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猝死
运动性猝死
【关键词】运动性猝死
近些年国内外关于运动性猝死的研究与探讨从未停止,但是运动性猝死仍然时有发生。
发病人群主要有运动员、大学生和体育教师等。
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高校体育的教学、锻炼或比赛过程中发生运动性猝死会给高校的体育工作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影响学校体育的发展,甚至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所以研究、了解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1 运动性猝死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心脏病学会,分别在1970年和1979年认定为,猝死是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24h内发生的意外死亡。
运动性猝死(exercise [Athletic]sudden death)是在运动中或运动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
但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一段时间的界定存在分歧。
Maron认为是6h,Chriscm认为是1h。
而我国学者认为是24h。
现在大部分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h内。
2 运动性猝死发生的项目分布特征
国内唐培等进行的研究表明,在46例运动性猝死病例中,参加项目以田径、篮球和排球多见;徐昕等的调查显示,在82例运动性猝死病例中,共涉及15种运动项目,其中田径、篮球、慢跑、足球、排球多见;而李之俊等对40例运动性猝死研究显示,体育课和训练课(多为体育达标测试)11例,篮球、长跑、田径、足球次之。
从以上情况看出运动性猝死与运动项目之间尚难得出相关程度,运动性猝死与项目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项目的不确定性给我们体育工作者在开展学校体育活动过程中,如何预防运动性猝死带来更大的困难。
3 运动性猝死的发病机理
3.1 心脏的器质性疾病,心血管结构异常
在发生运动性猝死前,患者存在着心脏的器质性病变或心血管结构异常,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
冠状动脉异常、瓣膜性心肌病等心脏性疾病是诱发猝死的可能因素。
在这些疾病中有一些是后天患得的,有一部分是遗传性的、先天性的。
3.2 超负荷的运动
在国内运动性猝死的研究报道中,有不少病例分析表明,尸解未发现任何心脏器质性病变和异常,其死因可能是因运动负荷已超出其承受范围,心脏循环系统不堪重负,需要的血液量和需氧量突增,而供给量却相对减少,在这种血氧供不应求的状态下,运动者的心肌会出现急性缺血,继而出现心脏停搏和脑血流中断进而发生运动性心脏猝死和脑性猝死。
李珍妮认为,人体在进行紧张激烈的运动时,体内代谢速率加快,血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心肌需氧量增加,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心肌超微结构及其应激性改变,导致心肌梗死或心脏骤停,进而使运动者发生猝死。
一个人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与个体的体质和锻炼经历有关。
所以说最大负荷量个体间存在差异,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期也是不同的。
这些都表明超负荷的运动也可能导致运动性猝死。
在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运动量,把运动负荷控制在练习者承受范围之内。
3.3 在体育比赛中心理的特殊情感
情绪激动可引起循环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增加冠心病人发生心室颤动的危险性或激发冠状动脉痉挛。
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强烈的战胜欲和表现欲望将不同程度出现,一旦此情感表现强烈时,将出现身体和心理的“忘我”,兴奋性增强,使机体的疲劳感和疼痛感受到抑制,以致在不知不觉中出现超量运动、过分紧张、激动导致悲剧的发生。
3.4 滥用药物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很多运动员冒着生命危险,在比赛前服一些违禁药物,以达到超常的成绩。
一些药物使运动神经异常兴奋的同时,将加大心脏的工作负荷,当这一平衡不能实现时会出现身体的一系列反应,严重时会出现猝死。
3.5 其它原因
有些运动性猝死,在目前条件下还没有发现有上述原因,所以说运动性猝死的原因较复杂,还有待进步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攻克这一困扰体育运动的一大难关。
有些学者认为运动性猝死与马凡氏综合征也有关系;有人认为其它器官的病变,也能导致运动性猝死;再有,一旦出运动性猝死症状,不当的急救措施会延误急救的最佳时期,而导致死亡的发生(有效救助时间为1h)。
4 预防措施
针对运动性猝死的发病原因和可能因素,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预防,来减少或杜绝运动性猝死的发生。
4.1 重视学生体质检查
4.1.1 学生体质的自查
学生自己要了解家族中有无出现过运动性猝死或先天心脏病等情况;了解自身有无患过心脏性疾病。
在体育运动(锻炼)中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头痛、心跳异常、呼吸困难、心跳异常、意识模糊等情况,可能是运动性猝死的先兆症状,必须马上停止训练到医院作进一步的检查(CT、核磁等)。
4.1.2 重视体检部门的检查结果
要重视学生的入学体检和定期的体格检查,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的检查。
在体格检查中发现心脏性疾病或心血管结构异常现象,应引起重视。
医疗检查机构应通知学生,告知体育部门。
在今后的锻炼和体育课教学、比赛中引起注意,避免悲剧发生。
对可疑症状须作进一步检查。
在比赛或测试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学生有义务告知教师自身身体的情况,避免悲剧的发生。
在一些大型的剧烈比赛前,可对参赛队员身体情况进行体检、审查。
同时应加强比赛的现场医务监督,防止心脏性疾病患者进行剧烈运动。
4.2 了解运动性猝死知识,科学进行体育锻炼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体育运动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各种伤病,包括存在着运动性猝死的危险性。
各级有关领导要正视和承认运动猝死是客观
存在的医学事实,没有必要加以避讳,在发生运动猝死时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对病例进行分析,从中吸取经验。
要尽可能让学生了解科学锻炼的基本知识。
要禁止有发烧,有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其它系统症状的学生参加各种体育达标测试、比赛。
学校应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体育教师了解运动性猝死的相关知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科学进行体育锻炼。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不可盲目锻炼,也不能因噎废食。
4.3 加强现场医务监督与急救工作
运动性猝死病程短,发病突然,有时防不胜防,一旦出现,在短时间内积极有效的救助手段可以挽留患者的生命。
学院医疗部门和体育部门应联合向学生、教师传授运动性猝死的急救方法,普及心肺复苏术。
在学校开展体育测试或比赛时要有医务人员进行现场监督,设立急救设施,配备专业医护人员。
最好是学校及相关部门制订事故处置预案,以便事故发生后启动紧急预案,为急救赢得宝贵的时间。
4.4 加强运动性猝死的科研工作
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的发展,加强对运动性猝死的力度和科研速度。
确定运动性猝死的致病因子,使运动性猝死得以预测和监控成为可能。
为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唐培.运动与猝死[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0,9(1):31
2 黄叔怀,郑隆榆.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24
3 Maron BJ.Sudden death in young athletes[J].Circulation,1982,62(2):218
4 Chris CM.The role of stress in dickas heart attack[J].Physician Sports
Med,1998,26(1):40.
5 唐培,高亡秋.非创伤性急死和运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1,10(4):219
6 徐昕.我国运动猝死调查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
志,1999,18(2):99
7 李之俊.上海和华东地区运动猝死调查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18(3):211
8 杨法香,单林娜,王金栋.运动诱发猝死的研究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2005,21(8):766
9 刘卫华,林建,李霞.关于运动性猝死的研究及其预防[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22(1):8184
10苏训诚.学校体育要重视运动性猝死的预防[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6):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