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四一、判断题1.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2.斯巴达的教育是一种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3.是否把提升个体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的目的,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P814.参与式学习是指让学生有机会讨论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鼓励他们探索不同观点。
(×)P555.形式化教育出现于夏、商、周时期。
(√)P36.杰克逊被后人看作是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教育学者。
(√)P1427.选修课开设得越多越好。
(×)P1358.从内容上看,德育与智育的目标有交叉的地方。
(√)9.学科课程是以知识(或文化)为本位的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学习经验为本位的课程。
(√)P13610.一般说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按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
(×)P20711.教学评价的标准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具体特点而有所差异。
(√)P26112.必修课程的开设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选修课程才提供了个性发展的可能。
(×)P134 13.终结性评附往往是一种正式的外部评价,且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
(√)P25014.私学按其程度和所授内容可以分成经馆和小学两类。
(×)P415.以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好品质来影响教育学生的方法是榜样教育法。
(√)P220 16.过了青春期之后才开始学外语的人,总难以摆脱原来口音影响,这是过了语言关键期的缘故。
(√)P12117.研究性课程的知识是一种公共的、外显的、陈述性知识。
(×)P16518.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纸笔测验进行的。
(√)19.教师的专业成熟不是独立个体的成熟,而是置身于班集体的环境中。
(√)P11620.在班级中,师生、学生间的互动只能通过正式的规章制度来维持。
(×)P23721.对于学龄前儿童或小学低年级儿童而言,开设活动课程是比较适合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及思维能力的逐步成熟,他们就应当开始学习比较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知识了。
(√)P13922.教育目的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P6623.教师不在现场而学生学校进行的自习不是教学活动。
(×)P16824.教学过程应该受到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所制约。
(√)P17325.道德必须建立在理性和知识的基础之上。
(√)P9226.杜威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P12627.在教学过程发生前,弄清学生具有的各种偏好或特殊才能,也属于诊断性评价的评价范围。
(√)P24928.杜威的“附带学习”与克伯屈的“附学习”完全不同于隐性课程。
(×)P14229.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包含有“美育具有完善品德的功能”的含义。
(√)P9330.“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这里的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概念。
(×)P331.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
(√)P6532.定量评价主要凭借评价者个人的洞察、内省,来评述事物发生的过程与结果。
(×)P248 33.过程评价侧重于问题诊断和改进教学,而不是等级评定。
(√)P25034.课程就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
(×)P13335.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建立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
(√)P153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大法。
(×)P24537.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会几乎垄断了学校教育。
(√)P1438.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的因素是环境与学习。
(×)P11839.强调教学是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主要的途径,但并不否定其他德育途径的重要性。
(√)P21840.综合课程不可能表现为学科课程。
(×)P139二、单选题1.封建社会不选择技术而选择文史作为正式教育内容,这主要体现(C)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经济B、政治C、文化D、科学技术2.“儿童身心发展经历一定时间后,发展主要表现为量变,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由量变到质变”,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的(B)特点。
A、顺序性B、阶段性C、稳定性D、可变性3.社会本位论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有(B)。
A、罗素B、涂尔干C、洪堡D、沛–西能4.“通过提供言语媒介之外的另一种沟通媒介来澄清观念和情感”可视为“艺术”这门学科的(D)。
A、教育目标B、教育目的C、培养目标D、课程与教学目标5.“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衡量教师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这是(D)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C、知情意统一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6.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从儿童现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这种观点是由(C)提出的。
