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册物理《机械运动》分课时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机械运动》分课时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且必须从零刻度线量起B.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C.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D.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2.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或读数正确的是()3.下列数值中,单位应该是厘米的是()A.课桌的高度约为0.8B.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C.一张试卷的厚度约为70D.小明身高约为1.684.如图所示,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其中最佳的测量方法是()5.小阳不慎将钢尺掉入沸水中煮了一段时间,从水中取出后垫上纱布立即测量小课桌的长度。

他测得的长度比桌子的真实长度()A.偏大B.偏小C.相等D.无法确定6.为了检验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选用下列哪种刻度尺最合适()A.量程3 m,分度值1 mmB.量程10 m,分度值1 dmC.量程30 cm,分度值1 mmD.量程15 cm,分度值0.5 mm7.小刚是一位八年级的学生,他平时走路的步幅约为50。

上体育课时他跑100 m所需时间约为16(填上合适的物理量单位)。

8.如图所示,用两种不同规格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图甲中铅笔的长度是 cm,图乙中铅笔的长度是 cm。

9.如图所示,停表的读数为s。

10.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开始进行PM2.5的环境监测。

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填长度单位)的细颗粒物。

探究创新★11.用刻度尺测量右图所示中三个人的高度,你会发现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12.北京到重庆的交通简图如图所示。

小明认真阅读和思考后认为,从北京到重庆并非只有一条路和一种交通方式,为此,他提出A、B、C三种方案。

A.可以乘飞机直达B.可以乘火车到达C.可以先乘飞机到武汉,然后再乘轮船沿长江而上至重庆(1)根据生活经验,请你再为他补充一条,并表述在下面横线上。

(2)综合小明的三种方案和你的一条补充,你认为从这四种方案里能否得出以下结论:①从北京到重庆所通过的路程是(选填“相等”或“不相等”)的。

②从北京到重庆两地间的位置的变化是(选填“一样”或“不一样”)的。

③从北京到重庆两地间的位置和方向的变化能否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1.A在长度测量中,如果零刻度线磨损,也可使被测长度的起始端与某一整数刻度线对齐,在读数后减去起始端的读数即可。

2.A3.B课桌的高度约为0.8m,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一张试卷的厚度约为70μm,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8m。

4.B选项D看似与选项B一样,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不同在于选项B中圆柱体的起始刻度线与4.00cm刻度线对齐,选项D中圆柱体的起始刻度线与4.48cm或4.49cm对齐,故选项B的优点就显现出来了。

5.B本题考查测量的同时还考查了热胀冷缩的知识。

钢尺在沸水中受热膨胀,则分度值比实际偏大,故测量数值比实际长度偏小。

6.A刻度尺的选择是由测量的实际需要来决定的,所选择的测量工具最好能一次性完成测量。

由于人的身体长度一般不超过3m,而且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差异很小,不可能超过1dm,所以选择量程3m,分度值1mm的刻度尺最合适,故选项A正确。

7.解析:此题是估算题,人平时走路的步幅为0.4~0.8m,即40~80cm,跑百米所需时间为10~20s。

答案:cm s8.解析:刻度尺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题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故其读数为4.8cm(4.6cm或4.7cm);题图乙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其读数为4.70cm(4.71cm)。

答案:4.8(4.6或4.7也对)4.70(4.71也对)9.答案:337.510.解析: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

答案:微米(或μm)11.解析:单凭感觉来判断,常常是不准确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利用测量仪器进行科学的测量,不管是对于科学研究,还是对于日常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

答案:量出三人的高度相同。

说明感觉有时是靠不住的。

12.答案:(1)先乘飞机到西安,再乘火车到重庆(2)①不相等②一样③能第2节运动的描述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只能选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C.宇宙中除机械运动外,再也没有其他形式的运动D.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同一物体在同一时刻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3.小芳骑着自行车行驶在上学的路上,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A.旁边的树木B.迎面走来的行人C.小芳骑的自行车D.从小芳身边驶过的汽车4.旋转餐厅多数位于摩天大厦或者高塔的顶楼。

旋转餐厅之下有轨道,可以使整个餐厅360度旋转,顾客可以一边就餐,一边饱览户外景色。

如果以旋转餐厅为参照物,那么()A.就餐的顾客是静止的B.就餐的顾客是运动的C.楼下的酒店是静止的D.周边的建筑是静止的5.班上几个同学送小明乘火车回家时的情景如图所示。

