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工程技术交底1、钢筋绑扎⑴施工准备1)材料要求:成型钢筋:必须符合配料单的规格、尺寸、形状、数量;绑扎铁丝:20~22号火烧丝;垫块:采用塑料垫块;双层钢筋现浇楼板,均应加马凳。
2)主要机具:钢筋钩子、钢筋扳子、小撬棍、脚手架、钢丝刷、绑扎架、断火烧丝铡刀、粉笔、运输工具。
3)作业条件及技术准备① 审图把关,确定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制定相应的措施,如:若钢筋过密,要提前放样,如梁柱节点、剪力墙的门窗洞口等;悬挑构件的绑扎、钢筋接头的控制等;抗震结构的要求,如加强区、箍筋加密区、边跨柱头等。
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和工艺标准向班组进行技术交底;② 加工配制好的钢筋,按施工平面图中指定位置,按规格、部位、编号分部加垫木堆放。
③ 钢筋绑扎前,应检查有无锈蚀现象。
④ 熟悉图纸,按设计要求检查已加工好的钢筋规格、形状、数量是否正确。
⑤ 做好抄平放线工作注明水平标高,弹好柱、墙的轴线及外皮尺寸线。
⑥ 根据弹好的外皮尺寸线,检查下层预留搭接钢筋的位置、数量、长度。
⑦ 根据标高检查下层伸出搭接筋处的混凝土表面标高(柱顶、墙顶)是否符合图纸要求。
⑧ 模板安装完办理预检,并清理净模内木屑及杂物。
⑨ 按要求搭好脚手架。
4)钢筋的进场验收和检验①进场钢筋表面或每捆(盘)钢筋必须有标识,证明资料齐全,并与所用工程材料单数量及型号相符。
进场钢筋由项目物资部牵头组织验收,钢筋进场检验内容包括查对标志,外观检查,力学性能检查。
钢筋表面必须清洁无损伤,不得带有颗粒状或片状铁锈、裂纹、结疤、折叠、油渍和漆污等,钢筋端头保证平直,无弯曲。
经监理检查合格后,见证取样、送试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否则、必须退场,禁止使用。
② 现场验收与储存:钢筋出厂合格证明上填写的内容(工程名称、部位、试验编号、钢材规格等)必须与所附原材质量证明书、原材试验报告单相对应。
对经调直处理钢筋如箍筋等,应搭设棚架,集中码放,防雨淋锈蚀。
其它钢筋应架空分规格码放,其架空高度不小于10cm。
钢筋码放场地应平整,有良好的排水措施。
码放钢筋应做好标识,标识上应注明规格、产地、日期、使用部位等。
2、钢筋加工:1)钢筋加工① 首先严格按施工图纸设计的钢筋规格、型号、尺寸和形状做出钢筋下料单,并严格按钢筋下料单制作钢筋。
② 为保证钢筋加工形状、尺寸准确,可制作钢筋加工的定型卡具控制钢筋尺寸。
③ 钢筋弯曲:Ⅰ级钢筋末端应做1800弯钩,圆弧弯曲D≥2.5d,平直部分长度≥10d;Ⅱ、Ⅲ级钢筋末端应做900弯折,Ⅱ级弯曲D≥4d,Ⅲ级弯曲D≥5d;弯起钢筋中间弯折处的直径D≮5d。
④ 箍筋的加工:箍筋末端弯钩1350,抗震结构箍筋末端平直段为10 d。
⑤ 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见下表: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项目允许偏差受力钢筋顺长度方向全长的净尺寸±10mm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20mm弯起点高度±5mm箍筋内净尺寸±5mm⑶操作工艺:1)钢筋绑扎一般要求① 材料:钢筋为HPB235 级,为HRB335,为HRB400.② 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现浇板15mm,柱30mm,梁25mm,基础 40mm。
③ 受力钢筋的接头,采用焊接连接,同一连接区段内受拉钢筋接头面积不应超过总截面面积的25%(基础底板底筋焊接接头不超过总截面面积的50%).有避雷要求的梁柱纵筋焊接位置及要求见电施图说明。
连接区段长度:绑扎接头为1.2倍搭接长度,焊接连接接头为35d(d为连接钢筋直径中的较大值),且≥500mm。
凡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范围内视为同一连接区段。