A、斯宾塞B、卢梭C、杜威D、爱伦–凯7.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个别属于哪一种课程组织形式?(B)A、横向组织B、纵向组织C、心理组织D、螺旋式组织8.学校管理过程主要包括(A)。
A、计划、执行、控制、评价B、计划、执行、评价、奖励C、计划、执行、控制、评奖D、计划、执行、实施、评价9.壬戌学制中学阶段采取(A)。
P9A、三三分段B、4年一贯制C、5年一贯制D、6年一贯制10.据1995年统计我国800多所高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A)。
P50A、60%B、50%C、40%D、30% 来_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_考试大11.以下关于“个性教育”涵义的表述中不恰当的是(C)。
P83A、其目的在于充分实现个体内在的、独特的天赋潜能B、其手段是要求教育者因材施教C、它鼓励学生处处特立独行,处处标新立异D、它以对学生基本自由的尊重为前提12.(A)既是教师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高尚道德素养的自我表现。
P106A 、热爱学生B、加强自身道德修养C 、热爱劳动D 、热爱教育工作13.我国大规模引进西方教育理论开始于(B)。
P29A、20世纪前B、20世纪初C、20世纪20年代D、20世纪50年代14.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简捷性主要是指(C)。
P173A、任务较简单B、教学进度快C、短时间学到人类长期探索而形成的知识D、有教师引导,学生少出认识错误15.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D)。
P219A、各科教学B、团队活动C、课外活动D、班主任工作16.交流与合作能力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哪个目标的具体内容(B)。
P54A、态度和价值观B、技能C、知识D、行动17.“经验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B)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
P175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C、知情意统一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18.新中国第一个学制确立于(B)。
P10A、1949年B、1951年C、1958年D、1967年19.班级文化是班级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联合生活方式,不包括(D)。
P243A、班级环境布置B、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C、班级制度与规范D、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亲密关系20.下列有关必修课程属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P134-135A、它是面向所有学生开设的课程B、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普通教育的共同基础,以及学生的基础学力C、它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基础D、它的地位高于选修课程来_源:考试大_21.历史上著名的“文翁兴学”,所兴之学属于(A)。
P3A、官学B、私学C、书院D、私塾22.下列描述与隐性课程无关的是(D)。
P141-142A、美国学者杜威所讲的“附带学习”B、班级生活中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结构对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影响C、课程知识负载着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以隐含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感与态度D、学生在家庭或社会生活中,有意无意之中获得的知识与经验23.讲述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一般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A)。
P188A、导入、详述和汇总B、导入、分析和汇总C、分析、详述和总结D、分析、质疑和总结24.“六艺”中的“礼”为(D)教育内容。
P5A、艺术B、基础文化知识C、文字D、政治伦理25.以下各种类型的评价形式中,属于形成性评价的是(B)。
P250A、新课程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的摸底测验B、课堂提问C、课程结业考试D、升学考试26.STS课程属于综合课程中的(B)。
P139A、学科本位类B、社会本位类C、儿童本位类D、间接经验类27.书院的官学化的倾向始于(B)。
P4A、唐朝B、宋朝C、元朝、明朝D、清朝28.研究表明,大致30%的学期儿童和小学生的认知方式属于(D)。
P122A、沉思型B、辐合型C、发散型D、冲动型29.我国明确提出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在(D)。
P160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D、《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30.下列哪个哲学家认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B)P57A、柏拉图B、康德C、亚里士多德D、苏格拉底来_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_考试大31.杜威最主要的教育代表作是(B)。
P24A、《普通教育学》B、《民主主义与教育》C、《教育目的》D、《大教学论》32.家庭作业的类型有(A)。
P192A、练习型、准备型、拓展型和创造型B、背诵型、练习型、活动型C、练习型、诵读型、拓展型和创新型D、活动型、练习型、复习型33.关于儿童的心理经验与学科中所包含的逻辑经验的关系,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B)。
P138A、逻辑的经验是由心理的经验发展而来的B、二者是一个动手与动脑的关系C、同一生长过程的起点与终点D、逻辑的经验是运用抽象与概括的手段,将心理的经验加以系统化、条理化的结果34.多元办学体制的出现,是(A)的结果。
P39A、适应市场经济体制B、学生人数激增C、教育经费不足D、现有学校办学质量低下35.在中国近代学者中,最早专门论述设立教育目的重要性的是(D)。
P86A、严复B、龚自珍C、张之洞D、梁启超36.以下评价方式中与个体内差评价不符的是(D)。
P251A、对个体同一学科不同方面的表现进行比较B、对个体不同学科的成绩表现进行比较C、对个体不同时期内同一方面的成绩表现进行比较D、对不同个体同一学科的成绩表现进行比较37.能够传播、整理、延续文化的是(D)。
P47A、社会经济B、社会政治C、社会生产力D、教育38.教育工作的核心、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