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大埔阴那山旅游度假区详细规划

广东大埔阴那山旅游度假区详细规划

项目名称:广东大埔阴那山旅游度假区详细规划委托单位:广东省大埔县旅游局编制单位: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总负责:吴楚材教授博导项目负责人:雷晓东参加人员:罗艳菊陈志微杨宇魏良春瞿康龙沈治乾刘明坤黄智亮1目录一、文本部分1、用地规划范围2、用地现状与建设条件分析3、规划依据4、规划的目标与原则5、规划用地布局6、道路交通与游线组织7、景观规划设计8、工程管线规划9、竖向设计10、旅游设施规划11、环境保育和历史古迹保护规划12、开发设计导则13、规划指标及投资估算二、图纸部分1、现状景观2、风景区规划图3、万福寺场地规划图4、度假村规划总平面5、度假村设计意向6、度假村剖面分析图广东大埔阴那山旅游度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阴那山地处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西北角,界于梅县、大埔之间,梅江河弯曲环于山的西、北、东三面,属梅州市重点自然保护区。

根据大埔旅游局对阴那山旅游规划意向和梅州市特别是阴那山片区旅游发展趋势,将大埔阴那山旅游开发定位为“宗教旅游与观光度假风景区”,以宗教旅游为主。

主要为梅州市及周边居民服务,另外,海内外客家人是重要客源。

规划中充分尊重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将阴那山建设为深具宗教和地方客家文化内涵、独特自然风光和完好生态环境的旅游景区。

1. 用地规划范围阴那山宗教旅游度假区位于大埔县西南郊40公里,主峰五指峰海拔1297米,规划范围以万福寺宗教文化旅游区为中心,总面积3000亩。

规划开发重点为万福寺、五指峰、风围林与度假村部分,旅游资源相对集中。

2. 用地现状与建设条件分析2.1 用地现状规划用地范围内山林地为主。

万福寺附近多有山地园田,山地盛产茶叶、毛竹。

茶叶甘醇,竹笋脆嫩。

万福寺背倚高耸险峻的五指峰,寺右侧一条山溪由向南而下,寺前梯田层叠而出,乃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

山谷中散布着农田、溪流、道路和民居。

山谷两侧山体竹林丰美,其中寺左侧约300m处有一客家村落,村子后面是大片客家聚居地特有的风围林,林木高大繁茂,环境幽美。

公路从山谷向上到万福寺场地,交通不便,但建设过程中对山体景观破坏较大。

万福寺沿山谷和道路边分布有客家村落,衰败破旧。

2.2 建设条件分析2.2.1 用地条件万福寺依山就势,背靠高耸险峻的五指峰,前朝东南,地势开阔,气势宏伟。

度假村用地为原来的客家村落,分布于山谷中,大片的适宜建设用地很少。

山谷主要为梯田。

用地范围内原有客家村落,占据了大部分适宜建设用地。

阴那山山体表层土多粗砂,尽管植被较好,但涵养水源的能力低,山谷中涓涓细流,常年不绝。

2.2.2 旅游资源条件2.2.2.1 自然资源阴那山年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800毫米,无霜期253天。

气候条件适宜开展观光、远足、度假休闲等旅游活动。

五指峰五指峰在其巅,形如人手,挺拔向上直插云霄,人称五指山。

海拔1297米,乃是粤东第二高山(第一高山乃明山嶂“银窿顶”海拔1375米)。

相传两山争“粤东第一高山”威名,玉帝以巨掌将阴那山压至比明山“银窿顶”低78米,并说阴那山不因“高”名,而因“奇”名。

远望五指峰犹如一个巨掌五个手指直插云宵,拇指粗且矮,中指二指最高,无名指和尾指略为细些、矮些,五峰连峙,形同“五指参天”。

沿八千多级如上天梯之石阶登临五指峰,约需半日时辰,始可到达峰顶,沿途可见山峰耸立、古木参天、瀑布悬练。

峰顶极目远眺,群山连绵,莽莽苍苍,东看泉州,西望梅州,东南瞰潮州,山川秀色尽收眼底,有诗咏叹“五指峰巅极目舒,白云深处望三州”。

十大奇景、九怪十八奇观寺的四周怪石嶙峋,竹茂林密,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有十大奇景、九怪十八奇观等三十七处文物古迹、自然景观。

