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参与微博问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公民参与是一种国家政治参与的形式,是公民通过一定的参与渠道,参与或影响政府公共政策或公共事务的行动过程,公民资格是公民参与的基础。
”[1]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民参与的途径也在不断增加。
在我国七八十年代,公民大多是通过报纸或广播了解政府部门的消息,公民想参与只能通过书信方式或座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参与的主体大多是知识分子。
90年代互联网传入中国后,兴起了论坛、贴吧等,由于它的快速互动性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因此许多人在论坛交流,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
但当时互联网受众范围比较小,另外人们公民参与的意识不是很高,所以互联网的公民参与只是一个雏形,并没有发展的很迅速。
20世纪以来,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标志,随之一种新兴的公民参与形式应运而生,那就是微博问政,它是微博中的用于政民沟通的途径,由于学者对微博问政的研究时间还处在最初阶段,因此对微博问政概念界定较少。
“微博问政为政府和公务员开辟了征集民意、问计于民的新通道、有助于其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2]微博的许多优势特性拓展了公民参与渠道,微博问政成为一种新型、快捷的政民沟通方式和公民参与形式。
一、我国公民参与微博问政的现状(一)微博问政的概念及其涵义网络问政是指不按传统的亲临现场方式,而是通过网络工具微博,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参政、处理政务等活动。
微博问政是网络问政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中国政治舞台上备受瞩目的新宠,作为便捷的、快速的传播民意的平台,微博问政盛极一时,展示着强大的力量。
什么是微博?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微博凭借其快速的传播渠道,以及极强的互动性和及时的反馈能力,是两会期间问政于民、传播新闻事件、宣传政策法规的阵地;作为一种传达民众呼声的发声器,是利益群体影响公共议程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种官民沟通的新的形式,对于缓解官民冲突,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便利。
(二)政务微博的普及情况微博问政在我国发展比较迅速。
2018年1月23日,在由人民日报、微博、新浪网联合主办的“初心·使命·新征程——2018政务V影响力峰会”上发布了《2017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
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底,经过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173569个。
其中政务机构官方微博134827个,公务人员微博38742个。
政务微博的规模继续稳定增长,并朝矩阵化、专业化、垂直化的方向发展。
当前,政务微博规模数量依旧保持稳中有升的势头。
过去的2017年,政务微博在传播和服务上均表现优秀。
根据微博公布的数据,政务微博在2017年总发博数8092万,较xx年增长了8%,,政务微博总粉丝量达到24.6亿,较xx年增长了12%,新增粉丝中30岁以下的用户占到了82%。
政务微博总阅读量3303亿、总互动数54.5亿。
[3]目前,政务微博逐步形成全面覆盖、各级联动的新局面。
政务微博的人格化探索,也让公众得到更亲民更高效的服务。
(三)公民参与微博问政的热情高涨政治参与途径的增加,公民参与微博问政的热情高涨,“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
其中,手机网民占97.5%。
”[4]从数据观察出,微博网民数量逐年增长,因此为微博问政提供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公民参与微博问政热情高涨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教授在微博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拐卖儿童’行动,这个行动是呼吁全国网友拍摄街头行乞2儿童录像,以帮助那些因走失或其它原因与家庭分别的孩子们,让他们与家人尽快团聚。
于建嵘教授还开通了名为“随手拍照解救拐卖儿童”的微博,第一条微博一经发出,得到网友们纷纷呼应,几百张乞讨儿童照片经网友上传,同时也得到了公安与民政部门的积极相应。
许多人大代表也关注了此事,提出要在两会中提出议案提案。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群众的参与对于拓宽线索来源、打击震慑犯罪、解救未成年人及提供社会救助具有积极意义。
”[5]在新华网、中国政府网联合专访的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中,有网友提出了乞讨儿童的问题,“时任总理的温家宝回答说:我在网上注意这个问题已经很久了……最近我已经责成民政部会同公安部等有关部门,要立即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对流浪儿童的救助……”。
[6]近些年中央对流浪儿童和拐卖儿童的事件更加关注,并付诸行动严厉打击拐卖行为,成立了“打拐”办公室,使许多家庭得到团圆。
所以可以证明微博问政的力量是很大的,体现了“微博不微”的特点,全民参与微博问政成为了一种新风尚。
(四)微博问政效果“庞大的微博用户群体,为实现微博问政提供了强大的群众基础,而且通过两年的实践,微博问政在国内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7]微博问政逐渐变成了政民沟通的平台。
政府和官员可以根据网民发布的微博了解民情,可以有助于政务的管理,使其对政策的决定更加科学与民主。
