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课题结题报告
(三)探索感恩教育的方法与实践
感恩教育是让学生深入了解“恩”、深切体会“恩”,记住所受之“恩”,学会施恩。因此,实施感恩教育需要教育者探寻有效的方法。
1、积极开展宣传动员,营造浓烈氛围,让学生感受爱
首先,为使感恩教育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我们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有关公民道德建设的相关材料文件,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意义。再结合实际,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目标,落实任务。
3、通过研究,使学生发自内心感激生活,学会感恩。
三、感恩教育的内涵
(一)明确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在牛津字典中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感恩与“图报”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对生活和对别人心存感激,学会理解关爱他人,培养他们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XXX教育科研课题
结题报告
课题编号:【2013-X】
课题名称:小学《品德与社会》感恩教育实践研究
课题来源:XXX教育科学研究室
课题主研单位:XXXXXX小学校
课题负责人:XXX
201年7月XX日
一、项目结题简表
课题名称
小学《品德与社会》感恩教育实践研究
课题来源与编号
XXX县教育科学研究室【2011-9】号
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感恩,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高尚情操,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人际交往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越来越被现代人所重视,呼唤感恩回归,呼唤感恩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求。上海市教委在新版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增加了“学会感恩”条款,这正是教育顺应时代要求、服务社会的体现。那么如何唤回曾经已被忽视在角落里的感恩教育呢?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教师、感恩父母、感恩一切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这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课题负责人
XXX
职称、职务
小学高级教师,XXX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
主要参加单位与人员
XXX县XXX小学XXX、XXX
XXX县XXX小学XXX XXX县XXX小学XXX XXX县XXX小学王元
批准立项时间
2011.09
批准立项文号
蓬教发【2011】XX号
计划完成年限
1年
实际完成年限
1年
研究经费
资助总额
其次,为营造浓烈的教育氛围,我们通过升旗仪式、板报、橱窗等,向学生积极宣传本次活动的意义,并充分利用学校广播播放《感恩的心》、《父亲》、《烛光里的妈妈》、《五星红旗》等感恩歌曲,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爱的氛围中。
(1)剖析亲情理念
学校德育部门和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等形式讲亲情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道理,父母养育了他们,给了他们生活和条件,给了他们受教育的条件,在他们的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付出了代价,要使他们理解父母艰辛的关爱,要引导他们学会感恩。鸦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义,鸟兽都能如此,何况人呢?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涌泉相报。告诉学生,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感恩的话,又怎能对他人、对社会感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子不嫌母丑、儿不嫌家贫”,时代发展的今天,父母的观念固然与子女有矛盾,但这不是父母的错,有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因素。但不管如何,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由衷、执着、真诚无私的。我们还要求教师常把自己对子女的爱和感受告诉学生,学生因对教师有崇拜的心理,更容易接受亲情教育。此外,教师还可以引用一些尊敬父母的名人、伟人(如岳飞、朱德等)给学生做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感恩之心可以催生理想的火焰和奋斗的精神。感恩之心让我们常思戒勉,拥有了感恩之心,就拥有了豁达的人生。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名利心神疲惫不堪,怨天尤人,总觉得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也还有一些人,惟我独尊,自私任性,牢骚满腹,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冷漠无情,推诿责任……这些人的感恩意识萎缩,自私心理膨胀,带给社会和家庭的是灾难与祸害。
在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们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对社会抱怨多,客观分析少……这些现象,已成为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
②作亲情沟通。父母与子女产生代沟,很大程度上是两者缺少沟通,教师应有目的地让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童年、父母的爱好等,了解自己成长的历程,体会父母对子女的良苦用心。每天跟父母说说学校发生的事,也听听父母工作的事,在沟通中积累情感,缩小代沟。
③作亲情体验。子女不理解父母,是因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到底为子女付出了多少,我们让学学生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油盐柴米问题和家务安排,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使其体会父母持家之不易,真正体会到父母之恩深似海。
学校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让学生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并以此增强学生的报恩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激发他们奋发进取、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实施亲情行动
学校的亲情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体验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并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
①作亲情观察。我们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每天早晨的催床,自己生病时的呵护,自己失败时的鼓励等无不体现父母的爱。父母那饱经风霜的脸,日益增多的白发,渐变粗糙的双手,不再挺拔的身躯,无不是为子女付出的见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并要求记下来或写感受,使他们体会到亲人乃至人世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中去。
(4)争取家长配合
亲情教育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会导致亲情的走样或变异,因此学校的亲情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配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现实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校布置了亲情作业,可家长总是以各种理由阻止孩子去做,慢慢地孩子就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爱,却从未想过回报,这样学校的亲情教育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应利用家访或家长学校等机会,和家长共同商讨亲情教育的良策,经常和家长沟通,把学生对家长的不满告诉家长,使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能引起注意,渐渐缩小代沟,增进亲情。另外,对学校布置的亲情作业,教师要与家长及时联系,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家长的满意程度,从而使亲情教育落到实处。
④作亲情回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孩子是永远报答不了的,但可以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事,作为对父母亲情的点滴回报。如:给父母一份惊喜,在父母生日时送上自己制作的贺卡,用自己的零花钱为父母在电台或电视台点歌;写一封感谢父母的信;为父母做一件他们早已忽略的事;帮父母做家务:每天在家给自己设立一个劳动岗位,分担家务劳动。另外,让学生明白,取得优异成绩是给父母最好的回报。
8000元
完成成果和论著情况
1、鉴定成果项
实际支出金额
8000元
实际支出中:千元
1、科研业务费4千元
2、实验材料费0.5千元
3、仪器设备费3千元
4、出版补偿费0.5千元
5、管理费
6、其他
2、期刊发表论文篇
3、省级及以上篇
3、市级及以上篇
4、市级及以下篇
5、专著出版册
二、课题研究总结
小学《品德与社会》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XXX县小学《品德与社会》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2、系统性原则
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充分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并促进三者之间的有效整合;感恩教育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应注意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传身教。同时,感恩教育不是孤立的,必须与文明礼仪教育、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结合起来。
3、持久性原则
感恩意识和习惯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努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把感恩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贯彻到每一个细节之中。
4、情感性原则
感恩教育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创设情景,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诱发学生的理性思考,避免空洞、枯燥、无情的说教。
积累亲情并不在于轰轰烈烈,关爱父母要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也是我们要强调的。
(3)进行亲情熏陶
“德育无闲人,人人都育人。”科任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找到切入点,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亲情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师,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亲情赞歌,应引导学生好好赏析,进行亲情熏陶,激发他们的人生感悟,我们非常注意做到这一点。如:《妈妈的账单》、《可贵的沉默》、《地震中的父与子》等课文。让学生对照文本谈谈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次亲情的震撼和洗礼。推荐、引导学生阅读这样的优美亲情作品,其作用往往胜过老师的循循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