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知识点(15篇)初一生物知识点1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的特征:动物吃食物,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植物通过气孔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生物能进行呼吸);人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植物落叶:(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动物追猎物,含差草叶片合拢:(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响);植物产生种子,动物产卵、产崽:(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局部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4.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也可以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还可以按照用(用途)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5.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外表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6.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
这个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外表)。
7.大气圈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
9.(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局部。
它的外表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10.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根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动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食物),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无机盐)。
1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如(草、细菌等)都可能是生物因素。
初一生物知识点21、种子萌发需要环境〔外界〕条件: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完全淹没在水中的种子不能萌发是因为没有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自身条件:胚是完整的,活得,度过休眠期的。
大多数种子萌发不需要光,探究是否需要光时一定提供适宜的各种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
发芽率到达90%以上的种子才能播种。
2、种子萌发时最先发育突破种皮的是胚根发育成根,然后是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局部,萌发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胚乳〔玉米〕或子叶〔菜豆〕,所以贫瘠的土壤和肥沃的土壤中的种子同时萌发。
早春地膜覆盖是为了提高土壤温度使种子早萌发。
初一生物知识点3一、种子的结构(79-86页):保护内部结构。
菜豆种子子叶:片,肥厚,储存。
胚芽:发育成和。
胚轴:发育成连接和的局部。
胚根:发育成。
:和果皮紧贴在一起,保护内部结构:贮存营养物质玉米种子子叶:片,不肥厚,转运营养物质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胚轴:发育成连接根、茎的局部。
胚根:发育成根。
2.是新植物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局部,由、、、构成。
3.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都有和。
不同点是:玉米种子有,储存营养物质,子叶1片,转运营养物质;菜豆种子无胚乳,子叶2片,储存营养(见教材第80页的表)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2片子叶,无胚乳,多为网状脉。
如:蚕豆、花生、菜豆。
4.被子植物分为植物:种子的胚具有片子叶,胚乳,多为脉。
如:水稻、小麦、玉米。
二、种子的萌发(88-93页)自身条件:种子胚是的、的,种子不在状态。
1.种子萌发的条件外界条件:、和。
2.种子萌发的过程: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
3.实验:探究萌发的外界条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抽样检测)。
三、植株的生长(96-100页)1.幼根的生长:(1)根尖的根本结构和功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因为表皮细胞的一局部向外突出形成,扩大了与土壤接触的):细胞停止分裂,迅速伸长(细胞生长),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分生组织)使根的长度不断增加:保护(2)幼根的生长一方面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细胞体积的增大,即细胞生长2.枝条是发育成的。
3.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
(1)植株的生长需要、和。
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给植株的生长提供。
植株的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含、、的无机盐。
无机盐作用缺乏病症含氮的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叶片,植株含磷的促进幼苗的发育和的开放影响和的形成和发育,叶暗绿色并出现紫色。
含钾的使茎长得粗壮,促进的形成植株易四、开花和结果(103-106页)1.花是由发育而来的。
花梗连接、支持的作用花托萼片保护花的内部结构,吸引昆虫花瓣:内有花粉,花粉内有精子:支持花药花蕊:接受花粉:连接子房和柱头外有子房壁内有胚珠产生卵细胞2.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1)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期就会开花,花药承受后自然的裂开,散发出花粉。
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
(2)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特点(见教材第103页)。
(3)精子与卵细胞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
