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设计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72、73页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能辨认出生活中的简单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旋转、平移等变换得到的。
能根据实际在图中找到基本图形,并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
2.能运用所学的图形变换的知识拼组、设计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尝试创造基本图形后能进一步想象变换拼组后的图形,并能用语言简单描述。
3. 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用图形的变换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变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学生在欣赏和操作过程中能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学过的图形变换的方法设计图案
难点:在基本图形不可移动的情况下想象变换后的图形。
三、教学准备:
教学环境:配备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教室
教具:磁性图案贴纸、多媒体课件
学具:教材附页、剪刀、空白方形纸
四、教学过程:
(一)感受图形变换寻找基本图形(渗透简化思想)
1.赏一赏:欣赏生活中的美丽图案
(1)课件播放各种生活中的图案。
(2)教师:你们认为这些图案设计起来容易吗(难)学了今天的课,也许你们会改变这个想法。
2.找一找:观察解析图案,找出基本图形
(1)课件播放教材中的范图。
(2)同桌商讨:仔细观察这幅图,它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图形一样吗这一个图形我们可以叫它基本图形。
(3)独立思考:再次呈现教材中的其它三个图案,独立观察后思考,每个图案的基本图形是什么。
(4)检验:同桌分工将四幅图的基本图形都剪下来,摆一摆,看是否都相同。
(5)教师:原来这么复杂的图案也是由如此简单的图形变换而来,看来“简约”也能造就“美丽”。
3.说一说:这些美丽的图案是怎样变换得到的
(1)同桌每人选择两幅图案,拼出与屏幕上相同的图案,想一想,基本图形发生了怎样的变换。
(2)代表交流每个图案的变换过程。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鼓励有不同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调整板书)
平移旋转、轴对称
(二)运用图形变换设计拼组图案(渗透转化思想)
1.剪一剪,拼一拼:每人选择两种图形,除了拼成和老师一样的图案,你还能运用图形变换设计出你喜欢的图形吗。
(样例)
2.比一比,说一说:展示变换好的图案,说一说它是怎么变换而成的。
将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贴到黑板上,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语言描述。
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想法。
教师重点引导:同样的基本图形经过不一样的变换,可以变成不一样的图案。
3.教师演示课件:这是我们前面看到的“生活中的美丽图案”,它的设计过程其实和你们的设计过程是一样的,请看电脑演示。
(教师电脑播放若干图样变换过程)你们还觉得设计它很难吗(不难)
3.想一想,画一画:在方格中设计一个基本图形,想一想它变换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图案,并画下来。
(1)学生独立完成图案的设计
(2)汇报交流:哪个是基本图形,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与你之前的
设想是否一致。
4.教师:通过图形的变化,一个个基本图形“转化”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这就是同学们用数学为我们生活创造的美。
(三)拓展变换形式解决生活问题(渗透迁移思想)
1.解决大小问题:重新确立基本图形,实现再变换。
(1)课件出示情境:小黄狗与小朋友对话。
小黄狗:这是同学们设计的图案。
小朋友:桌布这么大,图案这么小,怎么办呢
(2)学生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继续变换下去,但是要花费很长时间;还可以把拼好的图形当做一个基本图形来变换更快。
(3)学生上台尝试:把之前拼好的图案分别拿到黑板上,贴出新的更大图案。
(4)提问:刚才这个过程,我们是把谁看成一个基本图形呢教师:看来,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进行变换,也可以把几个图形看成一个基本图形来进行变换。
同学们,如果这块布比现在要更加大,你有什么想法真棒,学到一种数学方法就要懂得“举一反三”。
2.解决数量问题:结合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数量问题。
(1)同学们,看着黑板上这个图案
是由几个拼成的呢
(2)如果我们有12个可以拼出多少幅这样的图案你是怎样计
算的12÷4=3 我们来看看拼成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这个地方感
觉很不顺。
学生之前操
作附页图
形,然后到
独自创造,
现在又突然
回到之前的
图形。
因为
学生独自设
计的图形不
可能出现相
同。
我之前
考虑通过多
(3)如果我们有15
个又可以拼出多少幅这样的图案呢你是怎
样计算的
15
÷
4=3……3 我们来看看拼成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四)总结收获:
1.今天这节课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2.教师:带着数学的眼光观察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原来数学一直在
我们身边,悄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就像同学们今天改变的图形一样,
越来越美。
这里也有大
问题。
我之
前考虑不
周。
自己今
天早上把
“图形变
换”单元上
完,然后下
午试上,发
另外,在操作过程中,我也发现教材中所呈现的所有“对称”都可以看成“旋转”,因为
选取材料的特殊性。
所以很多孩子想通过对称得到变换后的图形就做不到,除非所用的材
料是“双面”的。
例如:下面第一图对称后的结果应该是第二图。
而旋转后确实第三图。
但是教材这样呈现,又鼓励孩子有不同的想法,会不会造成孩子误认为“对称”其实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