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舞蹈资料

中国古代舞蹈资料

长袖舞长袖舞以舞长袖为特征,舞人无所持,以手袖为威仪,凭借长袖交横飞舞的千姿百态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长袖舞在秦代以前已经存在,曾是战国楚国宫廷的风尚,汉人继承楚人艺术,长袖舞更为盛行。

舞女多是长袖细腰,有的腰身蜷曲,能使背后蜷成环状,如京戏中的下腰.京戏中的水袖动作颇似古代的舞长袖动作。

汉人傅毅在《舞赋》中形容长袖细腰的舞女为体如游龙,袖如素虞.戚夫人的翘袖折腰之舞正是这种舞姿的体现。

迄今所获的汉代舞蹈资料说明长袖舞实际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舞蹈,许多种舞蹈都以舞袖为特征。

舞人有男有女,有单人舞、双人对舞和多人群舞,以单人独舞为主。

分婉约和奔放两种风格。

婉约风格的长袖舞,舞人身着长而委地的束腰舞衣,这种舞衣限制了下肢的激烈动作,舞姿委婉飘逸,娴静婀娜,以腰部和手、袖的动作为主。

腰肢纤细,体态袅娜,舞袖流动起伏。

这种舞蹈不但有纤腰的前俯后仰,还有一种颇具特点的侧体折腰。

南阳唐河县湖阳辛店新莽时期的冯儒久画像石乐舞图和山东微山县汉画像石乐舞图,展现了舞人侧体折腰成90度、双袖翘起的姿态。

奔放风格的长袖舞,舞衣较短,一般长稍过漆,正是为了表演热烈奔放的动作而设制的。

比较注重腿部的跨越腾跳动作,其舞姿矫健舒展,粗犷奔放。

有的与侏儒俳优串演,诙谐逗趣。

如河南南阳县出土的画像石乐舞图,一舞人挥袖起舞,舞衣较短,身旁一俳优正表演谐戏,穿插逗笑;另一边跽坐两人,似为歌者。

另外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乐舞图也有此类表现。

长袖舞舞衣的长袖有两种:一种犹如衣袖的延长,是上下一样宽度的窄长袖。

例如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早期画像砖,舞者头梳高髻,穿长袖舞衣,头侧低,注视地上的球,右肘抬起,上下一样宽的窄袖下垂,左袖向斜下方拂去。

另外还有一种又宽又长的舞袖,如西安汉墓出土的拂袖女舞俑就是穿这种服装。

第二种是宽袖下接窄袖,大都是细腰长袖,较宽,约齐手腕处,延伸出一段窄长的舞袖,有的像戏曲中的水袖.如山东膝县汉画像石刻有两个舞人都戴帽,飘曳此种长袖,相对而舞。

舞者在舞动中,配合躯干的曲线和曳地长裾的飘洒,运用臂膀含蓄的力量,将长袖横向甩过头部,在头顶规则地形成一个弧形,与此同时,另一臂反方向将袖从体前甩过髀间,这样两袖形成一个弧度很大的S ,身躯也同时形成一个弧度极小的S ,两个S套在一起,成为一个极优美的造型,这一造型每每出现在汉画像石中。

其舞袖空中摆动,或如波回,或如云动,或如虹飞,或如烟起,其美妙殆不可言。

那扬举的长袖,飘曳的长裾,行曲的腰肢,婀娜的体态,飘若浮云,翩若惊鸿,取得了追魂夺魄的艺术魅力。

惊鸿舞惊鸿舞是唐代汉族舞蹈,是唐玄宗早期宠妃梅妃的成名舞蹈。

已失传。

《惊鸿舞》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自如。

唐玄宗曾当着诸王面称赞梅妃“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

据王克芬《梅妃与》文考证,《惊鸿舞》可能有描绘鸿雁飞翔的动作姿态,这种模拟飞禽的舞蹈,在我国有深远的传统,相传原始社会时期的“凤凰来仪,百兽率舞”中的“凤凰来仪”,当是人模拟鸟类动作的舞蹈;战国青铜器上有人扮鸟形的舞蹈图像;汉代百戏中有扮大雀而舞的记载;汉画像石中也有人扮鸟形舞蹈的画面,这些舞蹈大都穿着笨重的鸟形服饰道具,舞蹈起来很不方便。

