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本教研形式及活动整理

校本教研形式及活动整理

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及活动整理
由教师写有关自己教育教学的事例和感想。

可以是一次有意义的谈话、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一个有意义的教育教学设计、一堂有意义的课,或是一次失败的教育教学活动……讲述教育教学故事是一种非常富有活力的校本教研形式。

在讲述教育教学故事的过程中,教师阐述着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叙述着自己对新理念的感悟。

其中所展现的教育智慧、课堂艺术、教育案例和对实践中遗憾之处的反思,往往能在教师群体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要求:每周写一篇教育教学故事;每学期,学校开展一次讲教育教学故事大赛。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或认识所进行的分析。

它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曾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

要求:每位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文章,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反思交流活动,学校每学期将教学反思的优秀文章汇编成册,供教师们学习和交流。

有专业指导小组听新教师或教学质量偏低教师的课,然后由听课者根据所发现的问题,分析“病因”,开出“处方”,帮助被听课者提高教学能力。

专业指导小组的组成:校领导+骨干教师
以课例为载体、采用“多人同备一人上”和“一个课例多人上”等方式进行观摩教研。

目标,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优化教学设计,共同制定出有代表性的教案。

集体备课必须坚持“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钻透“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优化“两法”(教法和学法),精选“两题”(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达到“五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作业布置、训练和活动,统一单元测试)
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
第一、主持人交代本次集体备课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主备人陈述教学设计。

陈述的基本顺序为:解读教材(含目标设计和重难点的确定)——阐述教学设
计理念——简述教学流程,凸现设计亮点——阐述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板书设计及意图效果——激励性教学评价的时机及方式——需要向其他老师请教的问题等。

陈述时,侧重讲重难点及其突破方法、说自己教学环节设计及其做法。

主备人陈述时,其他教师看印发的主备人的教案设计,结合自己的思考,适时圈画。

第三、备课组集体研讨。

1、讲--其他教师简要陈述教学设计、观点和做法,特别是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和做法;
2、评--对主备人和其他教师的设计、观点进行客观的、中肯的评价,一般选择两三位老师,分别指出其教学设计中的“亮点”、值得借鉴的地方以及值得商榷的环节、内容;对“评”环节有异议的地方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要体现互动、生成的特点。

3、议--展示需要向其他老师请教的问题,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展示值得探讨的内容、问题等,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展示希望得到的帮助等。

评与议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必须体现“互动与生成”,有精彩的讨论、交流,发言时不拘顺序,可以多次发言,甚至是有礼貌的插话。

这个过程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进行研讨,也可结合学生情况,提出教学设计的改进措施。

发言时要求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客观评价,要避免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头到尾说一遍。

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

另外,主持人必须有问题引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当场研究,逐一解决。

教师在初备的教学设计上要作好研讨记录,为设计个案提供第一手资料。

第四、主持人作结:把大家的观点、意见归纳起来,提供给主备人和其他教师改进教学设计。

和“一人同课多轮”两种模式进行上课、听课与评课。

然后,经过反复交流与评议,在教研组形成有共识、有个性的教学方案。

以教研组为单位,针对教师工作中具有共性的具体问题,开展持续性的主题研究。

步骤:1.经过教师商讨,教研组拟定所要研讨的专题,教师收集学习研讨主题的相关内容资料(重点是如何解决研讨内容方面的)。

2.由教研组成员发言,表达自己对专题的见解、想法和思考。

3.教研组成员对各位教师的发言进行研讨,并达成初步共识。

4.教研组成员将初步共识和教学设想写成问题解决初步方案。

5.以课例为载体,安排教师做研讨课。

6.做课者进行自我反思。

7.由教研组集体评课,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再认识,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将研讨中探索发现的新问题,作为下次专题研讨的子问题。

先由优秀教师做观摩课,然后由同科教师进行分析研讨,反思交流。

流程:优秀教师做课→做课教师谈教学设计与反思→同科教师围绕课例研讨交流→达成共识,形成意见,优化设计→经验共享,推广成果。

先将教师的教学过程摄录下来,然后针对教师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在教研组内回放录像,微格分析,专题研讨。

优点是:真实、开放、便利。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支撑,以探究学习、交流研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研活动。

载体:博客、论坛、专业网站、QQ、留言板、电子邮件等。

优势:不受时间和人数的限制。

信息容量大,交流范围广。

氛围轻松,发言顾虑少。

1、确立本校主讲人、学习题目。

所讲内容要和教学教研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论充电的基础上结合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感悟与反思,指导今后的教学,对听者有启发。

2、学校外出培训人员对本校教师再培训。

3、外请专家讲座或名师课堂实录学习等。

步骤:1、主持人交代本次集体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2. 主讲人表达自己的见解、想法和思考(或观看视频材料)。

3. 支持人组织各位教师进行研讨,并达成共识,对研讨中探索发现的新问题,作为下次学习交流的内容。

4.参与教师撰写心得体会,指导自己的今后教学。

1.活动的计划安排(校级、教研组、课改小组)
2.各类活动记录表(见样表1-4)
3.根据不同形式的活动要求后附过程性原始资料、视频资料。

4.活动中的过程记录参考样式,根据本校实际借鉴使用。

(见样表5-6)
各类活动记录样表1
集体学习活动记录
单位活动时间活动地点
组织负责人
(后附本次活动主讲人的讲稿或课件、培训过程记录、参与教师心得体会等实用资料)
各类活动记录样表2
经验交流活动记录
单位活动时间活动地点
组织负责人
(后附本次活动经验介绍发言人材料、交流过程记录、参与教师心得体会等实用资料)
各类活动记录样表3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学校教研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
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
(后附本次活动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备课研讨过程记录、最终达成的教学设计等实用资料)
各类活动记录样表4
课例研讨活动记录
学校教研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
主持人(教研组长)
(后附本次活动作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作课教师课后反思、教研组研讨过程记录、达成共识等实用资料)
注:也可用作临堂诊断、示范观摩、专题研讨和视频会诊的样表。

活动过程记录样表5
校本教研活动过程记录
校本教研(课后)研讨实录研讨主题(学科):
研讨年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参研人员:
研讨时间:
研讨地点:
活动主持:
活动主讲:
活动记录:
研讨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