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叙文阅读技巧整理完全版

记叙文阅读技巧整理完全版

记叙文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1 、线索:(1) 以人物为线(2) 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4) 以事件为线(5) 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2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 、答题套路:如:文章以“某某”线索,中间串写了“某某”、“某某”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

1 、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 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 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1 、表达方式及作用(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2)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四.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1 、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2 、作用:A 、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B、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

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五、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5) 、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6) 、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和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

先用“我认为 ,, 。

”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

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六、语言上1 、题型:(1)词语选用:方法: A 、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

B 、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方法:A、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B、一般是往前找;C 、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X X”一词原指 ,, ,这里指,, ,起到了,, 的作用。

(4)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 XX的修辞手法(在最后一页),如“ ,, (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 (能)“,, ”(套修辞作用)(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七、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1 、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某某“(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咋样咋样”(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 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 侧面烘托) 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防伪记号赵伟帅哥()(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八、给文段拟标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九、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十、记叙文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十一、概括层意、段意、层意、中心。

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

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 ,, ,描写了 ,, ,介绍了 ,, ,通过 ,, ,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 ,, 、抒发,, 、赞美,, 、歌颂,, 、揭露,, 、鞭挞,, 、讽刺,, 、说明,, 、揭示,, 、反映,, 等。

附 1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题型剖析记叙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一、概念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总体来说,叙事写景抒怀类文章的标题一般具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有多重的意思。

二、典型题型(一)为什么以此为题?(二)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三)试分析题目的作用/好处、妙处。

(四)这个题目有什么含义?(五)给文章加(换)题目。

三、课题举例《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

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

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四、标题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 2、语带双关(比喻义或象征义); 3、确定文章的写作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作为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概括文章的中心事件、主要内容; 5、贯穿全文的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主旨;7、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富有哲理,发人深省;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四、解题思路 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2、再思考深层含义:(1)结构(线索悬念)(2)主旨或者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4)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5)表现手法象征3、最后分析其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五、答题技法技法一:析标题字词。

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技法二:析标题修辞。

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技法三:析内容主旨。

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意思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技法四:析背景、线索。

有些文章,我们需要通过了解文章背景或梳理出文章的线索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这样的文章,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来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记叙文句子的理解、含义记叙文:句子作用题,作用题会怎么出?1、文中划线句在结构上(内容上)有什么作用?2、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3、简要分析文章第⑩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4、小说为什么要安排单位里议论纷纷这一情节?5、文中有一段关于雪的环境描写“……”,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