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原理》实验指导书
天津农学院水利工程系
2006.9
实验一土壤渗透系数的测定
[实验目的]:
1.掌握土壤下渗的物理过程及下渗机理;
2.测量土壤渗透系数K;
3.学习正确使用渗透筒。
[实验原理]:
下渗过程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渗润阶段,这阶段,土壤含水量较小,分子力和毛管力均很大,再加上重力的作用,所以此时土壤吸收水分的能力特别大,以致初始下渗容量很大,而且由于分子力和毛管力随土壤含水量增加快速减小,使得下渗容量迅速递减。
第二阶段为渗漏阶段,土壤颗粒表面已形成水膜,因此分子力几乎趋于零,这时水主要在毛管力和重力作用下向土壤入渗,下渗容量比渗润阶段明显减小,而且由于毛管力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趋于减小阶段,所以这阶段下渗容量的递减速度趋缓。
第三阶段为渗透阶段,在这一阶段,土壤含水量已达到田间持水量以上,这时不仅分子力早已不起作用,毛管力也不再起作用了。
控制这一阶段下渗的作用力仅为重力。
与分子力和毛管力相比,重力只是一个小而稳定的作用力,所以在渗透阶段,下渗容量必达到一个稳定的极小值,称为稳定下渗率。
[实验仪器]:
1.渗透筒(渗透环)一套——渗透筒是用金属做的一套无底同心圆柱筒,筒底
具刀口,同心环内管的横截面积为1000cm2,内径35.8cm,高30-50cm,外筒内径60cm(亦可用土埂围堰代替外筒);
2.量筒500ml和1000ml各一个;
3.水桶2个;温度计1支(刻度0-50℃);秒表(普通钟表)1块;量水测针或
木制厘米尺一个;席片或塑料薄膜(灌水时防止冲刷用)。
[实验步骤]:
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块,把渗透筒的内筒插入土中,深度10cm左右,同时插
好外筒。
如无外筒,可筑埂围堰,高度和内筒高相平,埂顶宽20cm,并捣实之。
2.同内外插入量水测针或木制厘米尺各一支,筒内水层厚度一般保持5cm。
3.把席子或塑料薄膜放入筒底,同时把温度计插入筒内。
在开始灌水时,土壤
吸水速度较快,为使筒内达到一定水层,第一次灌水要快,同时视水层下降
程度进行第二次灌水,以使水位高度保持原定高度。
为防止旁渗的影响,在筒内注水的同时,也在筒外注水,使内外筒高度始终保持相同,外筒不计水量,只把每次注入内筒的水量、时间、温度记下来。
内筒第一次读数和加水量是在计时开始后的2分钟,第二次读数是第一次读数后的3分钟,以后每隔5-10分钟读一次,每次读数前都要加水至原定高度,如果渗水很慢时则可30分钟观测一次。
4.在测量渗透速度的最后阶段,所得到的各段间隔时间内的差值很小时,试验即可结束。
一般试验持续时间,砂土为4-6小时,粘土为6-8小时,如果土壤透水性很弱,则可延续到12小时以上。
[实验记录和计算]:
1.记录格式如下表1所示
表1
土壤渗透性测定记录表测定地点
测定日期土壤类型和层次
水温(℃)渗透筒面积1000cm 2
插入深度(cm )水层厚度(cm )时间
每次灌入水量
n Q (ml )渗入水总量()Q mm 渗透速度(/min)V mm 渗透系数(/min)mm 时分累计时间t K 10
K
2.渗入水总量:12(...)10()n Q Q Q Q mm A
+++⨯=式中:12,,Q Q …n Q ——每次量入水量,
(ml );A ——渗透筒面积,(2cm )。
3.渗透速度:
10(/min)n n Q V mm A t ⨯=⨯式中:n Q ——间隔时间内灌入水量,(ml );
n t ——所间隔的时间,(min )。
4.渗透系数K:渗透速度随时间而逐渐低至接近某一常数,此常数值即为渗透系数。
5.为了使不同温度下所测得的K 值便于比较,应换算为10℃时的渗透系数K10值,其式如下:
100.70.03t K K t
=+式中:t K ——温度为t ℃时的渗透系数,/min mm ;
t ——渗透时测定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