十大奇景是指五指撑天、和尚参天、猿猴采果、猴石上树、蛏蚶桥石、仙龟落井、拦盘大石、芙蓉拦溪、铁扇关门、狮象把水口;九怪是指无笃石螺、片生熟鱼、色雀朝圣、花蝶听经、仙牛足迹、蟾蜍灵石、圣僧说法、顽石点头、祖师禅洞;十八奇观是指:乌猪三阵、牛颈仙桥、百岁跳、仙人石桥、金狮献鼓、借扇摇凉、门面石座、瀑布三弦、笔架灵峰、印石错印、锡杖崩蓬、美女藏阴、圣女怀胎、通天蜡烛、茶园宝盖、莲花石渡、丝线吊金钟、雄牛脱轭、甘露仙泉。

这些景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半生熟鱼万福古寺旁,山溪曲涧萦绕,水中有一种特别的小鱼,鱼身片黑片白,形同彭皮鲫,相传为惭愧祖师放生复活之鱼的变种,又称“半生熟鱼”。

2.2.2.2 人文资源万福寺万福寺位于大埔英雅境内的阴那山麓,原名“万福禅室”,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

创始人为高僧潘了拳,明英宗天顺八年间(公元1464年),历德法师为寺内住持时,把“万福禅室”改名为“万福寺”,据说它的历史比距一山之隔的灵光寺早17年。

寺内除保留了原有的祖师宝殿外,建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弥勒殿、天王殿、藏经阁、罗汉堂、福禄堂、钟楼、鼓楼、山门等。

寺内重雕重塑了佛、法、僧等十三尊诸佛及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108尊菩萨。

其中大雄宝殿为梅州市最大、最庄严的。

观音殿内的观音三十二印身为广东省唯一的。

藏经阁内的观音玉佛(卧佛)为梅州市最大的。

万福寺香火极为旺盛,听说观音殿开光时,晴朗的天空中还真的出现了七彩祥云。

寺内还珍藏有镇山之宝“佛光大藏经”、“频加大藏经”。

万福寺面临韩江,前招帽岭,背倚五峰,寺内寺外风光相得益彰。

福来大师近代著名祖师,师性聪颖,博览群书,有“才子”之誉,十五岁出家,承曹洞法脉,法名宗接,法席特盛,远近信众皆尊之为“福来”,意谓师所到处,即福来也。

民国三十二年(1933年)创办岭东佛学院,又兴邹鲁、余汉谋、罗卓英、吴奇伟、李汉魂、范汉杰等诸公创办潮州大埔山金山小学、汕头大埔山金山中学。

抗日战争期间,尤其是潮汕沦陷时,组织僧伽救护志愿团,救护抗日伤病员。

师一生建树甚多,建设开元寺,组织各邑佛教协会,办居士林及莲社,在万福寺扩建福余精舍、普同塔院等。

1951年圆寂,四众弟子塑像纪念,兴以前的祖师像并而为六:一为初祖达摩,二为六祖慧能,三为本寺开山祖惭愧,四为明代历住法师,五为明代至性法师,六为福来法师。

2.2.2.3 开发主题由千年古刹发掘地方宗教文化主题由森林生态环境突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主题由梅州阴那山万福寺、灵光寺和粤东名山的知名度和历史影响发掘海内外客家人登高祭祖寻根主题由当地客家文化特色发掘客家茶道文化主题2.2.2.4 游客容量根据游客特点:每年三次香客上香高峰和春节,游客量陡增,最高达10000人/日;但平时游客量不足100人/日。

