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工程概况 (1)2.编制依据 (1)3.电伴热施工总程序 (2)4.施工技术要求和措施 (2)5.测试及试运行 (7)6.质量保证措施 (7)7.安全技术管理措施 (7)1.工程概况1.1工程范围哈萨克斯坦阿特劳炼油厂芳烃项目,该电伴热方案适用的施工范围包括:柴油成品灌区泵房(1034)、柴油成品灌区泵房(2219)、接通柴油灌区的给排水管网(0601)、各个车间之间工艺和热工管线(0201)、甲苯和对二乙基苯中间储罐(2206)、及对二甲苯成品罐(2218)共六个单元。
这六个单元的电伴热系统主要由管线部分电伴热、仪表部分电伴热、设备部分电伴热及地暖部分电伴热四部分组成。
施工主要内容包括:防爆控制箱的安装;分支电缆敷设及校接线;电源接线盒安装,伴热带及其配件安装等。
1.2主要施工工程量该六个区域的主要施工工程量汇总见下表:2.编制依据2.1《电工设备》СНиП РК 4.04-10-2002,安装应牢固,垂直度允许偏差为1.5‰,防爆控制箱顶标高1.8米。
防爆控制箱的备用出线口要用防爆密封头封堵。
,并经校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4.2电缆保护管安装,技术人员、班组长应与其它相关专业进行详细图纸汇审,了解电气配管的位置是否与现场的设备、工艺管道、钢结构等位置相重叠;以免施工后再修改,影响工期。
,采用专用接地卡跨接铜芯软导线,截面积不小于4mm2。
,镀锌和壁厚小于等于2mm的钢导管不得套管熔焊连接。
,防止杂物进入,给穿线工作带来困难。
,管口安装护线帽或被做成喇叭口状。
电缆管弯制后,不应有裂缝和显著的凹瘪现象,其弯扁程度不宜大于管子外径的10%;电缆管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被穿入电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
电缆管内径与电缆外径之比不得小于1.5倍。
电缆管应安装牢固,支架间距不宜超过3m。
4.3分支电缆敷设,电源接线盒就位、电缆保护管安装等工作完成,经共检合格后方可进行。
,防止放错电缆事故发生。
,将电缆盘上的合格证收集起来,以便交工。
,确认电缆合格后方可敷设,测量时应作好记录。
,未能及时接线的,电缆的两端处应做临时密封,以免电缆受潮。
,标志牌字迹应清晰、持久、内容齐全。
注:D 为电缆外径4.4电伴热带敷设及配件安装4.4.1 电伴热带施工前准备工作(1)、管道系统与配备都已施工完毕。
(2)、防锈防腐涂层已干透。
(3)、管道系统施工规范与设计图中所示一致。
(4)、锉去所有毛刺和利角。
(1)、电伴热带表面有否损破。
(2)、电伴热带的绝缘性能良好(要求用摇表在1000VDC测试时绝缘电阻为≥20MΩ)。
(3)、电伴热带与所有配件的型号与设计要求一致。
(1)、将一卷电伴热带与卷筒放置于一支架上,并放置在线路其中一端附近。
(2)、沿管道布电伴热带,并避免将电伴热带放置于毛刺和利角上;避免用力拉扯电伴热带;避免脚踏或重物放置电伴热带上。
4.4.2 伴热带施工方法(一)单根伴热带施工法(参考图一)(1)、玻璃纤维压敏胶带每隔约50Cm处将伴热带固定于管道上。
(2)、尽可能将伴热带附在管道的下半方。
(3)、在线路的第一供电点和尾端各预留50cm长的伴热带。
(4)、按设计图所示的伴热比布线。
(5)、所有散热体(如支架、阀门、法兰等)应按设计图要求预留所需伴热带长度,将此段伴热带缠绕于散热主体上并固定。
针对具体散热件的安装缠绕形式应依据伴热带厂家的产品说明书进行施工。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a)散热体应有设计所需电伴热带的长度。
(b)伴热带可互相重叠。
(c)缠绕方法应尽可能使散热体必要时随时可拆除进行维修或更换而不损坏电伴热带或影响其它线路。
(d)在使用二通或三通配件处,电伴热带各端应预留40cm长度。
图一:单根电伴热带施工法(二)多根伴热带施工法(参考图二)设计图指明缠绕系数(伴热比)为2或以上,一般采用于大口径管道上,方法如下:(1)伴热带由管道线路一端起布线至尾端再回头至起点。
(2)各散热体所需伴热线长度由其一线路供给。
(3)每根伴热带的施工方式参照单根伴热带施工法,两根伴热带尽量敷设于管道截面的下45度左右侧。
图二:多根电伴热带施工法(三)配件(如电源接线盒+支架、尾端、二通、三通等)安装(1)按设计图要求选用配件。
(2)所采用密封圈需与伴热带相配。
(3)电源接线盒尽可能接近管道线路供电端。
(4)按配件安装说明书准备线口和安装。
(5)每一线端应预留一小段伴热带以便将来维修时用。
(四)机械式温控器的安装(1)按设计要求采用适当的温控器,并达到防水,防爆等级(2)温度感应器应与管道紧贴并远离伴热线,并至少离开散热体1m以上。
(3)温度感应器应安装于较隐蔽地方以免受损(4)温控器应加适当的调校。
(五)保温材料安装前的检查和测试伴热线路安装完成后应立即进行以下的检查和测试。
(1)视察电伴热带表面是否损伤。
(2)视察所有配件是否安装完整。
(3)用1000VDC摇表测试线路一端的供电电缆对金属屏蔽层的绝缘,绝缘电阻应在20MΩ以上。
