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博问政”的现状及社会效应探究

“微博问政”的现状及社会效应探究

“微博问政”的现状及社会效应探究——以“新浪微博”为例一、立项依据(一)背景及现状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ging),是基于有线和无线网络互联网终端发布精短信息供其他网友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由于用户每次用于更新的信息通常现定于140个字符以内,故此得名“微”。

1自2006年全球的Twitter网站的成立,微博客作为一个新的互联网平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中国,随着新浪微博2009年的正式上线和很多网站纷纷推出微博,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正在迅速提升,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已增至近2亿。

2目前,具有强烈的自媒体属性的微博,在改变着公众的媒体习惯和信息传播的模式,成为社会化媒体中最为即时性、用户最活跃的信息传播、互动平台。

微博的出现使得草根阶层在社会发展中的话语权得到前所未有的延伸,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

于是,“微博问政”当之无愧成为关注的焦点,进一步为已然汹涌的网络问政大潮推波助澜。

“微博问政”,即指公众不按传统的亲临现场,而通过微博进行参政及处理政务。

3基于微博的特征及影响力,“微博问政”日益成为政府部门和老百姓互动的新型重要渠道和平台。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7月19日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今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而微博用户数量则以高大208.9%的增幅,创下中国互联网增长速度之最。

如果说2010年因为两会代表“微博问政”取得了初步较好的效果而被网民们定位为中国的“微博元年”,那么,2011年应该算得上微博真正发挥其作用的一年。

年初的瘦肉精、微博打拐,使“微博问政”初露锋芒,随后,“7·23”甬温动车事故中,普通大1参见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王斌:《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第1页。

2厉晓杭、许玉芬:《微博问政,仍需多方理解和包容》,/11/1128/08/7JUETFLE00014AED.html,2011年12月7日访问。

3参见互动百科:《微博问政》,/wiki/%E5%BE%AE%E5%8D%9A%E9%97%AE%E6%94%BF?prd=citiao_right_xiang guancitiao,2011年12月7日访问。

众通过微博传递救人信息,监督政府机构,更显微博“围观改变中国”的巨大力量。

“微博问政”虽渐入主流,但我们同时不难发现,通过微博平台进行政务沟通仍不尽如人意。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今年8月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在政务机构微博中,微博信息发布数在100条以下的情况占60%,而发布数量在500条以上的只占8%。

这说明政务微博还存在发展不均衡、形式大于内容等问题。

若要使“微博问政”最大地发挥作用,仍需加强政务微博建设,建立科学的舆情评判机制。

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典型“微博问政”示例对微博问政的兴起、特征、作用进行探析,同时发现我国现阶段“微博问政”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可行性的改进建议。

(二)研究价值互联网趋势研究者谢尔·以色列在其著作《微博力》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

在这个由微博推动的、正在到来的交流时代,如果我们还没能跟上它的脚步,那么就可能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尽管微博作为互联网Web2.0时代的最新近应用还处于亟待完善的成长期,但其凭借对信息传播模式的变革,对社会管理的创新,必将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产品。

4探究“微博问政”是紧跟新传播时代步伐的大胆创新。

本文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探析微博是如何以140字的身躯撼动整个网络世界,颠覆着社会的沟通和交流的模式,并挖掘目前存在的不稳定因素,思索其改进方向,从而不断完善、补充民众参政议政的形式,做到汇聚民意、集中民智、解决民生。

(三)项目可行性分析1.已有实践基础本课题小组成员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kns50/index.aspx)采用“新媒体”、“微博问政”等4南方日报社论:《微博问政渐入主流,140字问政之路更在于“行”》,/content/2011-12/02/content_34224359.htm,2011年12月7日访问。

主题词进行检索,收集到了大量的学术期刊和新闻媒体报道,并查阅了大量新闻学、传播学及有关新媒体的书籍,浏览了大量与“微博问政”相关的网站。

同时,关于课题的著作《两会代表委员微博问政的原因分析及困境应对——以新浪微博为例》指出“微博问政”的出现分为内因与外因两个维度、指出了“微博问政”的优势及存在的局限性等,这些课题和著作的研究成果是本课题小组研究的重要理论来源。

另外,三名小组成员均为新闻专业的学生,课业学习在新媒体、微博方面有所涉猎,因此课内学习或是课外补充的相关知识也可作为此次研究的知识基础。

2.团队成员及优势本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均就读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专业,就该课题的研究重点而言,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

同时,小组成员有很强的科研兴趣和一定的实践能力,其中一名成员参加的课题《群众演员的职业现状调查——以北京电影制片厂为例》获得北京市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奖;另一名成员参加的课题《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的社会效应调查报告》获中央民族大学寒假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奖。

另外,小组三位成员都参加学校宣传工作,其中一名在学校民大青年报社担任主编。

三位都具有良好的组织、沟通能力、较强的责任意识和过硬的文笔,为开展调查研究顺利进行提供了一定保障;同时,三位成员分别来自我国华北地区首都北京、东部沿海省份福建和西北内陆省份宁夏,调查范围较广,代表性强,充足的假期时间能保证课题调查时间和研究质量。

