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害防治一、马铃薯病毒及类病毒(一)马铃薯病毒及类病毒的种类与危害马铃薯新品种推广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产量逐年下降,植株变矮,薯快变小,并伴有茎叶异常现象,如花叶、叶片卷曲或皱缩等。
这种现象称之为退化。
引起马铃薯退化的主要原因就是病毒病,是一种传染性病毒。
这种病害在田间靠昆虫(主要是蚜虫)或叶片接触而传播。
它可以导致植株生理代谢紊乱、活力降低造成大量减产。
严重时可减产70%--80%,甚至没有商品产量。
目前全世界已发现能侵染马铃薯的病毒有18种,类病毒一种,类茵原体2种。
专门寄生在马铃薯上的病毒有9种,国内发现的有7种。
这7种病毒分别是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4PVY)、马铃薯S病毒(PVS)、马铃薯M病毒(PVM)、马铃薯奥古巴花叶病毒(PVMA)、马铃薯A病毒(PVA)、马铃喜卷叶病毒(PLRV)。
此外,侵染烟草、黄瓜、番茄等的一些病毒也侵染马铃薯。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以上几类病毒引发的病症及特点。
1、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x病毒也叫马铃薯潜隐病毒,由该病毒引起的病叫马铃薯普通花叶病或轻花叶病。
是马铃薯病毒中分布范围最广泛的一种。
一般减产l0%一25%,依马铃薯品种和病毒株系而异。
与Y病毒复合侵染造成皱缩花叶时,减产幅度可达50%以上。
x病毒很容易通过汁液传播,在田间可借风、机械、人的走动使植株互相接触发生传毒。
根与根或芽与芽的接触也能传毒,种植前切块时切刀可以传毒。
蚜虫不能传播此病毒,但一些咀嚼式口器的昆虫能传播此病毒。
在发育早期感染此种病毒,病毒会很容易运转到新生块茎中,而在生育后期感染这种病毒,则很可能运转不到新生块茎中去。
这种病毒在茎尖脱毒中较难脱掉。
2、马铃薯Y病毒马铃薯Y病毒也称作条斑病毒、条点病毒、沿脉变色病毒、顶端坏死病毒、重花叶病毒。
其引起的病害叫做沿脉变色、垂叶条斑、重花叶或皱缩花叶。
是引起马铃薯退化的主要病毒,危害范围广泛,能造成50%一80%的减产,尤其与PVx、PVA复合感染时减产幅度更大。
由PVY侵染的植株轻的不表现症状,进而表现轻花叶、重花叶、粗缩和皱缩花叶。
一些敏感品种叶片背面叶脉坏死形成条斑。
还有些品种叶柄及茎上也出现条斑坏死。
这种现象称作落叶条斑或垂叶条斑(叶片不脱落,枯死后吊在植株上)。
带毒块茎长出的植株,表现矮化,叶片簇拥,变小变脆并皱缩;此种病毒主要由蚜虫传播,也可通过汁液及嫁接等途径传毒。
3、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马铃薯卷叶病毒引起的病害叫马铃薯卷叶病。
发病后叶片向上卷曲成筒状,并变硬、革质化,用手摸发出像纸一样的声音。
该病毒分布极广,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性病害。
发病严重时可减产80%以上。
不仅影响产量,而且还影响马铃薯品质。
当年感病的植株,症状主要表现在顶部叶片上。
通常叶片直立,变为白绿色,小叶沿中脉上卷,随病情发展可扩展到老叶。
植株晚期侵染可能不表现任何症状,使病害的诊断变得困难。
带毒种薯产生的植株表现矮小、直立,底部叶片严重卷曲并变硬、革质化。
幼嫩叶子发黄,略卷。
感病后块茎横切面有网状坏死。
蚜虫是传播卷叶病毒的唯一媒体。
其中桃蚜是最有效的传毒介体。
蚜虫以持久性方式传播此病毒。
蚜虫在带毒植株上吸食后,病毒在蚜虫体内复制繁殖,再吸食健康植株时便把毒液传播到健株。
蚜虫可终生带有卷叶病毒。
4、马铃薯S病毒(PVS)由S病毒引起的病害叫马铃薯潜隐花叶病。
症状表现轻微,可引起l0%一20%的减产。
由于该病毒症状不明显,所以到五十年代在制做抗病毒血清时才发现该病毒。
许多品种感染S病毒后不表现症状,在一些品种上可表现叶脉变深、叶片粗缩、叶尖下卷、叶色变浅等症状。
有时叶片呈青铜色,严重皱缩,产生坏死斑点,甚至落叶。
