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1 绪论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环境与人类文化经过长期积淀的外在表现与特征。
聚落是人类以前比较普遍的群居方式,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战乱不断,使得人们经常迁徙,因此防御和安全被看作是聚落选址的重中之重,大多数聚落则是选择在交通闭塞、地形险峻的山地。
然而,任何聚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观念、生活环境的变化,也使得聚落的空间形态发生了改变。
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意蕴历经岁月积淀的外在表现和特征,因为它具有习惯性和传统性,不管它在形态上的变化有多大,它的深层结构还是顽强传承了下来[1]。
本文以临贺故城里面相关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故城聚落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与阐述,总结临贺故城聚落的景观形态构成以及具有的优势景观资源,从而重视传统聚落的保护与传承。
1.1 临贺故城临贺故城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贺街镇,它由大鸭、西南、五协、寿峰、香花五个聚落组成,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
临贺故城包括旧县肚城址、洲尾城址、河西古城、河东古城等四个城址、六大古墓群、寺庙二座及宋代营盘一处,其中有大量代表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包括寺庙、祠堂、捕厅等。
临贺故城历史记载清晰,有许多历史文物遗存,城郭保存依旧完好,其延续时间长久,具有可观的历史与科学价值,是广西已发现的西汉四大城址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古城。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务院已批准临贺故城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2 传统聚落传统聚落是人类智慧的集结,其经过历史不断的冲刷,进而完成了蜕变,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聚落景观。
聚落文化是人类文化生态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需要充分认识其存在的形态以及发展的规律,从而认识到保护这种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
当然,在实践中对其的研究不可急躁,以科学的和对人民文化遗产负责的态度去开发、研究、利用和建设,使它的可持续发展来维护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
2 临贺故城传统聚落的概述2.1 自然地理环境临贺故城位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介于大鸭、西南、五协、寿峰、香花等五个聚落及河东、河西两个街道之间,并处于贺江流域中段,而贺江的两条重要支流临江河和大宁河则在这里交汇。
临贺故城由盆地、平原以及丘陵组成,大小不一的盆地和平原居多,占地面积广,周围则是错落的山地丘陵[3]。
2.2 文化与民俗风情临贺故城聚落从位置上看处在湖南、广东、广西三省交界处,文化上融汇了多个地方特色,有中原文化、楚文化、百越文化和西瓯文化。
自宋以来,随着苗、瑶、壮等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入,不同文化特色在这里逐渐融合,使得临贺故城聚落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更显得多姿多彩。
2.3 临贺故城传统聚落形态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临贺故城传统聚落形态的形成可以说是由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群创建和发展起来的。
临贺的山水地理铸就了当地的“形”,而不同地域的人群在其中生活发展,渐渐的,这所故城也就出现了“态”,一个特别的故城形态也就生成了,并且传承了下来。
一座具有“形态”的聚落,固然与其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生活在其中的人。
沒有人类为参与,那块地方无论怎么变化,依旧只是具有毫无意义的“形”,但有人类的改造与发展,则赋予了这块地方原来没有的色彩,并且能够发展和传承下去。
3 临贺故城整体空间形态分析3.1 临贺故城选址风水文化,是传统古居民选址的一个重要的理论。
所以,临贺古居民在选址和建造的过程中,遵循了客观的地理环境,在连绵起伏的山脉中寻找最佳位置,比如选择有利的地形、方便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等,不论山地村寨还是平原居民,都突出了这一点。
由于地处南岭山地丘陵区,山多地少,森林资源丰富,所以临贺古居民的选址中,人们就保留少量的平坦耕地而利用山坡地以大量木材来修建房屋,瑶族古居民和一些散居型客家民居就是这种类型。
由于当地平地面积较为广阔,河流相互交错,人们就选择居住在平地、河边,因为建筑材料没有山地的林木那么多,所以古居民就采用泥土、沙石与木料相结合的方式来修建居所。
3.2 临贺故城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从现存故城的空间布局来看,作为故城重要构成要素的城墙、护城河、码头、桥梁、街道、捕厅衙门、寺塔等一应俱全。
这些形形色色的建筑紧密连接在一起,在和谐统一的同时,又相互衬托,把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精致。
