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生运动性猝死预防论文

中小学生运动性猝死预防论文

浅谈中小学生运动性猝死的预防
一、引言
竞技赛场上偶发的运动员突然死亡事故,让我们了解了运动性猝死的可怕。

近年来,在我们中小学校园中,运动性猝死现象也常有发生。

中小学校园发生猝死事件,社会的影响很大。

中小学生的身体正处在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身体各系统的机能还不完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身体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这也更迫切需要我们尽快投入到中小学生运动性猝死的研究。

本文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分析运动性猝死的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特征,希望能建构一套完善的预防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运动性猝死在中小学校园的发生,为校园秩序的安全、健康、和谐提供支持。

二、运动性猝死的概念
运动猝死是与运动有关的猝死的简称。

它有三个基本要点:①自发过程;②意外发生;③进展迅速。

根据医学界对猝死的定义以及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情况,可以将运动性猝死定义为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

三、中小学生与运动猝死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可以看出,中小学生是运动性猝死的人群组成部分,中小学生的发生概率并不高,但其突发性危害性巨大,应引起各级教育主管及中小学体育工作者的重视。

四、中小学生运动猝死的诱因
中小学生运动猝死的诱发因素很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先天性心脏疾患
我国基层医疗水平不发达,未能对青少年学生的一些先天性心脏异常及时作出诊断并采取预防措施,以及中小学生自我保健意识淡薄。

心脏性猝死在运动猝死中所占比例最大。

2、中暑
体温调节紊乱可导致完全健康的人发生死亡、剧烈运动尤其是耐力项目在热环境下发生中暑,甚至导致死亡。

中小学学生在体育户外活动时,要避免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大强度运动。

3、心理应激性
在国内学者徐昕等研究的病例中,1例中学生在毕业体育加试时死亡,另1例中学生在准备毕业体育加试时死亡。

而当时运动量并不大,这可能与考试压力过大有关。

过度兴奋或紧张都不利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

4、超负荷的运动
超负荷运动时,心脏循环系统不堪重负,需要的血液量和氧气量突然增加,而供给量却相对减少,在这种血、氧供不应求的状态下,运动者的心肌会出现急性缺血,继而出现心脏停搏和脑血流中断而发生运动性心脏猝死和脑性猝死。

中小学生应该掌握好合理的运动负荷,避免长时间超负荷运动。

五、居安思危,加强预防
运动性猝死发生虽然很突然,但很多预警信息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不予理睬继续运动,在一定层面上增加了运动性猝死的
概率。

运动性猝死很可怕,但并非不可防范。

只要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协作,学校师生全体动员,完善制度,积极预防,中小学生运动性猝死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或减少的。

中小学应加强以下几点预防措施:
1、重视身体健康检查,建立中小学生健康档案
中小学应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是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监测,了解学生健康状况。

要保证有关医学方面的体格检查和随访,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家族心脑血管方面的遗传疾病史,记入学生健康档案,以便于教师在体育锻炼时关注指导。

2、加强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全面提高学生卫生保健水平
学校要加强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身习惯,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运动医学常识,掌握急救技能,包括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摩、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以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习,培养全校师生应激反应能力。

医疗教育机构应该经常走进校园,对中小学生进行心脏复苏术等的教育和培训。

3、加强体育教学和训练比赛的医务监督,遵循科学健身原则
校园要配备必须的医疗资源,建立校医走进体育课堂,走进学生课外活动的制度,便于校医第一时间处治突发事故。

在参加剧烈运动或大型比赛活动前,要对参赛学生进行医学检测,测听心率,防止心肌炎患者进行剧烈活动。

对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的胸闷、心绞痛、胸部压迫感、头痛、眩晕、极度疲乏、昏厥等症状要高度重
视,必须立即停止运动并进行详细的检查。

遵守运动训练的科学原则,运动训练应遵守循序渐进、系统性、全面性、安全性以及区别对待等原则,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防止过度紧张和过度兴奋,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避免饱食后剧烈运动,炎热的夏季应适当调整运动,时间不易太长,身体特别的学生,教师应为其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掌握一定的卫生常识和运动的禁忌症,流感、急性扁桃体炎、麻疹等患者在康复期不宜进行剧烈运动。

先天性心脑血管异常的学生,应禁止参加身体碰撞性运动或情绪激动的运动。

4、重视中小学生心理疏导,培养健康豁达的生活态度
稳定的情绪状态对人的身体有益,心理的大幅度变化会引起一系列生理的变化,强烈而持久的消极情绪会引起器官生理病变或系统功能失调,诱发生理、心身疾病。

中小学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灵港湾,及时疏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难题,不让学生带着消极的情趣参与体育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