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变态反应性疾病
① 经常性鼻痒,连续打喷嚏,大量水样鼻涕, 畏光,灼热,流泪,或眼睑肿胀 ; ② 有时眼结膜、上腭部甚至外耳道、颈项部皮 肤有奇痒的感觉。
鼻塞,嗅觉减退(鼻粘膜肿胀),双目瘙痒,
① 症状通常在早、晚较重,或一接触花草植物, 或在炽热的阳光下突然发作,严重者发作时 伴有咳嗽及呼吸困难症状。 ② 有遗传过敏体质的病人,除本病外,还可同 时或者先后患有食物过敏、湿疹、支气管哮 喘等过敏性疾病。
1、过敏反应
(1)全身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性休克:
血清过敏性休克:临床用动物免疫 血清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等 进行治疗
(2)呼吸道过敏反应
(3)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
(4) 皮肤过敏反应:药物、食物、 过冷热刺激
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2)过敏反应防治原则
① 变应原检测:避免接触
枯草热(花粉热)
是一种因吸入外界花粉抗原而引起的春夏季 过敏性疾病。 近几十年来,枯草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甚为 流行。与西方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环境绿化 普及,空气污染的日趋严重有密切关系。
枯草热(花粉热)
(1)病因
① 遗传性过敏体质
② 反复多次暴露和吸入外界过敏原
(2)临床表现
② 脱敏治疗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小剂量、 间隔较长时间、反复多次皮下注射 相应变应原的方法
(3)过敏反应药物防治
①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 如阿司匹林(前列腺素),色甘酸二 钠(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致敏靶细 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②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是指已被抗原致 敏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 的以组织损伤和(或)功能障碍为主的病 理性免疫反应。
病理分型
Ⅰ─过敏反应型超敏反应 Ⅱ─细胞毒型超敏反应:激活补体、
巨噬细胞、NK细胞等而导致组织细胞的裂解。
Ⅲ─免疫复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型超敏反应
Ⅳ─迟发型超敏反应
经系统.在生理功能的调节及炎症和变态反应
等病理过程中均有重要作用
组胺分为H1、H2、H3三种类型:
H1受体兴奋引起胃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部分血管扩张,血 浆渗出,出现炎症和过敏反应;
H2受体兴奋可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
H3受体的作用。
当变应原或理化刺激损伤这些细胞时,引起 肥大细胞脱颗粒同时伴有组胺释放,组胺立 即与邻近的靶细胞不同亚型的H1、H2、H3组 胺受体结合,产生相应的生物学反应。
(3)过敏反应药物防治
③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肾上腺素、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维生素C 等除可解痉外,还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
减轻皮肤与粘膜的炎症反应
2、过敏性鼻炎
是一种吸入外界过敏源性抗原而引起
以鼻痒、打喷嚏、流鼻涕等为主要症状 的疾病。
过敏原 呈季节性的增减或持续存在, 本病的发病呈季节性(俗称枯草热)。
枯草热的治疗原则:
1. 避免吸入可激发的过敏原
2. 抗原脱敏治疗
3. 药物治疗 ① 轻度:服抗组胺H1受体药物 ② 中、重度:倍氯米松 ③ 轻度持续性
④ 中重度持续性
(三) 用药案例及分析
用药案例及分析
临床药师分析:
1. 反复核对病案资料,确定上述案情符合 当时的实际医疗过程;
2. 患者术后按医嘱用药及不当抢救与死亡 之间的联系不能排除; 3. 检验结果和观察结果均提示患者因青霉 素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自体活性物质(作用于局部——“局部激素”)包 括:
小分子化学信号物质:包括组胺、5-HT、前列
腺素、白三烯等 大分子化学信号物质:血管活性神经肽类(P 物质、血管紧张素等)、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
组胺
组胺是广泛存在人体的一种自体活性物质,
哺乳动物以心肌、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皮肤、胃肠道及肺含量较高,也存在于中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