不论是普通民居的质朴,还是寺塔的恢宏大气,许多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就是这些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一一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了临贺故城的空间形态。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分不开,也和聚落的建筑设施息息相关。
依靠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通过不断的交流,形成了特殊存在的文化,进而影响了各类建筑与设施的形态特征,再巧妙的结合山景、水景,则共同构成了别具特色的空间形态。
4 临贺故城的街巷空间形态分析4.1 街巷空间结构临贺故城的街巷格局、空间结构的组织与建筑单体并不强调平面形态的规整,而是考虑到了与周围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呼应,巧妙地借用了山景、水景。
街道是故城空间的主要构型元素是沟通相邻区域的通道,参与社会生活、交流信息的场所。
临贺故城内道路网形似鱼骨状,主次分明,而且街巷功能十分明确。
商业街和交通巷,构成了一个相互加错的交往空间。
这一交往空间又与临贺故城外的山景、水景相互衬托,随势弯曲起伏,美不胜收。
4.2 街巷空间界面“城市空间界面”一般称为“城市墙”或“街道墙” [4],指的是围合街道广场由建筑物集合成的界面,它的存在赋予了城市空间多种性格,如开敞、亲切等。
而临贺故城街巷以其朴实无华的建筑特征,营造了一个质朴、内敛的环境氛围,带给人亲切与舒心的感觉。
4.3 街巷空间景观临贺故城内总共有九条石板街(如图1),其中以连通东门和南门的十字街与南门街为主要街巷。
就拿十字街来说,十字街是东西向的主要商业街,路面铺有八块青石板。
十字街东段一直连接到东门码头,街巷两旁分布着大大小小近百家铺户。
铺户是一种前店后宅式的民居,多为小开间、大进深的天井式庭院:面向街巷的门面作商业门面,大部分为两层高的木楼或骑楼;底层面向街巷的门面为整间木铺板门,营业时可以将其完全打开,便于运货、经商[5];其后为生活用房。
十字街和沿街建筑构成了宽高比约为1:1.5的狭长的街道剖面空间,形成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6]。
根据上面所述,街巷空间形态是多样化的,也是体现一个地方文化内涵的方面,而临贺故城古民居传承下来的街巷的那种质朴与文化,是现代城市街道已经看不到了的,所以故城的维护很重要。
5 临贺故城的建筑空间形态分析5.1 影响临贺故城建筑空间形态的因素传统建筑是临贺故城的最主要构成元素,是当地的自然、社会、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并表现出这块地区所特有的建筑形式和风格。
传统建筑作为临贺故城物质文化的载体,建筑的遗存更是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故城历史价值的体现。
这些建筑的修建,是在古居民的构思与权衡利弊下进行的,人的思维活动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反映,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影响以至决定了传统建筑空间的设计及结果。
当然,传统聚落结合自然、因地制宜的修建都来自风水理念和宗族意识对其形态理念的影响[7]。
5.2 公共建筑空间形态特色临贺故城建筑类型有不少,最吸引人目光的还有它的公共建筑,如祠堂、庙宇、商会等。
一般情况下,公共建筑于民居之间会保持着一定的空间,以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但临贺故城的很多公共建筑却散落在各个街巷里,与周围民居在策划布局、空间结构、建筑特点、装饰等方面相差不大,外部界面上有机结合,反而产生一种亲和感,使得故城具有了建筑空间形态的整体性,宛如一体。
临贺公共建筑空间形态特色体现在追求感觉美,建筑的布局、中轴线、体量、装饰等很多方面都讲究统一,统一和谐的整体布局能够令人的心灵感到愉悦和满足,这些感触则来自临贺古民居特有的秩序和结构[7]。
如木构建的雕刻细致精美,房檐下的壁画栩栩如生,龙飞凤舞的书法诗词歌赋让人有意味深长的感觉,从而增强了建筑艺术表现力。
比如当地的粤东会馆(如图2),它由前殿、中殿、后殿和两侧的厢屋组成,结构呈现为斗拱形式,梁和石柱上的雕刻精致优美,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粤东会馆布局严谨有序,以三个大殿为主,两侧是边廊和厢房,左右相互对称,是一个三进两廊封闭式的独立建筑群。
三个大厅前的石柱分别以花篮、南瓜、佛珠为柱础,分别表达了大殿迎宾、多子多孙、虔心拜佛的不同意思,体现了南方古建筑的风格和思想文化。
通过以上对临贺故城民居建筑和公共建筑空间形态特色的分析,无论是民居建筑的形态美、质朴美,还是公共建筑的感觉美,它们的建筑风格和特点都令人叹为观止,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它们带来到舒心和亲和力。
6 结语综上所述,临贺故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学宝库,不仅拥有着临贺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当地独特的文化意蕴,还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以严谨、对称、平衡的建筑风格,配合乡土材料的特质,呈现出一种质朴、亲和的气息氛围,与自然和谐统一,充满了无尽的活力,至今仍与当地村民生活息息相关。
希望诸如此类的聚落能够得到关注,发展并传承下去。
本文主要针对广西省贺州市临贺故城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进行了解析,当然其中还有许多所道不足的地方:一、研究的还不够深入,对临贺故城传统聚落空间的各个方面分析的还不够透彻;二、本文仅仅针对临贺故城传统聚落的景观形态进行研究,对于文化、社会等方面可能还欠缺考虑。
参考文献[1]王靜文,毛其智,杨东峰.句法视域中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J].华中建筑.2008,(26):141-141.[2]黄河东.基于SWOT分析的临贺故城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95):24-24.[3]杨雪.汉正街街巷空间界面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