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生产基础知识一、什么是清洁生产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的问题,即在污染前采取防止对策,而不是在污染后采取措施治理,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实行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这是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创造性的保护环境的战略措施,美国首先提出其初期思想,这一思想一经出现,便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实施。
70年代末期以来,不少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各大企业集团(公司)都纷纷研究开发和采用清洁工艺(少废无废技术),开辟污染预防的新途径,把推行清洁生产作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全球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战略,中国政府积极响应,于1994年提出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清洁生产列为"重点项目"之一。
一些国家在提出转变传统的生产发展模式和污染控制战略时,曾采用了不同的提法,如废物最少量化、无废少废工艺、清洁工艺、污染预防等等.但是这些概念不能包容上述多重含义,尤其不能确切表达当代容环境污染防治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
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环境规划中心(UNEPIE/PAC)综合各种说法,采用了“清洁生产”这一术语,来表征从原料、生产工艺到产品使用全过程的广义的污染防治途径,给出了以下定义: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清洁生产的定义包含了两个全过程控制:生产全过程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
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尽最大可能减少它们的排放量和毒性。
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旨在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从原料的提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清洁生产思考方法与前不同之处是在于:过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处理,以减小对环境的危害,而清洁生产则是要求把污染物消除在它产生之前。
根据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要求,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1)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
(2)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二、洁生产的定义和概念2003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正式设施以来,发改委、环保局已于2004年8月1日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16号令》要求第八条规定的企业由环保局开列名单逐年强制审核,其他由发改委统一进行生产促进,使企业开展自愿性的审核.1、定义清洁生产是指通过不断改进设计、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
而绝非指“清洁卫生”。
2、概念在清洁生产概念中包含了四层涵义:一是清洁生产的目标是节省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二是清洁生产的基本手段是改进工艺技术、强化企业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水平和改变产品体系,更新设计观念,争取废物最少排放及将环境因素纳入服务中去;三是清洁生产的方法是排污审核,即通过审核发现排污部位、排污原因,并筛选消除或减少污染物的措施及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四是清洁生产的终极目标是保护人类与环境,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三、清洁生产的内容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包括;1) 清洁的能源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利用;节能技术。
2)清洁的生产过程尽量少用、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 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少废、无废的工艺和高效的设备;物料的再循环(厂内,厂外);简便、可靠的操作和控制; 完善的管理。
3)清洁的产品节约原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利用二次资源作原料; 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易于回收,复用和再生; 合理包装;合理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寿命; 易处置、易降解。
四、清洁生产的评价指标衡量一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开展的如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考虑:有毒有害产品淘汰%有毒有害原料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淘汰%更新改造的工艺设备占应更新的工艺设备的%原材料、能耗单位产品消耗比上年减少%物料回收利用率、损失量比上年减少多少产品物料流失、损失量比上年减少多少产品收得率比上年增加多少锅炉的热效率比上年提高多少经济效益提高了多少,污染物减少多少五、为什么要推行清洁生产发达国家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忽视对工业污染的防治,致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公害事件不断发生,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社会反映非常强烈。
环境问题逐渐引起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并采取了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对策。
例如增大环保投资、建设污染控制和处理设施、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实行环境立法等,以控制和改善环境污染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通过十多年的实践发现:这种仅着眼于控制排污口(末端),使排放的污染物通过治理达标排放的办法,虽在一定时期内或在局部地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
其原因在于:第一,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产品品种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对工业生产所排污染物的种类检测越来越多,规定控制的污染物(特别是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也越来越严格,从而对污染治理与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达到排放的要求,企业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大大提高了治理费用,既使如此,一些要求还难以达到。
第二,由于污染治理技术有限,治理污染实质上很难达到彻底消除污染的目的。
因为一般末端治理污染的办法是先通过必要的预处理,再进行生化处理后排放。
而有些污染物是不能生物降解的污染物,只是稀释排放,不仅污染环境,甚至有的治理不当还会造成二次污染;有的治理只是将污染物转移,废气变废水,废水变废渣,废渣堆放填埋,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形成恶性循环,破坏生态环境。
第三,只着眼于末端处理的办法,不仅需要投资,而且使一些可以回收的资源(包含未反应的原料)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而流失,致使企业原材料消耗增高,产品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从而影响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实践证明:预防优于治理.根据日本环境厅1991年的报告,”从经济上计算,在污染前采取防治对策比在污染后采取措施治理更为节省.例如就整个日本的硫氧化物造成的大气污染而言,排放后不采取对策所产生的受害金额是现在预防这种危害所需费用的10倍。
以水俣病而言,其推算结果则为100倍。
可见两者之差极其悬殊。
据美国EPA统计,美国用于空气、水和土壤等环境介质污染控制总费用(包括投资和运行费),1972年为260亿美元(占GNP的1%),1987年猛增至850亿美元,80年代末达到1200亿美元(占GNP的2.8%)。
如杜邦公司每磅废物的处理费用以每年20~30%的速率增加,焚烧一桶危险废物可能要花费300~1500美元。
即使如此之高的经济代价仍未能达到预期的污染控制目标,末端处理在经济上已不堪重负。
因此,发达国家通过治理污染的实践,逐步认识到防治工业污染不能只依靠治理排污口(末端)的污染,要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必须"预防为主”,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实行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
70年代末期以来,不少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各大企业集团(公司)都纷纷研究开发和采用清洁工艺(少废无废技术),开辟污染预防的新途径,把推行清洁生产作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发展很快,各条战线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增加1.24倍。
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稳定持续增长。
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资源的开发和消耗不断增加,对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根据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不包括乡镇工业),全国废气排放量11。
4万亿标立方米,SO2排放量达1825万吨,全国普遍存在酸雨的污染题.1994年,全国废水总排放量365.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5。
5亿吨,占总废水排放总量的61.73%,目前仅有不足10%的城市废水和35%工业废水进行了适当的处理,绝大部份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对水系造成严重污染。
在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水质评价的110个重点河流中,属于4、5类标准的已占39%。
江河水质污染的类型为有机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钾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
工业固体废弃物一年产生6.2亿吨,历年堆积量已达64。
6亿吨,堆存占地55697公顷.全国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发展趋势很快,严重退化面积9000多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3以上。
每年由于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以上,如此惊人的数字,使社会对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
从资源承载能力来看,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按目前水,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随着人口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各种资源供给和社会需求的矛盾还将会进一步加剧。
上述情况表明,如果我国仍以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将会使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也会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
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使经济增长现象成为短期行为,难以维持。
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六、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由清洁生产的定义可以知道。
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和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持续的、创造性的思维,它是指对产品和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
从上述清洁生产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到:清洁生产是要引起研究开发者、生产者、消费者也就是全社会对于工业产品生产及使用全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关注.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资源充分利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
而末端治理把环境责任只放在环保研究、管理等人员身上,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生产过程中已经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上。
具体对企业来说只有环保部门来处理这一问题,所以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地位.侧重末端治理的主要问题表现在:(1)污染控制与生产过程控制没有密切结合起来,资源和能源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
任一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实际上都是物料,如农药、染料生产收率都比较低,这不仅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威胁,同时也严重的浪费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