝时,洛阳开始大规模的宫苑建设,其中有名的有芳林园 (1)城市建设 参照邺城的宫城规制,以太极殿、尚书台为外朝,其北为内廷,再北为御苑“芳林
海中仍有三个洲岛,象征三神山,这种象征手法较前又推进了 一大步。整个水系延绵长达12.5公里,可泛舟通船。
北海之中建密作堂(用大船漂浮在水面上的多层建筑物),每 层用木雕成歌姬、乐伎、仙人、菩萨、力士等,体内装机枢以 动作。
北海附近还有两处特殊建筑群:城堡和贫儿村。 其余楼台亭榭之点缀,不计其数。 意义:总体布局之象征五岳、四海是秦汉仙苑式皇家园林之后
6
玩世不恭:对政治厌恶(老、庄标榜的虚无、无为 而治的思想基础)和对现实不满(促成了新兴佛教 的重来生不重现世学说的流行)。
老庄、佛学和儒学相结合形成玄学。一些士人成为玄学家, 主张自然为本。代表人物“竹林七贤”——阮籍、稽康、刘
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
名士们以任情放荡,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束缚,寻 求个性的解放。其表现为:
26
因经济上的优势地位,曹操以此为割据政权的根据地,进行 城池、宫苑之建设。
(1)城市建设 城市结构严整,宫城为中心,具有南北轴线;东西干道把全
城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为居住坊里,北区为宫禁及权贵府邸 (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寓有严谨的封建礼制秩序);漳河穿 城而过,提供居住坊里和宫苑用水(长明沟之水引入园内, 开凿水池创为水景兼作养鱼)。
一是饮酒、服食、狂狷的具体行动; 二是崇尚隐逸和寄情山水的思想作风,即当时的“魏晋风
流”。
7
二、文化背景
1、饮酒、服食、狂狷:目的想要暂时摆脱名教礼 制的束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