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矿床主要成矿规律概述

中国矿床主要成矿规律概述

中国矿床主要成矿规律概述
摘要:经过我国广大学长多年来地质勘探的汇总最终概述出了我国矿床的成矿
规律。

本文通过对我国自地球地壳形成开始所有矿床的成矿规律做出来细致的阐述,其中包括时间与空间的分布规律,并总结了矿床成矿的物质来源和矿床共生
规律。

关键词:时空分布;物质来源;矿床共生;
一、简述成矿规律
成矿规律是指矿床(矿体)形成和分布在时、空上的不均匀分布与集中分布规律,及其物质共生组合关系和内在的成因联系等[1]。

成矿规律是我国地质工作者找矿
的基础。

经过我国广大地质工作者在成矿规律方面的不懈努力,最终总结出一套
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二、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在我国,从古生代的前寒武纪到新生代都有矿床的形成,可以说我国矿床的
时间分布是广泛且不均匀的。

我国主要有六大成矿区,这六大成矿区主要由时间
顺序来划分。

下面以这六个成矿期阶段为例,做简要介绍。

1.前寒武纪成矿期
该成矿期又划分为三个成矿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壳随着地球的形成,经
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化,从开始形成到趋于稳定的过程。

在整个地壳的形成过程中
存在着大量的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以及与火山喷发有关的岩浆活动。

2.加里东成矿期
这个时期的地壳演化进一步稳定,浅海地带矿床较为发育,著名的宣龙式铁
矿和瓦房子锰矿便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3.海西成矿期、印支成矿期、燕山成矿期
在这三个成矿期内,仍然发生着剧烈地由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向酸性、中
酸性火山活动转化的一些构造运动。

这三大成矿期都进入了地槽演化的阶段,从
加里东成矿期末期开始一直到燕山期地槽阶段结束,而内生成矿在这一时期开始
出现并繁盛。

4.喜马拉雅成矿期
该成矿期正好与前寒武纪成矿期相反。

喜马拉雅成矿期间,除了喜马拉雅山
地区还存在着比较活跃的构造运动,并伴随着一些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其余
地区的大多数构造活动都慢慢变弱了。

三、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与时间分布规律相类似,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同样是不均匀的,具体表现为
有丛聚性分布、带状分布等特点而在个别地区存在分布均匀的现象,为等距性分布。

1.矿床的丛聚性分布
矿床的丛聚性分布是指矿床在平面的分布上往往在一定范围内集中出现,构
成矿化集中区或特定的成矿区域[2]。

据前人的研究表面,地壳与上地幔的元素分
布不均一可能是导致这种类型矿床形成的主要原因。

我国的成矿区域主要划分为
以下四个区域:“歹”字型构造体系控制的成矿带;纬向构造体系控制的成矿带;
新华夏系控制的成矿带;河西系控制的成矿带。

此类一般都是规模和储量都十分
巨大。

2.矿床的带状分布
带状分布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普遍存在的,根据其规模的
大小,又可分为全球成矿带、区域分带、矿区分带、矿体分带四种。

而其范围大
小来划分的每一种分带都有着自己独有的空间分布规律。

3.矿体的等距性分布
与前两种分布规律不同的是,等距性分布需要建立在矿床分布均匀的前提下
才可以实现。

李四光生前指出,我国境内主要有三条等距性的纬向构造成矿带:
阴山—天山构造成矿带、秦岭—昆仑构造成矿带、南岭构造带。

按地质力学观点,可能是由于构造形迹多级别、多序次控矿的结果[3]。

四、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共生规律
1.物质来源
对于研究矿床的成矿规律来说,必须要先知道其矿床里成矿物质的来源,这
是首要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更好的对矿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大
主要成矿物质来源有地表渗滤源、地壳同化源和上地幔源。

随着地壳形成的演化
过程,成矿物质来源和多成因复成矿床逐渐增多。

2.矿床共生规律
矿床共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表现为不同矿种或者矿床在一定的空间内
集中产出的自然现象。

我国广大学者通过不断的积累,才针对矿床共生现象拥有
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

一共有单矿种同类型矿床、单矿种不同类型矿床、多矿
种同类型矿床、多矿床不同类型矿床四种矿床共生类型。

同时在后期我们广大学
者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又提出了成矿系列概念,是指具有同一成矿过程、时空上
有密切联系、成因上有成生联系的矿床组合。

这是对矿床共生规律的进一步研究
和总结。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中国的矿床成矿规律做了主要的阐述,也了解了我国矿床
在形成过程中的物质来源及矿床普遍共生的现象。

可见自地球地壳开始形成到后
期趋于稳定、构造活动变弱的几十亿年间,我国成矿期在时间上主要经历了六大
成矿期,在空间上则呈现出丛聚性分布、带状分布、等距性分布等特征。

参考文献
[1]杨言辰.矿山地质学:地资出版社,2009.8.
[2]董方灵, 曹月怀, 胡官兵. 矿床空间分布的分形研究及其找矿意义——以三江
南段银铅锌矿床分布为例[J].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10, 000(001):48-54.
[3]高庆华. 构造体系与地质体系——从地质力学地球观看地质学的发展[J]. 中
国地质, 1985(11):23-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