经过开发,旅游活动丰富、场地扩展及设施配套后,正常情况接待游客2000人/日。

规划中设置开敞的绿化空间,其使用弹性大;设施场地能耐高强度使用。

高峰时可接待15000人/日。

2.2.3 交通条件阴那山万福寺距离县城约40公里,有四级公路可达,可进入性弱;境内公路为水泥公路,路宽4m;并有一些山道已被当地居民踩踏而成。

上五指峰的天梯山道艰险,一般游客不适应。

与山后灵光寺、回雁峰等已开发的知名景区景点联系非常困难。

2.2.4 市政设施条件阴那山居民饮用水依靠溪流山泉,目前无集中供水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

农村电网改造后,电力供应充足。

程控电话线路少,中国移动无线通讯网络较好。

2.2.5 县城旅游接待能力客车运载能力每日0.8万人。

县城酒店住宿接待能力每日0.12万人,能满足0.3万人同时进餐。

(全县酒店住宿接待能力每日0.18万人,能满足0.38万人同时进餐。

)3. 规划依据和参考1、《旅游规划通则》国家旅游局,20032、《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1997)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3、相关法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198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988《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99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ZB1-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建设部,1998《风景名胜区环境卫生管理标准》建设部,1992《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建设部,20004. 规划的目标与原则4.1 规划目标近期将其建设成为集客家人宗教朝拜、寻根祭祖、观光休闲于一体,地方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完好、交通便利、配套齐备的旅游度假景区。

中期与阴那山后灵光寺、回雁峰等已开发的知名景区景点联合,形成梅州阴那山风景名胜区,成为粤东旅游知名品牌;远期与粤东及闽西南客家历代聚居地域旅游地整合,形成世界知名的独具特色合吸引力的客家旅游品牌。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取得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进步。

4.2 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力求恢复规划区内的良性生态循环,建立规划区内不同层面的生态平衡体系,走生态优先的发展道路。

2、整体协调原则与大埔县旅游发展密切相关,整体发展,个体才有生命力。

与地方经济发展协调,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地方收入,促进旅游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3、地方化原则围绕富有特色的地域风情文化做文章,在建筑风格、空间形式、景观创造等多方面,突出地域文化特点,走本土化发展道路。

4、渐进性原则坚持高起点规划,但建设发展需立足现实,改善条件、丰富内涵、恢复生态环境,培育旅游市场和气候环境。

同时积极加强与阴那山后灵光寺、回雁峰等已开发的知名景区景点的联系,互惠互利,逐渐发展成为阴那山旅游品牌。

5. 规划用地布局根据旅游活动类型、资源条件、用地条件、原有历史遗迹、人工造景的可能性,以及建设开发模式,规划为以下几个功能区:1、万福寺宗教文化区万福寺是大埔县最具规模的“千年古刹”,也是韩江水系的四大名寺之一。

现正在重建的万福寺已有一定规模,规划重现万福寺辉煌。

需要整饬寺内外环境,配套旅游接待设施,完善功能及管理,尤其要适应香客高峰的压力。

在原有规划建设基础上,利用溪流水位高差设置水庭以增灵气,寺后建设竹海梅园,寺有侧老其寨建设自然观光区,寺前设施广场和游客中心等。

2、度假休闲区(方案01):位于风围林后,在原有的客家村落基础上原址建设度假村,保持传统村落格局,设置各种不同特色和档次的家庭旅馆,配套有茶道馆、休闲吧、森林游憩场等。

与场地和自然完美结合,风情独具,旅游度假气氛浓郁。

选址扩大了景区范围,但与万福寺联系不便,且要横穿风围林。

(方案02):位于风围林后,在原有的客家村落基础上建设客家围楼,作为综合大楼,并有客房楼和独立的别墅式度假套房,配套有茶道馆、休闲吧、森林游憩场,设施齐全,方便休闲、观光游览。

选址扩大了景区范围,但与万福寺联系不便,且要横穿风围林。

(方案03):位于风围林前,在原有的客家村落基础上建设客家围楼,作为综合大楼,并有客房楼和独立的别墅式度假套房,配套有茶道馆、加油站、索道站及森林游憩场,设施齐全,便于休闲观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