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息肉痔(结直肠息肉)中西医诊疗方案

息肉痔(结直肠息肉)中西医诊疗方案

息肉痔的中西医诊疗方案
【定义】
一、中医定义:息肉痔是指结、直肠粘膜上或粘膜下的赘生物。

主要表现:间断便血,腹部时痛,排便时肛门有肿块脱出,大便习惯改变,鲜血或粘浊暗血随粪便排出。

息肉大小,形态,位置高低可不同。

二、西医定义: 大肠息肉是结肠直肠粘膜表面隆起性病变,仅表示外观,不说明病理性质。

小的直径仅2mm以下,大的10cm以上,单个或分散在结肠、直肠的少数隆起性病变称结、直肠息肉,多数聚集在结肠直肠的称结肠直肠息肉病。

其发病原因,组织学表现,生物性质和预后各不同。

【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息肉痔总属虚实夹杂,以本虚标实为主。

辨证首当明辨虚实、标本之主次。

早期常见实证兼脾虚湿热阻滞,中期以虚实交错出现,晚期多虚中挟实,本病虚多实少。

(一)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诊断要点:
1、位置较高的小息肉一般无症状,如息肉发炎,表面
糜烂,大便时往往有鲜血及黏液随粪便排出。

直肠低位带蒂息肉,大便时可脱出肛门外,小的能自行还纳,大的便后需用手还纳。

常伴有排便不畅、下坠感等。

多发性息肉以黏液血便、腹泻为主要症状。

2、肛门指针对低位直肠息肉有重要诊断价值,可触及大小不等的肿物,质柔软,活动度大,有长蒂时常有肿物出没不定的情况。

3、直肠镜与结肠镜检并取活组织行病理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

(二)证候诊断
1.湿热下注:
证候:大便粘浊带血,肛门灼热不适,下坠伴腹痛、腹泻、腹胀,息肉表面粘着脓性物,糜烂,可有肿物脱出肛外,指诊有时可触及肿物,舌质红,苔黄或黄白相兼而腻,脉弦滑细。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粘浊血便,肿物脱出肛外,直肠、结肠内可见多个息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细为辨证要点。

②病机:肺经移热于大肠,热盛则伤于肠中血脉,而便血色鲜,肛门灼热,大便下迫乃肠道实热之象。

热挟湿浊为患则肠壁糜烂而下浊。

2.气滞血瘀:
证候:病久息肉明显增大,硬而痛,纳少,面黯消瘦,脉弦
滑,舌质暗,苔白。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纳少,面黯消瘦,息肉增大,舌质暗,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②病机:病久则腑气阻滞,气血凝结,脉络阻塞而见息肉硬且痛。

气血不和,脾胃失调则纳少。

3.脾虚气滞:
证候:自幼出现便血,时有肿物脱出肛外,腹泻史较长,腹部隐痛,便血时多时少,倦怠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自幼便血,肿物脱出肛外,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②病机:先天亏损则正气不足,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不行,瘀结于肠络而生肿物,气血亏虚则见倦怠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

4.寒凝结滞,阴盛阳虚:
证候:腹胀痛喜暖,四肢冷而无力,腰膝酸痛,大便清冷,伴面部或下肢浮肿,小便少或清长,舌淡暗苔白,脉沉无力。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腹胀痛喜暖,肢冷无力,大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无力为辨证要点。

②病机:脾肾阳虚,运化无权,则见腹胀喜暖,肢冷无力,大便清冷。

舌淡苔白,脉沉无力乃阳虚寒盛之象。

(三)类症鉴别
1、悬珠痔:位置在肛窦附近,质韧,表面光滑,呈灰白色,多无便血,可脱出肛外,常伴有肛裂等。

2、内痔:二者均可脱出,便血。

但内痔多位于齿线上左中、右前、右后三处,基底较宽而无蒂,便血量较多,多见于成年人。

3、锁肛痔:早期排便习惯改变,便次增多或减少,可伴有肛门坠胀。

继则发生便血,色鲜红或暗红,伴有粘液,且便次增多,有里急后重感,或有脓血便。

晚期排便困难,粪便变细变扁,甚至出现肠梗阻征象。

二、西医诊断标准:
(一)诊断标准:
1.肠镜(包括肛门镜、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肠壁息肉。

2.组织病理学检查或脱落细胞学检查证实为息肉。

具备以上1、2条者即可确诊为本病。

(二)鉴别诊断:
1、结直肠癌:早期排便习惯改变,便次增多或减少,可伴有肛门坠胀。

继则发生便血,色鲜红或暗红,伴有粘液,且便次增多,有里急后重感,或有脓血便。

晚期排便困难,粪便变细变扁,甚至出现肠梗阻征象。

肠镜检查和病理检查可协助明确诊断。

2、内痔:二者均可脱出,便血。

但内痔多位于齿线上左中、右前、右后三处,基底较宽而无蒂,便血量较多,多见于成年人。

3、肛乳头肥大:位置在肛窦附近,质韧,表面光滑,呈灰白色,多无便血,可脱出肛外,常伴有肛裂等。

【治疗方案】
一、中医治疗:
(一)内治法,采用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止血。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

黄连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栀子8克,茯苓12克,地榆炭10克,大小蓟各10克,枳壳8克。

若便秘加炒决明15克。

2.气滞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散结。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20克,全当归10克,赤芍15克,地龙六条,川芎10克,桃红各12克,牛膝10克,穿山甲8克。

腹胀、肛门下坠加枳实10克,木香8克。

3.脾虚气滞:
治法:温中健脾,理气散瘀。

方药:良附丸加味。

高良姜15克,制香附15克,制黄芪20克,炒枳实8克。

便时带血加赤石脂15克,血余炭6克。

4.寒凝结滞:
治法:温中散寒,理气利湿。

方法:金匮肾气丸加减。

熟地15克,生地15克,山药10克,泽泻8克,茯苓12克,桂枝8克,制附片6克,山茱萸10克,木香10克。

腹痛者加白芍15克,甘草8克。

(二)专方验方:
乌梅、五倍子、五味子、牡蛎、夏枯草、浮海石、紫草各15克,水煎浓汁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

(三)其它疗法:
结扎法:是中医治疗直肠息肉的常用方法,局部麻醉后在窥镜下钳夹息肉蒂部,用粗丝线进行结扎,使其缺血坏死脱落,达到治愈目的。

二、西医治疗:
(一)对症治疗:对于腹泻病人,可给予缓泻药物,口腹复方苯乙哌啶,易蒙停等。

腹痛者,予以解痉镇痛药物治疗,肌注阿托品药物治疗。

便血者可用止血药物,如注射用血凝酶、维生素K、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等。

(二)外科治疗:
1.纤维结肠镜下电灼切除:肠镜直视下电灼切除息肉已成为当今息肉外科治疗的常用手段,对于有蒂息肉或较小的广基息肉,可在纤维结肠镜下用圈套器从息肉根蒂部电灼切除。

但治疗过程中须格外小心,以免引起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2.手术局部切除:直肠息肉可于肛镜下自根蒂部手术
摘除,注意息肉根蒂部须干净彻底切除,否则可致术后复发,通常是切除后将息肉根蒂部结扎,任其自行坏死脱落。

手术切除是直肠息肉经常采用的治疗手段。

3.经肛门内镜显微外科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 ,TEM):TEM是一种微创手术,主要用来局部切除直肠息肉和肿瘤。

该手术采用一种特殊的显微镜,通过肛门切除息肉或肿瘤,腹部没有任何伤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