例如近些年的教育、医疗、住房等热点的民生问题,许多都是由人大代表通过微博的观察或向公民“问政”而形成的。
微博问政的实行效果好,特别是在近几年的两会之中,一个有代表性例子是2010年两会的代表委员何水法在自己的微博中向网友征集建议,向网友征集对提案的建议微博发布之后,仅9个小时,何水法的微博回复数量达到千条,均是网民们的建议,而且何水法后发微博表示这些建议得到了各媒体的关注,并尽快找到解决的方法。
但在两会结束后出现了许多现象,就是一些委员和政务微博处在了“休眠期”,微博内容很久不更新,也没有与公民的互动交流。
微在开发后,政务微博与微博问政发展迅速,数量高但质量不高,许多网民是慕官员和代表的名而来,也有许多网友是围观的目的。
因此在运行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要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注意,并加以实施修改措施会使微博问政运行地更加快捷高效。
通过对一些政务微博的观察发现,由于一些原因,公民参与微博微博问政运行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能完全显示出微博问政的作用。
二、我国公民参与微博问政产生的问题通过以上对我国公民参与微博问政的现状的分析可以得知,公民参与微博问政的现状很乐观,参与热情是存在的,可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六点。
(一)公民参与微博问政的约束力较低由于微博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微博问政是在网络中进行的,“公众在利用网络参政议政的过程中会有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现象存在,在不经意之间淡化和消解微博博主的责任意识,从而造成公民参政的无序甚至失控。
”[8]出现了许多公民参与无序的情况,随之对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事件。
小小的微博会掀起“大风暴”,微博的快速传播性质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将事态严重化,变成了发布谣言,制造恐慌的土壤。
约束力低会发生这样的舆论风波,甚者会影响社会稳定。
(二)信息碎片化影响公民准确表达民意因为微博具有信息碎片化的特性,所以大多发出的是关于个人的生活或者新闻的进展的事情,无论是发布信息还是评论皆限于一定字符以内,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因此会制约公民准确表达民意。
“文字的意义多样性本身就容易造成误解,而微博的‘微’更容易理解上的偏差,弱化了公民与政府的有效沟通。
”[9]随后在传播的过程中一传再传偏离了主要的思想,影响了微博问政的效果。
此外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阐述时,微博的功能就显得捉襟见肘。
许多政务信息包含内容较多,需要传播者多次发布并结合才能形成。
而民众根据个人需要有选择地接收或转发某些信息,这种碎片化的传播可能影响民众对其内容的理解,造成歧义。
(三)虚假信息影响公民参与微博问政客观性现在是信息爆炸式的时代,信息的快速更新的时代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那就是谣言、虚假信息。
而在微博问政中,也不乏这种现象的出现,由于求证信息真实性的难度较大,所以一些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认证,误导了参与的公民,因此虚假信息影响了公民参与微博问政的客观性。
典型案例是“7.23甬温线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虚假消息及传言影响了网民参与的情绪。
“在2011年7月23日,在甬温线上两列动车发生追尾脱轨坠落事故,造成多人伤亡,因有许多人被脱轨车体所掩埋,所以要采取搜救措施。
可在24日上午,一条将车体掩埋,停止搜救的虚假图片及微博在网上流传,并传言铁道部下令捣毁车体,旨在掩盖事发真相和真是死亡人数。
这条虚假信息在网络流传后,许多网民信以为真,情绪激动,在微博留言对铁道部的工作进行了质疑。
”[10]这反映了由于虚假消息影响公民参与微博问政的案例,公民被虚假消息所蒙蔽,信以为真,甚至加入传谣“队伍”,为铁路部门工作开展造成一定影响。
(四)参与微博问政群体结构不均衡由于微博问政需要借助网络进行,因此参与微博问政群体的结构是不均衡的,影响结构不均衡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年龄差异、职业差异、学历差异等。
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我国网民已达到5.91亿人,农村人口占比为27.9%,规模达到1.65亿。
”[11]城乡与地区之间的差异使微博问政的群体被划分,参与的公民大多来自于经济较发达地区,东、中、西部的参与人数也不均衡。
国家是农业大国,更想表达想法的是一些偏远山区或者农村居住的人们,但由于网络通讯的不发达,使他们无法与外界沟通,更不用说通过微博问政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了。
形成了一条长长的“数字鸿沟”,阻碍着需要表达意愿的人们。
(五)公民参与微博问政中缺乏理性言论自由是公民的权利,因此在虚拟的网络中使公民们可以更加畅所欲言,一些缺乏理性的公民在微博问政的过程中用语不当,甚至发布一些过激的言论,容易导致负面的影响,发泄不满情绪的人们通过微博达到了目的,可其他网民看到了微博的信息由于判断力不强会信以为真,同时容易被不理性的情绪所带动。
舆论的“威力”是比较强的,信息网络化后,一些虚假消息在网络蔓延,许多不知情的网友纷纷转发讨论,三人成虎,导致舆论误导民众,使人们相信后对其心理及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六)微博问政互动交流程度低通过近几年发布的政务微博发展报告可知,政务微博近些年开通的数量是很多。
但许多是“三分钟热度”,没过多久就成了“鸡肋”,不及时更新、没有与问政公民的互动,政务微博的负责人对公民参与的反馈度较低,成了一个空壳,成为一种形式,渐渐变成了一个走过场的过程,微博问政也就失去了其效果。
同时也反映了一些官员的责任度低,没有实实在在的为公民服务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