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血压3级临床路径【2020版】

高血压3级临床路径【2020版】

高血压3级临床路径
一、高血压3级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高血压3级(ICD10:I10.x05)无并发症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版)》。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级别为准。

规范的血压测量方法及合格的血压计是诊断高血压的前提。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高血压3级(疾病编码ICD10:I10.x05),3级高血压患者。

2.除外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及严重临床情况如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可疑主动脉夹层等。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
1.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建议根据特殊人群的类型、合并症选择针对性的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

2.应根据血压水平和心血管风险选择初始单药或联合治疗。

3.一般患者采用常规剂量;老年人及高龄老年人初始治疗时通常应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根据需要,可考虑逐渐增加至足剂量。

4.优先使用长效降压药物,以有效控制24 小时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

5.对血压≥160/100 mmHg、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Hg 的高危患者,或单药治疗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进行联合降压治疗(I,C),包括自由联合或单片复方制剂。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版)》,《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等。

1. 治疗目标:(1)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2)老年≥65岁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50/90mmHg以下;(3)年轻人或同时患有糖尿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慢性肾病的患者血压降至130/80mmHg。

如能耐受,以上全部患者的血压水平还可进一步降低,建议尽可能降至120/80mmHg以下。

舒张压低于60mmHg的冠心病患者应在密切监测血压的前提下逐渐实现收缩压达标。

2.治疗方案:(1)根据患者心血管总体危险程度和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方案。

(2)非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立即采取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

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

(3)药物治疗:①钙拮抗剂:长效制剂硝苯地平控释片、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非洛地平缓释片;尼群地平等。

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贝那普利等。

③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厄贝沙坦、氯沙坦、缬沙坦、替米沙坦等。

④利尿剂(噻嗪类):氢氯噻嗪等。

⑤β受体阻滞剂:琥珀酸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罗洛尔。

⑥α受体
阻滞剂:哌唑嗪、多沙唑嗪、特拉唑嗪。

⑦固定复方制剂:赖诺普利氢氯噻嗪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缬沙坦氨氯地平片等。

(4)心脏功能评定、运动功能评定。

(六)标准住院日为6-10天
(七)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基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常规血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尿酸、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CRP、高敏CRP、同型半胱氨酸。

(3)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踝肱动脉指数、24小时动态血压、眼底检查、颈动脉超声。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查:(1)高血压3项、NT-proBNP脑钠素、心肌酶三联、血儿茶酚胺、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小时尿钾、尿钠、24小时尿VMA。

(2)头颅CT或MRI肾脏、肾上腺、颈动脉和肾动脉超声、CT、MRI、睡眠呼吸监测。

(八)出院标准
1.血压达标。

2.症状改善。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血压难以控制,考虑难治性高血压。

2.考虑继发性高血压,需转院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3.治疗过程出现并发症,需要转科或延长住院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