该病毒很容易通过汁液传播。
接触传染是田间自然传播的主要途径。
蚜虫也传播此病毒。
此外切刀、摩擦均可传染此病毒。
5、马铃薯M病毒(PVM)该病毒引起的病害叫马铃薯副皱花叶病、卷花叶病、脉间花叶病等。
虽然该病害的危害程度目前还不明确,但对植株的正常生长确有影响,一般减产10%左右。
自然情况下通过蚜虫传播此病毒。
6、马铃薯A病毒(PVA)由该病毒引起的病害叫马铃薯轻花叶病或普通花叶病。
该病在大多数马铃薯产区都有发生,发病严重时可减产40%左右。
该病症状为叶片轻花叶呈褐绿斑驳,叶脉或脉间呈现不规则浅色斑,叶缘波浪状。
感病叶片整体发亮。
该病毒主要由蚜虫传播。
7、马铃薯奥古巴花叶病毒(PAMV)马铃薯奥古巴花叶病毒也叫马铃薯f病毒、马铃薯块茎坏死斑病毒、马铃薯黄斑花叶病毒。
感病植株中下部叶片上呈现鲜黄病斑。
此病毒分布不普遍,只在一些抗性较差的品种上发生。
感病植株叶片上出现鲜艳的黄斑,植株矮化,茎顶端坏死。
块茎常呈畸形,薯肉坏死。
此病毒靠汁液传播,在田间植株间摩擦是传毒的主要途径。
(二)病毒病的防治病毒病是马铃薯主要病害之一,它可以导致植株生理代谢紊乱、活力降低,造成大量减产。
随着病毒检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几乎所有马铃薯的品种都受到一种或几种病毒的侵染。
病毒的繁殖是与植物体正常的代谢过程紧密相连。
与昆虫、线虫、真菌和细菌为害不同,利用化学药剂防治是无效的。
已知一些病毒抑制剂对植物体本身也是有害的,同时抑制剂不能治愈整个植株,当停止药剂使用时病毒又恢复先前的浓度。
利用化学药剂杀死传毒昆虫,可以减轻一些病毒的传播,然而一些病毒是借接触传毒或借蚜虫片刻刺吸(口针带毒)而传毒。
这种病毒病害采用杀虫剂防治也是无效的,实践证明,根据蚜虫飞迁测报,采取早期割秧、收获种薯、躲避蚜虫传毒的留种效果较为显著。
现有自感病品种除去一种或数种病毒的方法有热处理及茎尖培养法。
利用马铃薯实生种子(因病毒侵染不到实生种子里)生产无病毒种薯即实生种子——实生薯——留种的生物学疗法,在我国西南山区、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均有应用,效果显著。
1、热处理及茎尖培养热处理方法于50年代已证实可以钝化马铃薯卷叶病毒。
块茎经35℃56天或36℃39天热处理可完全除去一些品种块茎中的卷叶病毒。
近年来,采用变温方法处理,尤其是处理芽毒种薯。
2、选用抗病、无病种薯目前有一部分品种对某种病毒具有田间抗性。
如卡它丁,对Y病毒、A病毒具有田间抗性,但国内主栽品种中尚无对病毒病具抗性的。
目前一般都是选用茎尖组培后经病毒检测无病毒,在隔离条件下逐级繁殖的脱毒种薯作为生产用。
此外,控制蚜虫和拔除病株也是生产中常用的方法。
二、真菌性病害防治侵染马铃薯的真菌性病害有35种,其中常见并危害最大的有以下几种:晚疫病、早疫病、疮迦病、干腐病、癌肿病等。
(一)晚疫病晚疫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马铃薯病害。
除干旱、炎热和灌溉地区外,如果不喷施杀真菌剂,晚疫病能引起毁灭性灾害。
1845年爱尔兰爆发晚疫病,造成100万人饿死,150万人逃离家园的悲惨局面。
1950年我国原绥远省东部和原察哈尔省北部晚疫病流行使马铃薯减产70%一80%。
山东滕州1998年晚疫病大发生导致减产60%。
可见晚疫病危害之重。
现在国际上已将马铃薯三大病害(病毒病、晚疫病、青枯病)的顺序定为晚疫病、青枯病、病毒病。
晚疫病病原菌可以进行有性繁殖,其产生的卵孢子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和适应性,这对晚疫病的防治带来更大的困难。
感病种薯是主要的侵染源,病菌在贮藏的种薯中越冬。
感病种薯多数会失去发芽能力或在出苗前腐烂。
感病较轻的种薯可以长出病株,称为中心病株。
二季作区,上季遗留在土壤中的孢子囊。
病残组织也可成为下季的初侵染源。
晚疫病病原菌在100%相对湿疫、温度21℃时最适宜产生孢子囊。
孢子囊散发出的游动孢子可借风、雨传播。
游动孢子在有自由水存在的条件下,产生芽管穿入寄主。