而梅妃的《惊鸿舞》可能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

唐代诗人刘禹锡《泰娘歌并引》诗中,描写歌舞伎泰娘云:“长鬓如云衣似雾,锦茵罗荐承轻步。

舞学惊鸿水榭春,歌传上客兰堂暮。

”看来《惊鸿舞》在当时广为流传。

唐代人常以“惊鸿”来形容舞态优美轻盈,作为舞蹈美的审美特征。

明代裘昌今《太真全史》卷首有幅木刻插图,题为《惊鸿舞》,描绘梅妃身穿长袖舞衣,长裙曳地,肩披长巾,正在做纵身飞舞动作,犹如惊飞的鸿雁,这就是明代画家想象中的《惊鸿舞》。

唐代诗人李群玉有诗《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赞曰: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

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

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

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

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

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

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

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

.由此观之,《惊鸿舞》一定是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的轻盈、飘逸、柔美、自如,人们可以想像而知。

绿腰舞羽舞羽舞是古代汉族舞蹈之一。

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被称之为“六小舞”,是周朝时期用于教育贵族子弟的乐舞教材,有时也用于某些祭祀场合。

古时的汉族舞蹈,有文武之分,文官执羽毛,武官执盾斧。

《帗舞》(执长柄饰五彩丝绸的舞具而舞)、《羽舞》(执鸟羽)、《皇舞》(执五彩鸟羽)、《旄舞》(执旄牛尾)、《干舞》(又叫《兵舞》,执盾)。

白纻舞白纻舞是一种三国时期吴国的汉族舞蹈。

现在服装中,一些用麻布做成的夏装,透气性特别强,在市场上颇受顾客欢迎。

我们见到的麻布服装,穿起来很舒适,看上去却不那么令人满意,总感到比较粗糙,色彩也不大明快。

但是在古代,有一种用纻麻织成的布,质地细腻,色彩洁白,如同蓝天上轻轻飘动的白云。

古人用这种麻布做成舞衣,穿上白纻舞衣跳舞,格外显得婀娜多姿。

根据古籍记载,白纻舞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的吴国。

吴国统治着长江中下游一带,其中有些地区出产纻布,特别是江西宜黄,盛产纻麻,也盛行用纻麻织布。

那些织造白纻的女工,用一些很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赞美自己的劳动成果,创造了白纻舞的最初形态,并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