(4)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
花粉管穿过,进入,一直到达。
胚珠里面有,它跟来自花粉管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受精完成后,、以及和纷纷凋落,唯有继续发育,最终发育为果实。
花柱和柱头→凋落雌蕊→果皮子房→种皮果实胚珠→胚种子→胚乳初一生物知识点4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1、多莉羊的例子p55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那么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初一生物知识点5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梳理:由人类的起源到人的开展在讲“人类的起源和开展〞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什么?〞的问题,以此引导他们带着问题通过看书找出答案。
不一会儿,一个学生答复:“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其他学生也肯定了这个答案。
接着,我又问:“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学生作思考状,并急于了解答案。
我就让学生观看课本里现代类人猿的插图和屏幕上的投影片,让学生边观看边思考,并尝试答复以下三个问题:1.这些类人猿现在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2.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类人猿的数量却日益减少,这是为什么呢? 3.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究竟在哪些方面和人有根本的区别呢?对于第1题第1问,大局部学生能答复出“类人猿生活在森林或热带森林中〞。
其实,这就足够了,其潜在含义是:它们还是一类动物。
我稍加补充:大猩猩和黑猩猩生活在非洲,猩猩和长臂猿生活在亚洲。
学生对于第1题第2问答复得普遍比拟好,都能说出“群居生活〞“树栖臂行〞“以森林中的果实、嫩芽和昆虫等为食〞。
对于第2题,学生普遍对类人猿的数量日益减少的原因,答复得比拟好,有的答“它们生活的森林已被破坏〞,有的答“人类对类人猿乱捕滥杀〞,个别学生还能答复出“环境污染〞等原因。
而对于人类数量急剧增加的原因,学生们普遍答复得不理想。
此时,我那么向学生做进一步解释:“人类具有创造和创造各种科学技术〔首先是制造工具。
〕的本领,使得人类能够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改善生存条件、满足生活需要,医疗水平的提高,也使人们的自身保健能力不断加强。
这些都促使人类的数量急剧增加。
对于第3题,学生讨论发言更加热烈深入,你一言我一语,根本能归纳概括出人与类人猿的根本区别,如运动方式不同〔人直立行走,类人猿臂行〕;使用和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类人猿只能使用自然工具,而人可以使用和制造各种复杂的工具〕;大脑发育的程度不同〔人的大脑较类人猿的兴旺得多,只有人有语言文字能力〕。
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学习,层层递进,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领会了人与类人猿〔动物〕的本质区别。
在顺利解决上述问题的根底上,我抓住契机,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为什么人类和类人猿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而进化到今天却成为完全不同的两类呢〞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表现出强烈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此时。
,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分析,并提出两个问题:1.东非大裂谷地区原有的森林变成了草原,这对那里的森林古猿会产生什么影响?2.在东非大裂谷地带为什么会发现这么多的早期人类化石?学生通过分析第1个问题,认识到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不同环境中的森林古猿向不同的方向〔类人猿和人类〕进化。
类人猿这一支因为环境一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仍然过着同其祖先一样的热带丛林生活,而人类这一支却由于环境的巨大变化,走向了演化的艰难历程。
学生通过分析答复第2个问题,认识到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因为环境巨变,导致一些森林古猿向人类方向进化。
科学家通过发现化石,证明了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在学生搞清楚人类进化的原因和证据以后,我继而又发问,“森林古猿在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经历了艰难的历程。
艰难在何处?进化历程又是怎样的?经历了哪些必不可少的阶段?〞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找出关键环节,概括并描述人类进化的大致历程。
经过这样的引导提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认真分析归纳,根本能概括出人类进化的大致历程:因为森林消失,一些森林古猿被迫离开树木生活。
它们首先学会直立行走,使前肢〔上肢〕解放出来,迸而又学会使用和制造简单的工具。
它们后来学会用火,改善了食物,促进了脑的发育。
随着交往合作时机的增多,又逐渐产生了语言。
它们的脑越来越兴旺,语言越来越丰富,并能制造复杂和精巧的工具,从而使适应环境、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这就是我们现代的人类。
在学生们答复人类进化历程的艰难时,语言太零碎,表达的很不理想。
他们说着说着,就朝着积极有利的方向说开来,好似人类进化是非常顺利、非常美好的一件事情。
针对学生这种浅薄的认识,我依次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请他们分析思考:1.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这一支,原有的森林大量消失,导致其生存环境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提示学生从获取食物和逃避敌害入手分析。
〕2.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主要是为了什么?这更多的是被环境逼迫的,还是古人类自己非常愿意这样去做的?3.古人类在同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适应者多还是不适者多?对这三个问题,学生经过分析思考、讨论交流,大都能领悟出人类进化历程之艰难。
此时,我又做进一步的归纳、分析:一些森林古猿之所以能进化成人,固然与环境恶化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它们在恶化了的环境面前,努力同大自然抗争,想方设法、竭尽所能地获取食物和逃避敌害,以确保自己能在猛兽环伺、风雨无常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