通过对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有助于增强课题小组成员的创新意识,锻炼科研能力,培养“实事求是、客观对待”的科学态度,分工协作、密切配合。

将树立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牢固基础。

(四)文献综述针对本文写作,笔者的文献综述从以下几部分展开:第一、关于微博的研究综述通过在中国知网上以“微博”为关键词进行查找以及阅读相关期刊、专著,找到有关“微博问政”的论文近30篇,针对这些论文中的重要内容,概括出国内研究“微博问政”的特征:1.何为微博喻国明等学者专著《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以及李开复专著《微博:改变一切》都对微博下了定义,同时在百度中输入“微博”关键词,也对“微博”名字由来做出解释,总结而言,微博是由Twitter 率先提出产品构想并成功实践的,即每次发布都不超过140个字的微型博客,是与人交流的最快、最方便的网络传播平台。

微博最显著的特点是全民参与,便捷、迅速,这个特点在《“微博问政”热潮的冷思考——当前政务微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微博公共领域影响扩大微博问政渐成风潮》中有所强调。

通过微博平台,每人每时每刻每地均可一抒胸臆,既是读者,也是记者,既当编辑,也做评论员,而且,这是一种“传染式”粘性传播,几乎具有无限的“裂变”效应。

一个微博,就是一个“自媒体”。

2.何为“微博问政”在《微博问政与公共领域建构》、《关于“微博问政”背后的思考》、《对“微博问政”的几点思考》等论文中指出,“微博问政”指的是代表、委员、民众等群体通过“微博”沟通平台征民意、解民忧的参政议政现象。

“微博问政”的说法源自“博客问政”,在2010年两会期间,参政议政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使用微博与网民就某一个议题进行互动、交流,最终形成合意提交大会审议,就成为“微博问政”的典型表现,也因此2010年成为“微博问政”的元年。

3.“微博问政”主要研究方向(1)“微博问政”兴起的原因探析本部分作为研究的起点,因此文献研究较为全面。

《两会代表委员微博问政的原因分析及困境应对——以新浪微博为例》指出,“微博问政”的出现分为外因与内因两个维度。

外因即,由于web2.0时代降低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技术限制,网络的发展延伸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空间,使民众“微博问政”成为可能;门户网站(新浪)的营销策略推动政务机构开通微博,问政于民;传统媒体的高调加入营造全民“围脖”的舆论环境。

内因即,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觉醒,一方面对公共决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另一方面现实的民主权利行使呼唤更为实际的实现机制。

网络恰好提供了公民意见表达的理想环境;代表、委员责任意识回归,自我素养提升,主动在网络回应民众的质疑,拉近与民众的距离。

(2)“微博问政”的特征文献对此部分的研究也较为频繁、全面。

《“微博问政”与公共领域建构》指出,“微博问政”具有“文本的碎片化”,“恰当的传播距离”,“草根性和平民化”,“公众议程影响力增强”等特征。

《微博问政》(《创造》期刊2011年第38期)指出,“微博问政”具有便捷的互动交流和更真切的参与感。

放在最近舆论热议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大背景之下,能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正视民众对于社会治理的公众参与诉求,寄托着民众改善现状的愿望。

刘国锋:《微博的两会作为及发展前景》指出,微博对民意的反映则是具体的、零碎的、全景的、甚至可以是世俗的,微博能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媒体记者考察民意的平台,既弥补了传统媒体对舆论反映的不足,也能更好地促进社会意见的汇集和对社会决策的考量。

(3)对“微博问政”的思索与建议文献对“微博问政”的思考不一,建议多样。

《两会代表委员微博问政的原因分析及困境应对——以新浪微博为例》指出政务机构的微博存在流于形式的汇报,个人宣传的展示,不再更新的空置问题。

并提出官方微博和私人微博分裂,网络规律和社会实践结合,意见领袖和决策主体交锋三类可行性改进方向。

《关于“微博问政”背后的思考》就“微博问政”如何有力保障群众知情知政权利、切实拓宽代表有效履职渠道,提出提出“三化”、“三求”改进方向,即代表联系群众要“渠道多元化、制度常态化、质量实效化”;代表和群众“互动求快、互动求多、互动求好”。

《对“微博问政”的几点思考》建议各级政府应尽快开通微博,及时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信息进行发布,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开微博,以促进信息公开,提高办事效率;部门领导尝试开微博以增加与民众交流的新渠道。

《公民参与理论视角下的“微博问政”》指出“微博问政”有如下局限性:在网络民主中既有的信息鸿沟在“微博问政”中仍然存在,甚至得到了加深;微博的便捷性也使得一些负面信息的传播也变得异常迅速,这容易使得参与其中的公民难以辨别真伪,影响其参与的积极性;“短小精悍”既是微博的优点,更是其缺点,这也决定了其无法成为公民参与的正式机制,并提出在对其局限性保持警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其作为吸收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便捷方式之一,将“微博问政”的积极效果发挥到最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