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概论综述
经过各个学院的教授和院长在短学期的介绍,我对所有相关专业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了解。
自动化专业,它主要研究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它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面向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自动化。
它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鲜明的特点,是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
信息工程,本专业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
是我院的强势学科,而且跨电子、计算机两个专业,兼有两门课程的优点,综合性很强,需要的动手及应用的能力也很强。
生物医学工程,此专业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其目的是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在电子学、微电子学、现代计算机技术,化学、高分子化学、力学、近代物理学、光学、射线技术、精密机械和近代高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在与医学结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它的发展过程与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它采用了几乎所有的高技术成果,如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等。
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该专业以电子器件及其系统应用为核心,重视器件与系统的交叉与融合,面向微电子、光电子、光通信、高清晰度显示产业等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在通信、电子系统、计算机、自动控制、电子材料与器件等领域具有宽广的适应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创新意识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并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能从事这些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及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
学科在加强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课程体系注意理工管结合、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学生主要修学内容:电路基础、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概论、信号与系统、电子电路基础、微机系统与接口、电磁场理论、固体物理基础、半导体物理、现代光学基础、信息电子技术中的场与波、光电子物理基础、电子器件、VLSI设计基础、显示技术、光电子技术、微波毫米波电子学、光纤通信、数字信号处理、半导体集成电路、嵌入式系统概论等。
仪器科学与工程专业,仪器科学面向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以解决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为目标,形成了“以军工为主、军民两用、亦军亦民”的学科特色,开创了教育部部属高校负责国防重点型号项目的先例。
本学科在导航定位与惯性技术、微型惯性仪表与系统、机器人
传感与遥操作技术、汽车测控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研究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优势显著。
在导航定位与惯性技术研究方面,自1990年以来先后承担国防预研项目和国防基金项目2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XXXXXXXX技术”已转化成军工重点型号产品,装备我国新一代主力战舰上。
军民两用技术成果“GPS/DR/MM组合导航系统”在香港特区政府800辆消防车、急救车、警车导航系统的全球招标中一举中标。
在微型惯性仪表与系统研究方面,是国内最早从事MEMS陀螺的2家高校之一,先后承担了10多项总装备部重点预研项目和国家863高技术项目,经过“九五”和“十五”的努力攻关,目前在MEMS陀螺的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上已取得重要进展。
在机器人传感与遥操作技术研究方面,自1990年以来先后承担国家863高技术项目14项、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研制成功“SAFMS”系列机器人六维腕力传感器,打破了西方“巴统会”的技术封锁;研制的遥操作机器人及其手控器在远程教育、远程科学实验、防化侦查、远程控制和远程康复领域得到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
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研究方面,承担着国家“921”载人航天工程的火箭发射过程的虚拟现实仿真任务。
计算机科学专业,计算机科学学科主要有七个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数据库及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软件工程及理论、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图象处理与科学可视化。
(1)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高性能网络体系结构及其协议、分布对象计算及CORBA技术、协议工程、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网格计算、网络行为学、面向海量数据处理应用的相关算法和大型系统构造技术、大规模存储体系结构、网络教育、网络制造、电子商务。
(2)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异构数据集成、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移动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Web数据管理、企业信息系统、XML数据管理技术、数据流管理、生物信息学、工作流技术。
(3)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分布式人工智能与多Agent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模糊信息处理与决策、模糊模式识别、不精确信息处理、地理信息模型与空间推理等方面。
(4)软件工程及理论: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分析与测试、软件质量保证、软件形式化技术、新型软件方法与技术、知识与信息获取技术、语义Web与Web工程、面向对象技术。
(5)理论计算机科学:量子计算、信息理论、模糊理论、近似算法、随机算法、分布式算法。
(6)计算机系统结构:嵌入式应用系统与嵌入式操作系统、现代工业控制系统体系结构、集群系统体系结构和并行计算、保安监控系统。
(7)图象处理与科学可视化:数字图像处理、成像技术、三维显示和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辅助精确放疗、图像引导手术、辅助诊断和图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