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本课 走近苏轼

校本课 走近苏轼

三游洞——名称由来相传唐元和14年(819),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彝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这是人们称之为“前三游”。

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洞中,各提诗一首于洞壁之上,人们称之为“后三游”。

【交流平台】你知道三游洞历史上的“前三游”与“后三游”分别是谁吗?【探究乐园】读下面苏轼父子咏诵三游洞的诗,再把你收集的古今中外名人咏诵三游洞的诗词抄写下来。

游三游洞苏轼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履冰苍岩滑。

不辞携岩底眠,洞云深夜无月色。

三游洞题壁苏洵洞门苍石流成乳,山下寒溪冷如冰。

天寒二子苦求去,我欲居之尔不能。

【小资料】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第九讲:“爱民如子”课堂设计一、重点:1.了解苏轼外任及谪居期间与百姓的关系。

2.解读诗句。

3.背诵。

二、难点:感悟苏轼的悲悯情怀。

三、课堂过程详细设计:(一)导入第一首: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苏轼受到排挤,自请外任。

神宗派他去杭州做通判(相当于现今的副市长)。

我们来看一首苏轼在杭州写百姓的一首诗。

(二)朗读文本(投影1文本)山村五绝(之一)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1.学生提问字音,教师准备:蕨jué迩来ěrlái(最近以来)2.学生范读,注意节奏。

(师生共同点评)3.生齐读。

(师生点评,反复朗读,至熟练)4.生质疑句意,师准备:1)老翁七十自腰镰:一个七十岁的老人腰上挂着镰刀,独自来到野外深山。

2)惭愧春山笋蕨甜:春天了,万物发芽,笋子和蕨菜正鲜嫩,老人挖来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吃着。

突然发现了我,觉得很羞愧。

3)岂是闻韶解忘味:难道是因为听了美妙的韶乐,吃不出酒肉的味道了?此句用典。

《韶乐》是上古舜帝之乐,又名“九韶”、“九歌”。

孔子于公元前517年在齐国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4)迩来三月食无盐:原来是近来三个月没有吃到盐味了。

5.感悟苏轼的悲悯情怀。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看到一个古稀老翁爬山寻取笋蕨之物充饥,经过了解,得知老翁已经三个月没有尝过盐的味道了。

苏轼据此写诗。

表达了对百姓深切同情。

同时也揭示了新法的弊端。

(三)限时背诵本诗。

(四)导入第二首:苏轼虽然贬谪惠州,没有权也没有钱,但他心中的百姓情节始终没有改变。

惠州有一条西枝江,将惠城分为两半,两岸的百姓往来很少,他们常常望江兴叹。

苏轼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决意要修桥,筑堤,让两岸百姓自由往来。

他率先捐出珍贵的御赐犀带,然后开始找亲属和朋友,多方筹集资金,动员苏辙的夫人把皇帝宫中赏赐的几千只黄金钱也捐出来。

大家听说了东坡的善举,纷纷参与,当地的豪绅也慷慨解囊。

终于建起了东新、西新二桥。

一条宽畅的大堤横在江畔,当地百姓称之为“苏堤”。

(投影2图片:惠州苏轼纪念馆,东新桥,西新桥,苏堤。

注:图略)二桥修通了,百姓奔走相告,杀鸡庆贺。

东坡的“两桥诗”记载了当时的盛况。

(五)朗读文本(投影3文本)两桥诗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

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六)生齐读三遍,要求背诵。

(七)练习思考:(投影4问题)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2.诗人是如何写出百姓欢乐的场面的?3.表现了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怀。

(生思考讨论,在练习本上写作答案,教师指导)1.本诗的诗眼是“喜”。

2.第一句使用比喻——云集,描写聚集的人多;第二句运用细节描写——箪壶装满酒食,具体描绘出人们在新桥落成之时,无比激动的心情,把平日里积攒下来的酒食都拿出来,欢聚庆祝;第三句写时间之长,连庆三天;第四句用夸张手法,表现村民为抒发自己心情,倾尽所有。

诗人用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把百姓无比欢乐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通过描写百姓在新桥落成之时热烈欢庆的场面,表现了苏轼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的情怀。

虽然身为罪臣,无官无财,但不悲观退隐,而是积极热情地参与生活享受世俗生活的欢乐。

虽然是士大夫出身,但不清高傲世,而是与民同乐以民为亲。

(解题指导)1.诗眼是理解全文的钥匙,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果说诗眼是根,那么每句诗都是根上发出的枝条。

2.抓住场面描写的角度和手法,逐句分析。

3.从苏轼的人生经历考虑,兼顾苏轼的人生态度。

第十讲:“赤壁绝唱”课堂设计一、重点:1.训练朗读并尝试背诵。

2.通过阅读文本,探究情随景迁及原因。

3.解读苏轼的精神世界,走近苏轼。

二、难点:对“登高生悲”“予亦惊寤”的理解。

三、课堂程序的安排:(一)导入1.苏轼是我们熟悉而喜爱的文学家,他的许多诗词文章我们都能熟记在心,现在我们共同回忆。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念奴娇·赤壁怀古》,3《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4《和子由渑池怀旧》,5《前赤壁赋》(板书),6《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7《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8《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9《饮湖上初晴后雨》,10《江城子·密州出猎》……)我们一起大声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生齐读,师评价)2.如果我们在苏轼的名字前面加几个修饰语,揭示苏轼人格方面的特点,你想加什么呢?(为人:正直、坚韧、飘逸、潇洒、清高、旷达、积极乐观、风趣幽默、温柔多情……为学:年少才高、横空出世、多才多艺、亦儒亦道……为官:忠君爱民、政绩斐然、仕途多舛……)核心词是“旷达”,然而这“旷达”背后老师还想选择一个词,大家看看合适不,“坚韧”。

