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材料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二)表格型材料选择题
首先要读懂表格,理解表格中数字反映的问 题,再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所学内容,确定正确 的选项。
方法指导
一、“审”:审表、审注、审设
二、“比”:即对图片中的内容或横向或
纵向比较。从表格中总结出数据的基本趋势 (升或降),思考这种趋势背后的历史原因, 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
解析:从表格所示信息可见双方互有损伤,而且规模较 大,符合题意的只有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主要 在陆上进行。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下令“避战保 船”,致使中方损伤远超日方,材料信息与之不符 。台湾保卫战开始于《马关条约》签订后。
【试一试】:1、右表是清朝康熙王朝的一份
国库储备统计,从中能够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
• 2.以下是1979~1991年的我国对日贸易(单位: 百万美元)示意图,导致对日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 有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促进 ②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贯彻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三)图片型材料选择题
图片型材料选择题以历史文物、人物、事件的图片为 依托,综合性考查多项能力,既有图片的处理能力,也有 原因分析的历史阐释能力,对考生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 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A.美国、英国、法国 B.英国、法国、苏联 C.美国、英国、苏联 D.美国、法国、苏联
2、观察右图,对图中 “善意”的正确理解是
①扶持控制西欧 ②援助欧洲发展 ③建立北约组织 ④遏制苏联力量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A
例析技巧
以图补文型
例1(2008上海) 右图所示的是
A.秦朝的疆域 B.宋朝的疆域 C.元朝的疆域 D.明朝的疆域
A.国家安定繁荣,库存盈余增加 B.商业贸易兴盛,贸易总额增加 C.国家内忧外患,军费不断增加 D.对外贸易发达,关税收入增加
康熙十年 (公元1671年)
康熙十一年 康熙十二年 康熙二十六年 康熙三十年 康熙三十三年
2,488,492 (两白银)
18,096,850 21,358,006 28,964,499 31,849,719 41,007,790
材料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近年来历史高考选择题越来越侧重结 合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创设新情境、新 问题,考查学生依据已有的历史知识分 析、理解、概括、判断、迁移等多方面 的能力。这些变化正好与材料型选择题 的特点吻合,因此材料型选择题越来越 成为高考的重点。

• 材料型选择题 :

材料型选择题一般是由材料(文字、图画、图表
D.“市”分散于宅屋之间
6、下列关于右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推动了亚太经合组织健康发展
C.中国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6、如下图所示,从“镰刀斧锤星旗”到“白蓝红三色旗”的 变更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这一事件 对于某班同学的一次国际关系探究活动来说,其历史价值在于

题 1. 下表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某重大战役中日双方兵、
技 巧
损失对比表。据所学知识推断,这一战役应是(

项目
参战舰艇 (艘)
火炮 (门)
兵力 (人)
舰船损 失
伤亡人 数
中方 10
191
2052 5艘沉没 1200
日方 12
272
3566 5艘重伤 300
A. 黄海海战 C. 辽东半岛战役
B. 威海卫战役 D. 台湾保卫战
• (一)文字型材料选择题
• 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材 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
技巧:1、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
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2、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
移。读懂材料后,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
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
【试一试】
• 1、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 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 百姓”,通常是指
• A.贵族 B.平民 C.官僚 D.诸侯
2、《左传·定公四年》载子鱼之语曰:“昔武王 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这反 映了周初实施分封的主要依据是 ( ) A.是否出身王室 B.是否出身先代贵族 C.是否对周王室效忠 D.是否立有军功
C
图表题解题的指导方法: “三读”:读设问;读标题; 读内容。
“二比”:柱状图要比趋势和幅度;
折线图要比变化趋势和变化中的关键点; 表格要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比较。
“一联”:把图表的标题与内容联系起来、把内
容的趋势和幅度、横向和纵向联系起来、把图表 和设问联系起来、把图表材料与教材要点、社会 热点及党的方政方针联系起来。
3、(2012年福建高考文综20) 法国大革命初期一首流行流行歌谣唱到:
“把高个儿截短,把矮个儿拉长……”这种呼声化 为图景就成了图7所示漫画,它表达的政治理念是
∨A.平等 B.自由 C.人权 D.博爱
4.(杭州期末卷)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具有“立 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冬至、 小寒、大寒”等名称。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 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节气反映四季变化与中国传统农业密切 相关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到位、客观。

3、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
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
【典型题型】
2、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 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 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 况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 C.清朝设置军机处 D.元朝建立行省制度
2、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 ‘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 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 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 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壮健,我偏生病……”他 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中 B.辛亥革命中 C.义和团运动中 D.新文化运动中
4、(2012年福建高考文综15)《司马光奏 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 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
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 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商品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待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三辨: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技巧方法,锦上添花 实战欠缺,技巧不熟
【课堂巩固】
1.(嘉兴基础测试卷)共和国成立首日,一则更正 启示被《人民日报》郑重置于头版:本报二十
九日所刊“义勇军进行曲”词“最大的吼声” 应为“最后的吼声”,特此更正。《人民日报》刊 发“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是:
A.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B.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C.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方法指导 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 抓住特征,看清提示
“提示”:一是图,要求弄清图片有几个要素和几层
含义,(图片类三要素:人物、器物、文字) 二是注,注的内容是对图起补充性或解释性的作用,
对理解图及组织答案有好处。 三是设问,设问是图片题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不
同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
例析技巧
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
(红底黄镰刀斧锤星) A.完成一次历史图片的释读 C.剖析出冷战格局的形成
(白蓝红三色) B.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D.认识到世界格局的变化
8、有人说:“单边世界容易产生霸权,两极世界容 易形成对峙,只有三极或者多极世界才是稳定的格 局。”下列表述能支撑以上观点的有 ①18世纪英国打败法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②二战以后逐步形成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 ③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表明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④苏联解体后形成多个力量中心使世界相对稳定
以文补图型
例2(2007山东)图8是某同 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 地图。据图中 阴影部分判断,
他的研究课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B.七七事变前日本占领区域 的变化
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D.三大战役后解放区的扩大
方法指导
以图补文型:以文字材料为主题情境,以地图作为补充 .
以文补图型:以地图为主题情境,另以文字来补充地图 内容不能反映的信息.
(2008广东,7)《民报》创 伟人黄帝 刊号刊登黄帝象(见右图)的 主要目的是( )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
祖始之国开族民国中
【试一试】
1、(2007江苏21)右图是1942年的一幅战争 宣传海报,题名《绞死希特勒》。图中三只手 代表着当时对德作战的主要三个国家,这三国 是
图文互补型:文字和地图材料都是进行分析和判断的 依据,并可相互参照和佐证.
解答关键:1、抓住地图两要素(图、文),其 中有一项必为解题突破点。 2、注意历史地理事物的名称变化、政治地理区 域范围的变化和新旧历史事物的兴亡变化。
【试一试】
1.读右图,中国 政府面对当时的 周边形势,所采 取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鼓励对外贸易 C.禁海闭关 D.对外扩张
∨B.节气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抑商”政策 C.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 D.节气体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进步
深入挖掘法
5.宋代经济的发展被不少西方史家称为“商业 革命”。下列各项中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 B.江南市镇的广泛兴忌”:忌脱离标题和设问读图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