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铃薯主要病害

马铃薯主要病害

马铃薯主要病害
1.1细菌性病害
(1)马铃薯青枯病:英文名:Brown Rot Potato,病原菌学
名:Pseudomonas solanacearum(Smith),属单胞杆菌科Pseudomonadaceae、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国际上公认将青枯病病原细菌划分为5个生理小种,寄生马铃薯的是小种1号和3号。

小种1号的寄主范围很广,小种3号的寄主范围较窄,主要侵染马铃薯,其次是番茄,还有少数茄科杂草。

青枯病是典型维管束病害,病菌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妨碍水分运输导致萎蔫。

10~40℃均可发病,一般酸性土发病重。

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

田间典型症状是叶片、分枝或植株急性萎蔫,枝叶仍保持青绿色时即枯死。

有时在一丛马铃薯中,一株枯死而另一株仍保持健康。

在病情发展较慢的情况下,也可见到叶片变黄、干枯和植株矮化的症状。

发病植株茎秆基部维管束变黄色或黄褐色。

将病茎切下一段,断面直立插入蒸馏水中,数分钟后,从茎秆的切面流出黏稠脓形成的乳白色带状物。

染病块茎的芽眼变浅裼色或褐色,将薯块沿横切,可见维管组织从脐部变色,严重时整个维管组织环状腐烂,不需要用手挤压,几分钟后块茎切面自动溢出污白色菌脓。

病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块的病菌在窖里越冬,田间亦可通过灌溉水、雨水、耕作工具、昆虫等扩大传染。

带病种薯是此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

(2)马铃薯环腐病:英文名:Ring Rot Disease of Potato,病菌属
棒杆菌属的密执安棒菌马铃薯环腐致病变种或称环腐棒杆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sepedonicus (Spieckermann&Kotthoff)。

该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田间发病一般在开花期以后。

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以后逐渐变黄、变枯。

叶片边缘也可变黄、变枯,并向上卷曲。

由于环境条件和品种抗性的不同,植株症状有明显差异。

地上部分染病有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症状。

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色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萎蔫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植株倒伏枯死。

块茎表面的症状在轻度为害时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皮色变暗或变褐,芽眼亦变色,但没有菌脓溢出。

严重时表皮可出现裂缝。

横切病块茎可见维管束变黄色或褐色。

轻者只局部维管束变黄,呈不连续的点头变色;重者整个维管束环变色,病菌侵害块茎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组织,呈环状腐烂,故称环腐。

当温度10~40℃时、土壤pH6.6~8.4发病较重。

带病种薯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最重要传染源。

扩大传染的最重要途径是切块茎播种用的切刀。

田间生长期间,病菌还可以经雨水、灌溉水等媒体传播。

(3)马铃薯黑胫病:病菌属欧氏杆菌属的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
铃薯黑胫亚种Erwina carotovora subsp.atroseptica(Van
Hall)Dye。

此病的典型症状是植株茎基中呈墨黑色腐烂。

种薯带病原菌,土壤一般不带菌。

田间除带病种薯外,还通过灌溉水、雨水或昆虫
传播,经伤口侵入致病。

主要侵染茎或薯块,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

种薯染病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

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18 cm出现症状,植株矮小,节间短缩,或叶片上卷,褪绿黄化。

发病后期,茎基部呈黑色腐烂,整个植株变黄,呈萎蔫状,甚至倒伏、死亡。

块茎发病一般是从连结匍匐茎的脐部开始,感病初期,脐部略变色,稍后,病部扩大并呈黑褐色,髓组织亦变黑腐烂呈心腐状,最
后整个块茎腐烂。

带菌率高或多雨、低洼地块发病重。

贮藏期病菌通过病健薯接触经伤口或皮孔侵入健薯,窖内通风不好或湿度大、温度高,利于病情扩散。

1.2真菌性病害
(1)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

病菌原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通过播种带病原菌薯块在田间发生,在一定条件配合
下形成中心病株,产生新的孢子囊。

以后孢子囊随着风吹、雨溅向周围的马铃薯植株扩展;或通过气流、灌溉水传播,逐渐蔓延扩大。

马铃薯的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晚疫病,但最明显的部位是叶和块茎上的病斑。

叶上大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发生不规则的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随着病斑的扩大愈合而变成暗褐色,湿度大
时病斑扩大迅速,有时在叶背健康与患病部位的交界处出现一层白色霉层。

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

发现严重时导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

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病斑的切面可见皮下组织呈红褐色。

多雨、
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则利于发病,尤其是阴雨连绵的天气,病害发展的速度极快。

美国博蒙特(Beaumont)经研究认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条件是48 h内相对湿度在75%以上、温度不低于10℃,这对于预测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天气干旱,降雨的时间短暂,雨后马上晴朗,马铃薯真菌性病害可能不再发展。

不同品种之间的抗病性有差异。

(2)马铃薯软腐病:英文名Rhizopus soft rot ofpotato,病原菌属于根霉属的匍枝根霉Rhizopussrlonifer和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

马铃薯软腐病俗称水烂,是采收及贮藏期重要病害。

病原菌从伤口侵入。

薯块染病先在表皮上出现水浸状病斑,开始小,以后迅速扩大,并向内部扩展成为多水的软腐,病组织变成褐色水浸状,后在病部表面长出大量灰黑色菌丝及孢子囊,黑色霉毛污染周围病薯,形成一大片霉毛,病情扩展迅速,约2~3d整个块根即呈软腐状,发出恶臭味。

相对湿度较低时呈干腐。

薯块有伤口或受冻易发病,20~40℃以可造成大量危害,发病最适宜温度15~25℃,相对湿度76%~86%,低温会抑制病原菌生长发育,因此发病轻。

1.3病毒病
常见马铃薯病毒病症状有3种类型。

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

花叶型: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绿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

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
叶呈筒状。

主要包括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和马铃薯S病毒(PVS),以及马铃薯A病毒(PVA)和马铃薯X病毒(PVX)。

病毒复合感染现象普通,其中PVY和PLRV复合感染最多。

25℃以上高温、蚜虫发生量大时,病毒病发生然害加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