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简介
宁太高速
宁常高速 二纵:扬溧高速 京沪高速 黄金水道 长江、京杭大运河 镇江市规划建设的路网体系由快速干道、主干道、次干道和支 路组成,以方格网布局为主,局部地段结合地形采用自由式路网 布局,未来将形成“三横九纵、十字双环”的道路骨架体系。 不容忽视的水陆路交通枢纽地位,但航空运输仍不完善,阻碍 了其立体交通体系的构建。
12家。拥有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6家,3A 级景区7家。 春风又绿江南岸”旅游节突出了三大主题, 一是赏江南春色——赏绿、赏花、赏景;二是 品江鲜美食——品刀鱼、河豚鱼;三是览江山 胜境——览大江风貌、城市山林、宗教圣地。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严谨 求实 团结 创新
生物资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严谨 求实 团结 创新
行政区划
三个县级市:丹阳市、扬中市与句容市 四区:京口区、润州区、丹徒区、新区(非 行政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严谨 求实 团结 创新
面积人口
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51个镇
(街道)、农场1个。其中:镇41个,街 道办事处10个,农场1个。丹阳市辖12 个镇2街道,句容市辖10个镇,扬中市 辖4个镇2个街道,丹徒区辖7个镇,京 口区辖2个镇、1个农场、4个街道办事 处,润州区辖1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 镇江新区辖3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 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35个镇, 18个街道,504个村民委员会,286个 社区居委会。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严谨 求实 团结 创新
经济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2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9.1亿 元,比上年增长3.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48.6亿 元,比上年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4:54.0:41.6调整为4.4︰53.0︰42.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 区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92626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4957 美元)。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6.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农业105.7亿元,增长11.4%;
林业8.1亿元,增长12.1%;畜牧业27.2亿元,增长7.8%;渔业28.0亿元,增长15.5%;农林牧渔
服务业27.2亿元,增长8.8%。 全年粮食总产量125.8万吨,比上年增长0.1%;油料总产量5.8万吨,比上年增长2.5%。全年粮 食播种面积265.1万亩,比上年减少0.54万亩;油料种植面积38.6万亩,比上年减少0.7万亩。畜 牧养殖业发展稳定,全年肉类总产量8.54万吨,比上年增长0.6%,其中猪牛羊禽肉产量8.44万吨, 增长0.7%;禽蛋总产量2.65万吨,增长16.2%;水产品总产量9.2万吨,增长3.5%。 全年新增设施农业(渔业)面积5.31万亩,累计达到45.34万亩,占比重16.7%,比上年提高1.5 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3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全年新增无公 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71个,累计达到731个。30家现代农业园区本年新增园区面积
严谨 求实 团结 创新
镇江新区
镇江新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市东部, 是镇江市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高地,代表镇江市最先进的生
产力水平。 镇江新区成立于1992年,并于1993年成立大 港经济开发区,1998年6月正式合并成立镇江新区。 经过20年的创新发展,镇江新区已成为集聚创新型人 才、引进国际一流企业、吸纳高新技术投资的战略高 地。 2010年5月,镇江新区正式晋升为国家级经济 技术开发区,行政管理区域218.9平方公里,人口20 余万人,新区管委会和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合 署办公,代表镇江市政府对新区的工作实施统一领导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江南渔米之乡
--镇江
城市概况
千年运河之城·天下第一江山 镇江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长三角重要
的港口、工贸和旅游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 进步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 护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 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空气质量指数、 生活质量指数均位于江苏省前列。 镇江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十字黄金水道” 的交汇处,是长三角重要制造业基地、长三 角区域物流中心城市。 镇江地处全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城市群, 位于上海和南京的中间,接受上海的辐射量 很小,由于其“中间地带”的位置重点产业 往往被南京或苏锡常都市圈“瓜分”。镇江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严谨 求实 团结 创新
消费水平
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为32977元,比上 年增长9.8%。其中工资性、经 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分别
为22406元、3945元、636元、
8404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2%、 7.9%、15.3%和7.6%。农民人 均纯收入16258元,比上年增长
12%。
CPI自2012年12月102.9高点后震荡下行,去年5月份101.1探底 后逐月上扬,10月达到年内最高点103.1,随后开始回落,全年CPI总 指数为102.1。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严谨 求实 团结 创新
交通
京沪高速铁路横贯东 西
往北京
高速公路
四横:沿江高速 沪宁高速
生态文明
十八大报告原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 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 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发展海洋经济,保护 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加强节能降耗,推进水循环利用。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扩大森林、湖泊、 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 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 试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出口基地,是世界行业内最大,最具有综合
实力的现代化企业。 工厂与国内的沪东、江南、大连、广船和上海外高 桥造船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友好的业务合作关系。主要客 户有:世界著名船厂:大宇、三星、现代、长崎、下关、 日立、三菱重工、日商岩井、以及丹麦的欧登斯、美国的 纳斯柯等船厂。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经济一直处于苏南城市靠末位。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严谨 求实 团结 创新
城市概况
城市区位:镇江地处江苏省西南部,处于南京一小时经济圈以及长三角三小时经济圈 层内 城市定位: 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下游重要的港口、工贸、风景旅游城市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严谨 求实 团结 创新
自然资源
矿藏主要集中在宁镇山脉。矿种有铁、铜、锌、钼、 铅、银、金等金属矿藏和石灰石、膨润土、白云石、大理石、 磷、耐火粘土、石膏、石墨等非金属矿藏。其中石灰石矿石 质优良,储量30多亿吨;膨润土矿1.5亿吨,储量居全国第 三。宝华山发现省内第一处大型红柱石矿。此外,尚有煤、 泥炭和地热资源等。
旅游业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84.4亿元,比上年增长 15.8%;接待旅游总人数3898.7万人次,比上 年增长11.8%。
与时令节事相结合,举办2013“春风又绿江
南岸”镇江旅游节、第四届金山湖国际龙舟大 奖赛、镇江微电影节、金山湖啤酒节、茅山旅 游文化节、宝华山“泡山节”等活动。年末全
市拥有星级饭店55家,其中四星级及以上饭店
截止2013年12月末,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69家,比上年增加324家,其中大型企业37家、中 型企业305家,小微型企业2427家。 全年工业用电量163.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8%,提高6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7197.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大中型企业3948.0亿元,增长 13.7%。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企业实现产值250.2亿元,下降5.2%;外商港澳台企业实现产值2452.5亿 元,增长16.6%;民营企业实现产值4319.9亿元,增长16.8%,其中私营企业实现产值2847.2亿元,增长 16.3%。 民营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60.0%,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按轻重工业分:重工业实 现产值5953.8亿元,轻工业实现产值1243.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7.3%和8.4%。
8.1万亩,累计面积34.4万亩,实现产值282.9亿元,占现代农业园区产值比重30.0%。当年新增
省级以上农业园区2家,累计6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