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润滑涂层在基架和滚轮上的应用研究

自润滑涂层在基架和滚轮上的应用研究

自润滑涂层在基架和滚轮上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明军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23期
中图分类号:TU27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3-0284-02
一、课题背景
俄制300MW超临界机组,由于轴承箱承载整个机组的重量,机组在膨胀做功时会导致轴承箱在基架上的往复运动,润滑油在重载下经过轴承箱的反复运动后局部发生硬化失效,继而将阻碍轴承箱的运动。

因此,需要在基架表面制备出性能良好的自润滑涂层来满足实际工况需求。

二、分析内容和测试方法
本项目采用的结构分析测试方法及相应的分析内容有:采用飞利浦公司X’Pert 型X-射线衍射仪,分析涂层的物相组成;采用电子探针,分析各元素的空间分布;采用扫描电镜,分析涂层的组织结构和微区成分;采用PHI公司ESCA型X射线光电子谱仪,测量涂层中各元素的化学态。

采用自制的球盘式摩擦磨损实验机,对三种自润滑涂层的摩擦系数和耐磨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磨擦副为直径5 mm的GCr15钢球,载荷为200 gf,转速为100 转/min,磨损时间为60 h。

如上所述,对三种自润滑涂层进行了物相,成分,组织结构分析及摩擦性能对比。

这三种涂层分别是国外箱体支架自润滑涂层(No.1),国外衬套自润滑涂层(No.2)和国产自润滑涂层(No.3)。

三、三种涂层的物相、成分及组织结构
1、涂层的物相组成
图1a)和图1b)分别是No.1和No.2自润滑涂层的XRD物相扫描结果。

No.1涂层的物相组成为MoS2,CuSn合金, No.2涂层的物相组成分别为Pb3O4,PbO,Pb,CuSn合金。

2、涂层的厚度、组织和元素分布
涂层的厚度、组织和元素分布可以用电子探针测量。

可知,No.1,No.2和No.3涂层的厚度分别约为400 ?m,250 ?m和180 ?m。

三种涂层的组织相同,都是以球形颗粒作为承载骨架,其间填充自润滑材料。

由国外自润滑涂层的组织结构特征可以判断,该涂层是DU型自
润滑涂层,其制备工艺过程为首先在钢板上电镀一层铜,然后在镀层上撒上青铜粉,在9000C 烧结形成多孔承载层,最后将自润滑材料,主要是聚四氟乙烯粉或聚四氟乙烯与其他润滑材料的混合粉,涂在青铜骨架上在380 0C烧结制成自润滑涂层。

图2a)和2b)分别是No.1和No.3涂层球形颗粒的能谱测量结果,可知球形颗粒为CuSn 合金,即锡青铜合金。

涂层No.1填充的自润滑材料区域的成分的能谱分析结果,其中包括碳、氟、硫和钼四种元素;钼和硫元素的电子探针面扫描结果,钼和硫的元素分布区域是一致的,该物质应该是MoS2。

而另一种含有碳和氟元素的润滑材料可能为聚四氟乙烯。

填充自润滑材料区域白色部分对应MoS2,而黑色部分区域为聚四氟乙烯。

MoS2和聚四氟乙烯的重量比例约为3:7。

No.2自润滑涂层的电子探针背散射电子面扫描结果,图像上亮度不同的区域对应不同的元素,亮度越亮的区域,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

结合X射线衍射结果可知,No.2涂层中亮度最大的区域应该对应着铅元素。

3、涂层化学态分析
通过No.1和No.2号涂层的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和能谱分析结果,我们推知,涂层No.1的自润滑填料是MoS2和聚四氟乙烯;涂层No.2的自润滑填料是Pb和聚四氟乙烯。

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推测,我们采用X-射线光电子谱仪对涂层中各元素的化学态进行了分析。

图3a),b),c)和d)分别是涂层No.1不同深度位置碳,氟,钼和硫元素的结合能峰位。

在X-射线光电子谱分析中,钼元素是以双峰形式存在,也就是说图3c)中的钼元素双峰对应的是一种化学状态,而不是两种。

通过对图3中各元素的结合能峰位进行标定,并且和标准的聚四氟乙烯与MoS2的结合能峰位比较,可知涂层No.1中的氟碳化合物为聚四氟乙烯,另一种润滑材料则是MoS2。

图4a),b)和c)分别是涂层No.2不同深度位置碳,氟,铅元素的
X-射线光电子谱结合能峰位。

和钼元素一样,铅元素也是双峰结构。

图4a)和b)中碳和氟的结合能峰位表明涂层No.2中的氟碳化合物为聚四氟乙烯;图4c)表明在涂层No.2内部的铅元素以单质铅的形式存在,而X-射线衍射的结果表明涂层No.2中存在铅的各种氧化物,综合X-射线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谱的结果,可知铅的氧化物应该只存在于涂层表层,是原始单质铅氧化的产物。

那么涂层No.2中自润滑材料的配方应该是单质铅和聚四氟乙烯,氧化铅是涂层长时间放置氧化产物,不是原始成分。

四、三种涂层的摩擦系数和耐磨性比较
图5是三种不同涂层的摩擦系数,No.1,No.2和No.3三种涂层的摩擦系数分别是0.16,0.14,0.16。

表明三种涂层的摩擦系数基本一致。

图6是其对应的磨损量,可知国产自润滑涂层的耐磨性最好。

五、结论
通过分析可知涂层No.1的自润滑填料是聚四氟乙烯+ MoS2,其重量百分比为聚四氟乙烯:MoS2=7:3;涂层No.2的自润滑填料是聚四氟乙烯+铅,其重量百分比为聚四氟乙烯:铅=9:1。

针对上诉分析结果我们选择了国内相应的自润滑涂层,并对三种自润滑涂层的摩擦系数和耐磨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国产自润滑涂层的摩擦系数与国外自润滑涂层相当,都约为0.16,而国产自润滑涂层的耐磨性要优于国外自润滑涂层,在相同磨损实验条件下其磨损量约为国外涂层的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