同一区段接头面积百分率为25%时。
绑扎搭接头连接区段长度为1.3Ll(Ll为搭接长度)。
2)基础底板钢筋绑扎:① 工艺流程:画底板双向筋间距→绑扎底板钢筋② 接头采用焊接接头,接头面积百分率为50%。
搭接长度单面焊10d。
③ Ⅱ、Ⅲ级钢焊条采用E50 焊条。
④ 底板钢筋,底板的底部钢筋短跨置于下排,长跨钢筋至于上排,板面钢筋短跨钢筋置于上网上侧。
长跨钢筋置于上网下侧。
⑤ 搭接范围:板的底层钢筋在净跨的跨中1/3处,顶层钢筋在支座范围内搭接。
⑥ 板筋的锚固长度依据03G101-1 图集抗震要求执行。
⑦ 底板钢筋保护层厚度40mm。
钢筋绑扎规定:节点部位、技术规定交叉点,均应采用铁丝扎牢,板、墙网、梁、柱箍筋外围两行筋的相交点应全部绑扎,中间部位相交点可间接绑扎,双向受力筋的相交点全部绑扎梁板钢筋先弹线后绑扎,上层弯钩朝下,下层弯钩朝上,扎丝尾部与弯钩一致,保护层垫块到位。
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筋在上,次梁筋在中层,主梁筋在下。
相同箍筋接头交错布置在两根纵向架立筋上。
纵向受力筋为多层时,层间垫以短钢筋保证其间距。
挑板的上部负筋及构造筋不能漏放。
双向板弯矩较大方向钢筋摆在弯矩较小方向钢筋外层应与受力筋垂直,弯钩叠合处应沿受力筋方向错开设置绑扎,箍筋要平、直,开口对角错开,规格间距依据图纸,扎丝尾部朝柱、梁心,同时梁箍筋伸入柱中不少于一个,梁两端箍筋距柱外筋的外皮50mm ,柱箍筋、角部箍筋的弯钩平面与模板面形成的角度(矩形柱)应为45°,多边形柱应成平分角,圆形则与圆切边垂直,中间筋弯钩平面与模板垂直,小型截面柱弯钩与模板夹角成45°。
3)基础梁钢筋绑扎:① 工艺流程:首先铺放梁底筋→在梁底纵筋上画梁箍筋间距→套梁箍筋固定→穿主梁上层纵筋并与箍筋固定→穿次梁底层纵向筋→在次梁底纵筋上画次梁箍筋间距→套次梁箍筋并固定→穿次梁上层纵向筋→按箍筋间距绑牢。
② 基础梁接头区域:梁底部钢筋在支座1/3 净跨内搭接,上部筋在跨中1/3 处搭接。
③ 钢筋Ⅱ、Ⅲ级钢焊条采用E50焊条。
要求钢筋焊接端部必须打弯,双面焊接5的,单面焊10d。
④ 钢筋的型号、数量、尺寸等必须符合图纸设计要求。
⑤ 基础梁保护层厚度为30mm。
4)模外绑扎:① 工艺流程:(先在梁模上口绑扎成型后再入模)→画箍筋间距→在主次梁模上口铺横杆数根→放箍筋→穿主梁下层纵筋→穿次梁下层纵筋→穿主梁上层纵筋→绑扎箍筋→落骨架于模板内。
② 在模板侧帮上画箍筋间距后摆放箍筋。
③ 穿梁的上、下部纵向受力筋,先绑上部纵筋,再绑下部纵筋。
5)绑柱子钢筋:① 工艺流程:搭设柱筋支撑脚手架→套柱箍筋→接竖向受力筋→画箍筋间距线→绑箍筋② 搭设柱筋支撑脚手架:柱筋支撑架采用钢管脚手架搭设,操作面四周铺跳板,并挂安全网。
④ 用电渣压力焊连接竖向受力筋:柱子主筋立起后,电渣焊接头位置应符合设计及有关规范要求。
⑤ 画箍筋间距线:在立好的柱子竖向钢筋上,按图纸要求用粉笔划箍筋间距线。
计算好每根柱箍筋数量,先将箍筋套在下层伸出的钢筋上,然后绑扎定位钢筋,立柱子钢筋。
施工时注意要便于箍筋向上移动。
⑥ 柱箍筋绑扎、连接:箍筋的接头(弯钩叠合处)应交错布置在四角纵向钢筋上,柱角钢筋与箍筋间用双扣交错绑牢,绑扣相互间应成八字形。
箍筋与主筋要垂直。
⑦ 下层柱竖向筋露出楼面部分,用柱箍将其固定;柱截面有变化时,下层柱筋露出部分,在绑扎上层梁前先行收缩准确。
上、下层柱钢筋数量变化时要考虑主筋如何错槎,保证满足设计和规范的要求。
柱主筋封头处理要设置锁口箍。
柱筋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⑧ 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接头的最小搭接长度满足设计要求。
注: A对末端采用机械锚固措施的带肋钢筋。
其受拉钢筋的最小搭接长度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0.7取用。
B当螺纹钢筋直径>25mm时,其受拉钢筋的最小搭接长度按表中数值乘以系数1.1取用。
