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
一、导入
朗诵余光中的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何感想?整首诗都运用了一种修辞格——比喻,这使原本不生动的内容变得生动,这就是修辞的妙用。
今天我们一起把寒窗苦读十二载所学过的修辞格做一下总结,同时也有几种新的修辞格需要大家了解和学会应用。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二、分析
修辞命题主要有两个特点:
1.着重考正确运用
高考考修辞,一般不考修辞方法的辨认,着重考修辞方法的运用,即根据规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认识。
因此,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
近若干年来尤其如此。
2.多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
高考考修辞,注重综合表达能力的考查。
有与仿写结合的,有与“连贯”结合的等等。
即使考修辞方法,也很少只考某一种修辞方法的,往往多种修辞方法放在一道试题中考。
例题1:
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一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相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1)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
,,。
(2)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
,。
这是2001年全国卷的第26题。
本题有明显的综合性。
从修辞上看,兼有比喻和拟人;从句式上说,(1)要求运用假设复句,(2)是先用判断句子再作扩展;从表达上说,分号前后构成正反对照。
只有满足了这些要求,才能构成正确答案。
从这个意义上说,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在审题,在弄清要求,从而满足要求。
本题的答案举例:(1)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你曙光就在前头。
(2)浪的帮凶,能把你埋在大海深处。
例题2
在下面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
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
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史诗还在续写。
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时代!
这是1999年全国卷的第27题。
它兼考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
题目要求考生在规定的语境中拟出一个恰当的比喻句,并且与所给出的语句组成排比格式,还要注意前后呼应,确有一定的难度。
首先在第一条横线上要写出比喻句“五十年像……”,并在第二条线上作扩展,且要用“有……也有……”的格式,难点就在于考生是否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能力,有没有较深刻的认识能力。
第三条横线上填写的语句要与第一、二条横线填写的语句相呼应,还要构成排比。
答案举例:五十年像一首乐曲,有低音也有高音,乐曲渐趋高潮。
三、总结
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
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
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
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
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
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
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
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
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
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
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
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