病菌一旦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在21℃时侵染及发育最快。
晚疫病流行的最适宜条件是夜温12℃左右,并伴有雨水或重露水,白天温度16—24之间,并有很高湿度,该病害可影响叶、茎、块茎。
植株感病后,在冷凉、潮湿条件下,叶部出现水浸状斑点,先是淡绿色,以后变为褐色、病斑有黄绿色边缘。
如天气持续潮湿,叶背病斑边缘可见白色霉轮。
气候适宜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到叶柄和茎。
严重时整株整片地都蔓延开。
同时该病有一种特殊臭味。
孢子落在土壤上,可侵染块茎。
健康块茎和感病植株接触也可感染。
块茎感病后,形成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轻微凹陷褐斑。
将块茎切开,可见病斑皮下组织红褐色,与健康薯肉组织无明显分界。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选种方法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
如克新号品种、高原号品种等,但此类抗晚疫病品种多为中、晚熟品种,早熟品种中仍缺少抗晚疫病的品种。
(2)适时早播。
晚疫病病原菌在阴雨连绵季节发展很快,因此,采取适时早播可提早出苗,提早成熟,具有避开晚疫病的作用。
各地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适宜播期。
(3)加厚培土层。
晚疫病可直接造成块茎在田间和贮藏期间的腐烂。
加厚培土的目的可以保护块茎免受从植株落到地面病菌的侵染,同时还可增加结薯层次,提高产量。
(4)喷药保护。
晚疫病只能用药剂预防,无法治疗,要根据当地气象预报,做好病情测报。
在马铃薯始花至盛花期间,如果48小时之内最低气温不低于10℃,空气相对湿度平均在75%以上,就应逐日进行田检,如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拔掉深埋,并对发病中心半径30一50米的范围进行喷药封锁,或进行全田喷药保护。
药剂可选用百菌清、代森锌、瑞毒霉、瑞毒霉锰锌、克露、大生等。
最好几种药剂混喷,或每次喷一种杀菌剂,换着药喷,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
(5)提早割蔓。
在晚疫病流行年,马铃薯植株和地面都有存在大量病菌孢子囊,收获时提前侵染块茎。
应在收获前一周左右割秧,运出田外,让地面暴晒3—5天,再进行收获。
既可减轻病菌对块茎的侵染,又使块茎表皮木栓化,不易破皮。
(二)早疫病早疫病是马铃薯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主要导致叶片干枯,严重时全株枯死。
还可导致块茎发生枯斑,甚至腐烂。
该病菌可以侵染植株的各个部位,初次侵染一般发生在中下部老叶片上。
坏死斑点逐渐扩大,近圆形并有明显的同心轮纹。
病斑周围和病斑之间叶部组织褪绿,随着老斑扩展和新斑的发生,整个叶片褪绿、坏死,但不落叶。
块茎上的病斑呈黑色,凹陷,周围有一圈凸起的边界,紫色至金属色。
病斑之下的组织变褐,呈木栓化干腐。
进一步腐烂的组织呈水浸状,黄至黄绿色。
贮藏期间随病斑的扩大块茎发生皱缩。
防治方法:①选用具有田间抗性的品种。
⑨进行合理轮作(轮作体系中不要包括番茄)。
②喷洒杀真菌剂。
如百菌清、敌菌丹、代森锰锌等。
④增施氮肥,减少磷肥,可降低发病率。
⑤减少块茎损伤。
(三)疮迦病该病是世界性病害,分布广泛。
国内除西北地区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马铃薯疮迦病只侵害块茎。
块茎初侵染时呈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小点,表面粗糙,扩大后呈疮迦状硬斑。
病斑只限于块茎皮部,不深入薯肉。
疙迦凹陷达3—4毫米,数个疮迦相连形成裂口。
块茎品质变劣,不耐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