C 当带肋钢筋的砼保护层厚度大于搭接钢筋直径的 3 倍且配有箍筋时,其受拉钢筋的最小搭接长度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0.8取用。
D 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结构构件,其受力钢筋的最小搭接长度对一、二级抗震等级应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 1.15采用;对三级抗震等级应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1.05采用。
E当在砼凝固过程中受力钢筋易受扰动时(如滑模施工),其最小搭接长度应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1.1采用。
F当受力钢筋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大于25%但不大于50%时,其最小搭接长度按表中数值乘以系1.2取用,当接头百分率大于50%时,按表中数值乘以系1.35取用。
任何情况下,均不小于300mm。
G纵向受压钢筋搭接时,其最小搭接长度应根据以上表及以上各条确定相应数值后乘以系数0.7。
在任何情况下,受压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00MM。
⑨ 绑扎接头的位置应相互错开:当采用绑扎搭接接头时,在规定的搭接长度的任一区段内(焊接接头时在焊接接头处35d且不小于500mm区段内),有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绑扎搭接接头受拉区不大于25%,受压区不大于50%。
6)焊接接头受拉区不大于50%,受压区不限制。
接头位置宜设在受力较小处,同一根钢筋应尽量减少接头。
① 有抗震要求的,柱箍筋端头应弯成135 度,平直长度不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
如箍筋采用90度搭接,搭接处焊接,焊缝长度单面焊焊缝不小于5d。
② 柱上、下两端箍筋应加密,加密区长度及箍筋的间距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③ 柱内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接头位置及数量按03G329(一)执行。
框架柱构造祥《03G101-1》及《建筑抗震构造祥图》执行。
根据建筑图填充墙位置留置插筋或拉结筋。
④ 柱筋保护层:垫块应绑在柱竖筋外皮上,间距一般1000 毫米左右(或用塑料卡卡在外竖筋上)以保证主筋保护层厚度尺寸正确。
⑤ 当柱截面尺寸有变化时,柱钢筋弯折的位置、尺寸要符合设计要求。
7)梁钢筋绑扎① 一般要求:A 主次梁相交处,一般情况次梁的正负纵筋应分别放在主梁的正负纵筋之上。
抗扭纵筋伸入支座锚固LaE。
本图未注明部位,应按《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施工。
B构件主筋保护层厚度:按设计要求。
C纵向受拉钢筋、箍筋及拉筋、弯钩构造详03G101-1D 梁、柱纵向钢筋分二排设置时,二排钢筋之间的净距梁 25mm。
E板、梁上预留洞口时应在洞口两侧附加钢筋。
对于大于300且小于1000的洞口均需加设附加钢筋,附加钢筋为每边不少于两根直径不小于Φ12的热轨带肋钢筋。
F梁纵向受力钢筋采用焊接搭接。
G 纵向钢筋水平段应伸进柱翼缘再分别向上、下折锚,当楼层框架梁的纵向钢筋延伸至柱边的长度>Lae时,可不必往上、下弯锚,而至柱外边止。
H主、次梁相交处,若无特殊情况,次梁的正、负受力筋应分别在主梁的正、负受力筋之上。
井字梁相交处,长梁底筋应放在短梁主筋之上。
主、次梁及次梁相交处设附加箍筋,间距50 mm。
I 通长钢筋的搭接位置,下筋在支座范围,上筋在跨中1/3 范围内。
悬挑梁箍筋全长加密。
② 工艺流程:模内绑扎:(见地梁);模外绑扎:(见地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