到了晋代,白纻舞逐渐受到封建贵族的喜爱,以至南北朝的齐代和梁代以来,已经成为宫廷豪族的常备娱乐节目,表演极为频繁。

唐代的许多著名诗人,像李白、王建、柳宗元、元稹等,都写过歌咏白纻舞的诗作,可见当时仍有流行。

这样一算,白纻舞至少流行了600年,可谓生命力很强了。

白纻舞衣不仅质地轻软,而且袖子很长。

这种长袖最能体现白纻舞舞蹈动作的特点。

舞女双手举起,长袖飘曳生姿,形成各种轻盈的动态。

舞袖的动作有“掩袖”、“拂袖”、“飞袖”、“扬袖”几种。

掩袖是在舞女倾斜着,缓缓转身时,用双手微掩面部,半遮娇态。

拂袖与掩袖大致相同,都是轻轻地一拂而过。

飞袖比较迅疾,是在节奏加快以后,舞女争挥双袖,如同雪花上下翻飞。

扬袖比较舒展,是在节奏较缓,轻舞慢转时,双袖徐徐扬起。

除了手与长袖配合而成的各种动作外,白纻舞还很讲究眼睛的神态,要求舞女用眼神配合或急或缓的舞姿,在精神上与观众取得交流。

白纻舞的表演节奏,是从徐缓转为急促的。

舞蹈开始时,舞女的身体只是轻轻地移动,似乎不是在走动,而是被推着行进,可能与戏曲舞蹈中的“云步”有些想像。

节奏逐渐加快后。

舞步和动作都随之加快,但仍然保持轻快的姿态,构成飘逸的舞蹈基调。

要在迅疾的速度中表现绰约的舞姿,这需要很高的技巧,也很费体力。

一段舞蹈跳下来,舞女都是“流津染面散芳菲”,也就是汗流满面了。

白纻舞有独舞和群舞。

唐代李白的《白纻辞》有“扬眉转袖若雪飞,倾城独立世所希”的句子,既然是“独立”那一定是单人起舞。

南朝梁代沈约,曾经奉梁武帝之命写成《四时白纻歌》,分为《春白纻》、《夏白纻》、《秋白纻》、《冬白纻》、《夜白纻》5章。

表演《四时白纻歌》时,通常为五个舞女集体起舞,表演结束后,这些舞女还要向观赏表演的王公贵族进酒。

在表演白纻舞时,往往有声乐和器乐伴奏。

晋代张华的《白纻舞歌诗》有“齐倡献舞赵女歌”的句子,便是说的用清唱伴舞。

南朝齐代鲍照的《白纻歌》有“秦筝赵瑟挟笙竽”的句子,则说明这种舞蹈的音乐伴奏有时还很丰富,要用筝、瑟、笙、竽等多种乐器。

正是在统管交响、轻歌流唱之际,舞女翩翩起舞,献出她们的妙技。

因为白纻舞是在劳动中产生的,而且先在民间流传,所以早期风格清新健康。

晋代以后,白纻舞进入了宫廷豪门,受到绮靡奢华的贵族风尚的熏染,变得妖艳起来,正如唐代杨衡白《纻辞》中所说:“芳姿艳态妖且妍。

”在豪门大宅中,流芳散雪的舞女,共同构成豪华宴会的场景。

这时舞女已经不穿素雅的白纻舞衣,而穿起带有各种花纹图案的丝织舞服,全身还佩饰着珠翠,连舞鞋上也缀有明珠。

在红烛照耀下一派珠光宝气,闪烁不定。

他们的妖冶舞姿使朱门王侯们四座欢乐,但在她们心中,却埋藏着盛年流逝,供人欢乐的悲哀情绪。

他们的低徊叹息,被许多敏感的诗人捕捉到,于是就有了“琴瑟未调心已悲,任罗胜绮强自持,忍思一舞望所思,将转未转恒如疑”之类的悲凉诗句。

白纻舞是一种起源于汉末的汉族舞蹈,舞者着白色舞衣,质地细腻,色彩洁白,如同蓝天上轻轻飘动的白云,而且袖子很长。

白纻舞的动作以手和袖的功夫见长,步法分轻缓和快节奏。

当节奏开始时,舞者轻轻起步,两手高举好像白鹄在飞翔。

舞者有时折腰转身,有时脚步轻移,舞姿飘逸,舞衣洁白,光彩照人。

舞蹈者还善于运用眼神,含笑流盼,如诉如怨,产生了勾魂摄魄的魅力。

白纻舞发展到后来,舞衣已经不再局限于白色。

凌波舞唐玄宗令宫中著名乐工演奏《凌波曲》,以供他和宠妃杨玉环欣赏,著名乐工马仙期奏告,谢阿蛮新学成一套舞,可配《凌波曲》。

于是,让谢阿蛮表演《凌波曲》,颇得唐玄宗和杨贵妃喜爱。

据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载,唐玄宗曾在清元小殿举行表演会,让谢阿蛮演出《凌波曲》,为其伴奏的均为高手,宁王(唐玄宗的哥哥李宪)吹玉笛,唐玄宗亲自打被称为“八音之领袖”的羯鼓,杨贵妃玉指弹琵琶。

马仙期(宫中乐工)击方响,李龟年(宫中乐工)吹觱篥,张野狐(宫中乐工)弹箜篌,贺怀智(宫中乐工)拍板,这些杰出的演奏家组成的乐队,演奏技艺和水平可想而知了。

谢阿蛮在美妙的仙乐声中,飘然登场,表演独舞,柔软的舞姿,轻盈的舞态,似空中浮云,又似晴蜒点水,表现龙宫中的仙女在波涛上飘来舞去,真可谓“凌波微步袜生尘,谁见当时窈窕身”?唐玄宗看了为之大乐,善舞的杨贵妃也称赞不已,撩起自己的袖子,褪下手臂上金粟装臂环,赠给谢阿蛮作为纪念。

【其它:中国古代名舞】一、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祭祀:兵舞、帗舞、羽舞、皇舞巫礼:兵舞、帗舞。

驱疫教育:小舞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和《人舞》。

贵族子弟舞《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和《大武》。

宴享:弓矢舞鲁国雅舞:《象箫》、《南龠》舞,二、两汉时期1、雅乐舞:主要用于祭祀2、俗乐舞:郊祭乐舞、兵法乐舞、朝贺宴乐舞四夷之乐:东夷之乐执矛舞西南夷之乐执羽舞西夷之乐执戟舞北夷之乐执干舞(兵舞)(1)武舞剑舞棍舞刀舞干舞戚舞(2)文舞长袖折腰舞掌上舞盘鼓舞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舞:(1)清商乐舞是汉民族传统民间乐舞的称谓。

《白纻舞》《大垂手》舞,《明君》舞、《巴渝舞》、《公莫舞》、《铎舞》、《鞞舞》等。

(2)胡舞主要指西北少数民族的舞蹈。

《天竺乐》是印度传来的乐舞,《龟兹乐》是来自新疆龟兹一带的乐舞。

四、大唐时期(上)宴享宫廷舞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百戏(“十部之伎于庭,以备中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