我们在“旷达”背后加上一个“坚韧”,就有了基础,有了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后赤壁赋》的学习来再次感受苏轼,看他是怎样成功实现精神突围的。

这也是我们苏轼专题的最后一讲“赤壁绝唱”。

(投影1:课题)(二)阅读分析文本详细过程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两点:1)读准字音。

2)找出理解困难的句子。

(教师巡视答疑。

有两人以上提问的问题,教师面向全体解答。

)2.师:“顾”字出现四次,大家课后整理意义和用法。

3.师:看看还有什么疑难?(确认没有后)我们齐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生齐读全文)4.师:赋文抒情性比较强,大家还记得前赋的抒情脉络吗?(板书1:前赋乐—悲—乐)5.后赋的抒情脉络是否与前赋相同?请从文中选出词来概况。

(不同,板书2:乐—悲、恐—惊寤)6.分析、讨论第一段师:大家轻声读一遍,想一想,前赋是有备而游,万事俱备,畅游赤壁;后赋是偶然兴起,路过赤壁,复游旧地。

诗人是因为什么而产生了这种想法呢?(师生共同讨论,至少说出三个原因。

师板书3:1友-好2景-幽3肴-佳4酒-美5妻-贤)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准确。

诗人把“乐”写的很具体很形象。

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乐”的味道来。

(一生朗读,一生点评,师补充,若有必要,教师范读。

本段情绪比较平缓轻盈,朗读有难度,应注意引导)7.分析讨论第二段师:诗人并没有“乐”多久,很快就悲从中来了,为何生悲呢?请读第二段。

(生齐读,师评价;师生共同讨论:悲从何来。

)师:刚才还是游兴盎然,瞬间就变化了,诗人携友来到江边,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师:前赋中赤壁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呢,还记得吧?(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两种景物给人的感受不同,能谈谈吗?(前赋:柔美,丰盈,和谐,神奇,使人愉悦;后赋:硬朗,高峻,荒凉,使人惊异。

)师:此时诗人不禁惊呼……“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板书4:1、人是物非。

)师:接下来诗人做了什么?同学们抓动词。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师:这些动词说明攀登的艰难。

艰难到什么程度呢?试从文中找证明。

(二客不能从)师:艰难过程中看到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怪异、阴森、险峻)师:深夜登山,沿途又是这样怪异阴森险峻的景物,会有什么寓意吗?(师等待)“二客”中的一位,叫杨世昌,是黄州出名的道士,他整日游历山川,登山是长项,他都“不能从焉”,足见山之难登。

不过,我们也许可以问问,苏轼登的是山吗?他能攀到鹰隼筑巢的高高的山顶,又能俯瞰到水神河伯幽深的宫廷。

是写实吗?(师生讨论:不是,苏轼是在写他从前走过的人生路,他由四川眉山县一个小小百姓迅速崛起成为当朝要员,他的文章也是一朝出名天下知,他登上了高高的山顶就是登上高位,别人是不可能跟上的。

)师:古人登高是有其深刻寓意的,大家回忆一下古人登高的诗文吗?有哪一些?(学生讨论:杜甫的《登高》,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范仲淹《登岳阳楼》等。

)师:古人为什么要登高?登高都凝聚了古人哪些情绪?(学生讨论:失意、悲凉,慨叹生命的渺小、短暂,世事之无常。

)师:而苏轼对高处的感受有别样的不同?在《明月几时有》中有一句:“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我们怎么理解?(学生讨论:高处即高位,登高即登上高位,高位怪异、阴森、险峻,还是回到人间好。

)(板书5:2、孤愤登高3、孤独恐惧4、生命渺小)师:同学们再齐读“予乃摄衣而上……风起水涌。

” 读清七个动词,体会苏轼由悲到恐的心情。

(生读,师评价)8.分析讨论第三段师:文章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没有收笔。

我们请一位同学读第三段。

(一生读,师点评。

)师:教材后面援引了三段评论,首先我们看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一段:“后赋平叙中有无限风光,至末一段,即子瞻亦不知其所以妙”,连苏轼自己也不知道妙在何处了,我们试着揣摩一番,有何妙处呢?(师生共同讨论,师点拨并明确:遇见孤鹤,梦见道士,又说孤鹤即道士,或者道士就是孤鹤,大有庄周梦蝶的奇妙,到底是孤鹤是道士还是诗人自己,谁也说不清,道不尽。

但仔细琢磨,诗人是在做一次惊天动地的“精神突围”。

如果说“登高”是第一次突围,回到人间;那么,入梦就是第二次突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