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_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_PPT课件


• 3、主筋,其华在爪:全身筋膜和爪甲,有赖肝 血滋养,才能强健有力,运动自如、坚韧。“爪 为筋之余”。
• 4、开窍于目。肝的病变易从目上反映出来;目 能视物有赖肝气疏泄和肝血濡养。
• 胆的功能:①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为中精之 腑”。
• ②主决断。指与胃 • 脾的功能: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
口,其华在唇。 • 1、主运化:脾具有将饮食水谷化为精微并转输至
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的功能。 • 2、主统血:脾能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逸
出脉外的功能。 • 3、主肌肉四肢:肌肉四肢依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
来营养,才能肌肉发达,四肢轻灵。 • 4、开窍于口:脾主运化功能正常,口味香甜,食
欲好。“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 5、其华在唇: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口唇的色泽变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2010年《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 培训课件 西充县中医医院:何 贤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 1、整体观念 • (1)定义 •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 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 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 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 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 性 •
•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 2、辨证论治
•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 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 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 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 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
脏腑学说
• 脏腑学说大致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 病理;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与脏腑组织的关系, 着重讨论五脏六腑。
• 五脏:心、肝、脾、肺、肾 •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 脏与腑构成表里关系,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于脏,
脏属阴,腑属阳。
• (一) 心与小肠
• 心的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 面,与小肠相表里。
帮助临床诊断、解释
2、 五行的相生相克
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
①相生: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 促进关系。 木→火→土→金→水→木
指导治疗,制订具体 的治疗法则。
②相克: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
关系。
木→土→水→火→金→木
经络学说
•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 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通路。
•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 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 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
• 阴阳五行,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积淀,用传统而古朴 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哲理和辩证法思想。
• (一) 阴阳学说 • 1、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
• 3、 阴阳的基本内容。 • 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 4、 在医学中的应用。 • ①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 • 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
• 正确运用五行学说的 • 1、 五行的属性归类 “比类取象”,可以
•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 共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这是主要部分,另外还 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浮络,孙络,这是次要部 分。
•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部位,是针灸治疗 疾病的刺激点。
• 除此以外还有经外奇穴,阿是穴。这些穴位不在经 穴之列。
十二正经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上肢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下肢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 后)
化可以反映全身气血的盈亏。
• 胃的功能 • 1、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接受饮食水谷,并进
行消化后,下传小肠,故胃称为“水谷之海”。 脾胃对饮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称为“胃气”。 “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 2、主降。胃气主降,保证饮食水谷不断下传和 消化吸收。降指的是降浊。 • 脾胃对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很重要,故称为“后天 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降浊,脾升清,共同完 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 小肠的功能是泌别清浊,主化物。就是对胃下 传的饮食物消化吸收,分成清和浊两部分。
• (一) 肝与胆
• 肝的功能: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 于目,与胆相表里。
• 1、主疏泄:包括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消化, 调理冲任等。
• 2、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以及防止出 血的功能。根据人体不同生理状态改变血流量。
• 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 (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
• 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 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 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 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的高 度概括,反映了病变本质。
• 1、主血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 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 2、主神志:神志指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 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

• 3、开窍于舌:舌的色泽变化可以反映心主血 脉的功能,心的病变也可从舌上反映出来, “舌为心之苗”。
• 4、其华在面:心的功能及气血变化可以从面 部色泽有所反映。
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 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既代表相对立的两个事物,
又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 面,不局限某一特定事物。 • 2、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 日。 • 一般说来: •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 进的、功能的--------属阳。 • 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衰减 的、物质的--------属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