(4)对绝缘测试结果做好记录。
(六)保温层安装电伴热带施工测试后立即告知保温相关专业进行保温层安装,并注意以下各点:(1)施工时管道、保温材料必须干燥。
(2)保温层外应加防水外罩。
(3)保温层施工时应避免损伤伴热带。
(4)保温层施工后应立即对伴热带进行绝缘测试。
(5)在保温层外加警示标签注明“内有电伴热带”,另更需注明所有配件的位置。
(七)特别注意事项(1)伴热带安装时不得将绝缘层破坏,应紧贴于被加热体以提高热效率,若被伴热体为非金属体,应用铝粘胶带增大接触传热面积,用尼龙扎带固定,严禁用金属丝绑扎。
(2)法兰处介质易泄漏,缠绕电伴热带时应避开其正下方。
(3)伴热带一端接入电源,另一端线芯严禁短接或与导电物质接触并剪切为“V”型,必须使用配套的封头严密套封。
(4)防火防爆场合应配套防爆接线盒和终端子。
(5)接线后应用硅橡胶密封:(使用屏蔽层的电伴热带终端处必须将屏蔽层剥离10公分,以防造成短路)(6)安装一个伴热点,测量一次绝缘,屏蔽层必须接地,绝缘阻值不能低于20MΩ/1000V。
(6)按电伴热各路的电压、电流等参数设定通、断电和漏电保护装置。
(7)凡需蒸汽清扫的管线,应注意须清扫后才可安装伴热带。
(1)设备部分电伴热带应按照图纸2218-ET-DW-00-0004/0005-C30施工图所示的排列位置进行施工。
(2)地暖部分伴热带应按照图纸2219-ET-DW-00-0010-C30施工图所示的排布位置进行施工。
(3)设备部分电伴热与地暖部分电伴热的配件与温控器的安装参见5.测试及试运行5.1.视察所有管道,保温层和所有配件的安装都没有问题。
5.2.将所有线路的空气开关关掉。
5.3用低压摇表对每一线路测量一次,保证供电回路正常。
5.4对用自调控伴热带回路(1)将防爆控制箱的开关调至线路供电的状态(2)对线路进行4小时的供电,使管道温度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3)测量每一线路的电压,电流,环境温度,管道温度,并将资料记录在安装记录单上。
5.5对用机械式温控器控制的电伴热回路(1)将温控器微调至线路供电的状态(2)使线路供电至达到温控器所调校的温度为止。
(3)测量每一线路的电压,电流,环境温度和管道温度,并将资料记录在安装记录单上。
6.质量保证措施6.1做好工程质量的过程控制和动态管理,使工程质量控制面达到100%。
6.2 施工技术人员仔细、全面的熟悉图纸,施工前对班组做好技术交底。
6.3 强化工序交接制度,做到“检查上道工序,保证本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质量管理要求。
以确保工程质量。
6.4确保所使用的计量器具合格。
6.5各工序之间要及时做好共检,隐蔽工程必须经业主和监理检查确认签字后,方可隐蔽。
6.6严把原材料关,电缆、伴热带、钢材等必须有合格证,并应按规定抽检,报验通过后方可使用,现场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堆放挂好合格标识,不合格材料立即清场或按要求做好隔离。
7.安全技术管理措施7.1对容许从事电气设备维护、有电驱动装置设备和机器操作人员的要求,并在安全技术知识考核登记薄上记录。
,应当以安全技术知识考核登记薄上的记录的实行颁发Ⅰ级安全(电气安全)技术资格。
具有1级安全(电气安全)技术资格的人员应当至少每季度进行1次培训教育。
7.2在施工工地安装和使用临时电网和设备的时候防止电击的安全措施①拥有相应安全技术资格等级的电工人员可以进行电气设备的电线连接(断开)、维修、调试、预防性检查和试验作业;②有资格从事下列作业的人员完成下面的作业:使用符合电气安全要求的接线板将移动式电气装置、手动电机和便携式电灯接入电网;③使用了个人防护设备的电气装配工可以安装保险丝和电灯泡作业。
,这些工作应当由拥有Ⅲ级以上安全技术等级的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进行。
,禁止将电动工具交给无权对其进行操作的人员。
,或者工具操作人感觉到哪怕电流的微弱变化,作业都应立即停止,有问题的工具应当送去检查或维修。
,防止意外接触到电气设备的带电部位。
,防止产生相间短路和外壳短路电流。
,和《进行电焊和气焊作业时的安全与劳动保护细则》№826091—0000—HM00—MPR—0019R,和《哈萨克斯坦分公司安全驾驶规程》等进行施工。
,所有人员必须正确使用安全带。
安全带必须高挂低用系挂到安全、稳固、且方便操作的位置上。
,严禁在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进行施工。
,落实防火责任人并备足灭火器材。
,梯子上只能站一人,梯子与地面夹角宜为60—70度。
,不得抛掷。
,随作业位置升高,其高度应作及时调整。
,实行保护接零(接PE线)。
严禁将用电设备外壳接到工作零线上。
,并戴防护面具,验好电,挂好接地线,严禁单人作业,送电后的设备要挂上“有电危险”标志牌。
,进行工作危险分析,制定合理、有效的保障措施;,应及时抢救受伤人员,保护现场,并对事故原因加以分析,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