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过度砍伐、开 垦、放牧等
植被 破坏
水土流失
土壤贫瘠
生态恶化
沟壑纵横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之二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中下游 地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河流 上、 中游 砍伐 森林
河流 上、 中游 水土 流失
河流 含沙 量增 加
砖 红 壤 剖 面




岭 北 端
灰 化
寒土
温剖
带面




)
)
活动: 同样位于森林环境下,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土壤?
(二)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1、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直接影响土壤 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思考: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与温暖湿润的气 候条件下,哪个更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 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 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 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最 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以土壤的形成为例
土壤处于四大圈层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 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1.知识和技能
①.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②.了解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理解自然地理环境 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③.能运用地图分析、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 辩证关系,提高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其他要素间联系的 剖析,学会从整体角度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②.尝试分析和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 环境的影响
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联系:
1、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 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 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3、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二)气候与土壤
4
1、气候对土壤的直接影响:
(
(

南 岛 热 带 雨 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 境观 ②.通过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增强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①.各种因素与土壤相互作用的关系
高一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学生已 学习了水循环、大气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对地理环境要素有初步的认识,对物质迁移和 能量交换有一定的了解,已具备基本的地理阅 读、分析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但学生还缺乏综 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帮助 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进一步培 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下游 河道 泥沙 淤积

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抬升河床
地下水位升高 土壤盐渍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之三
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 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
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 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 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二)行红的壤水的基分本和特热量交换直 接影响其水热状况;间接通征肥过是力影呈较响酸低性有岩,机石风化,动植 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来影响质土含壤量的在2有%机质含量和其
水循环
大气循环
地质循环
生物循环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小于 200mm。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不 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思考:那么在这种干旱环境下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的状况 如何呢?
水文
气 候
土壤
地貌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 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 草原区,在西周春秋 时期,森林覆盖率达 53%,当时河流众 多比较清澈,枯水季 节流量也较大。但随 着人口的增加,放牧、 农垦活动等加大,到 宋代以后“郁郁葱葱, 绿荫冉冉”的景观就 消失了。到了明清 以后,已经达到无地 不耕的地步,且大量 陡坡被开垦,水土流 失大大加强。森林只 零星的分布在偏僻的 山区。
温暖条件下,化合物的分解速度远大于寒冷条件。 寒冷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物积累; 温暖湿润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 使有机质含量减少。 (土壤有机质含量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多)
(二)气候与土壤
10 5
2、气候对土壤的间接影响:
从寒冷、活动干:燥的地带,到高温、多雨的地带, 化学与生风物化风壳化的逐厚渐度增与强气,候有条机件残有体什归么还关逐联渐? 增多,风化壳逐渐加厚。
矿物颗粒
水分
气候 有机残留物
降水
土壤微生物
空气
地形 生物
水文
岩地下石径流 风化物
固体基岩
裂隙
土壤与哪些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阅读教材,思考:
1.何谓成土母质?
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 疏松的风化物称为成土母质。
2.成土母质和土壤有何区别联系? 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案例分析法、小组谈论法
将在我以下的模拟课堂中具体展示。
将在我以下的模拟课堂中具体展示,我准备采用 纲目式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且突出重 点,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以上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 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地形
大气
岩石
植物(生物)
动物(生物)

土壤
1、大尺度自然地理环境中有哪些圈层? 2、各圈层间通过哪些循环使彼此间进行联系与 作用的?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以土壤的形成为例
汉字“土”的含义
《说文解字》:“土,
地之吐生物者也。”
“二”即土壤位于岩 石面之上、地面之下的大 地表层;
“|” 表示土壤能够生 长植物。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 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组成
矿物质 有机质 水分 空气
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
本节教材相对应课程标准是 “举例说明 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 用”和“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三章 第二节。本节内容在知识体系中起到一个承上 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自然地理知识 的总结和归纳,也是之后学习人文地理和区域 地理的理论基础,是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