当火车徐徐开动时,小明坐在窗边,却看到几个同学渐渐向后退去,那么,小明不可能选择的参照物是() A.火车 B.同学C.小明D.火车内其他乘客6.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向西快速行驶,一个行人沿该公路的便道向西散步。

以行人为参照物,汽车()A.向东运动B.向西运动C.静止不动D.无法确定7.在上学的路上,当小明正快步追赶走在前面的小华时,一辆车从小明身旁向前快速驶去,则()A.小明相对于车是向后运动的B.小明相对于小华是静止的C.小华相对于车是向前运动的D.小华相对于小明是向前运动的8.当甲车突然向前开动时,与之并排停放的乙车驾驶员感觉自己的车在向后退,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地面B.甲车C.乙车D.路灯9.“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歌词中所描绘的情景先后所选的参照物是和。

★10.五一劳动节期间,小丽随父母乘车到大连探望爷爷和奶奶。

她们刚刚进站上了车,小丽侧脸望去,对面的客车上坐着赵老师,正准备下车跟老师打招呼时,她感觉自己乘坐的客车开动了,无奈她只好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可过了一会儿,赵老师乘坐的客车离开了车站,而自己乘坐的客车却没有动。

(1)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开动了是以为参照物的。

(2)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没有开动是以为参照物的。

(3)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探究创新★11.观察图中旗子的运动状态,判断船相对于岸上楼房的运动状态有哪几种可能,并简要说明。

##1.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确定物理学中机械运动的特征,按照以下思路分析:依据以上流程图,分别判断四个选项,可得出符合题意的选项为B。

2.D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故选项A错误。

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故选项B错误。

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但不是唯一的运动形式,故选项C错误。

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可能不同,故选项D正确。

3.C本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否发生位置的变化。

以自行车为参照物时,小芳是静止的。

4.A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只有一个依据:那就是物体与参照物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

就餐的顾客与旋转餐厅之间的位置始终没有改变,因此以旋转餐厅为参照物,顾客是静止的,故A正确,B错误。

楼下的酒店、周边的建筑与旋转餐厅之间的位置关系在不断改变,因此以旋转餐厅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故C、D错误。

5.B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小明看到几个同学渐渐向后退去,说明研究对象是几个同学。

火车开动时,几个同学与火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故以火车或者火车上的乘客(包含小明)为参照物,几个同学都是向后退去的,故符合题意的是选项B。

6.B本题考查的是参照物的知识。

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和行人都是向西运动,但行人比汽车运动得慢,故选项B正确。

7.A小明和小华、车都向前运动,车的速度最快,以车为参照物,小明和小华都是向后运动的,A正确,C错误;小明的速度比小华快,以小明为参照物,小华是向后运动的,B、D错误。

8.B以甲车为参照物,当甲车开动时,乙车相对于甲车(参照物)位置不断变化,乙车的驾驶员觉得自己的这辆汽车在后退。

故正确的选项是B。

9.解析:“竹排江中游”描述的对象是竹排,说竹排运动,选择的参照物与竹排之间的位置应是变化的,参照物是青山或岸边;而“青山两岸走”描述的对象是青山,说青山运动,所选的参照物应与青山之间有相对位置的变化,应是竹排,或竹排上的人。

答案:青山(或岸边)竹排(或竹排上的人)10.解析:(1)小丽乘坐的客车相对于赵老师乘坐的客车,位置发生了变化,故以赵老师乘坐的客车为参照物,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开动了。

(2)小丽乘坐的客车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以地面为参照物,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没有开动。

(3)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小丽所乘坐的客车的静止和运动情况不同,由此可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答案:(1)赵老师乘坐的客车(2)地面(房屋、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客车等)(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或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11.解析:从楼房上的小旗,可判断出风是向右吹的,而船上的小旗也向右飘,船相对于岸上的楼房的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一是保持静止;二是向左运动;三是向右运动,且船的速度小于风速。

答案:三种可能:一是静止;二是向左运动;三是向右运动,且船的速度小于风速。

第3节运动的快慢1.小丽和小宇两个同学进行跑步比赛,他们讨论比赛方案。

小丽说:“我们跑相同的路程,看谁用的时间短,短者为胜。

”小宇说:“我们跑相同的时间,看谁跑的路程长,长者为胜。

”对他们所说的方案,你认为()A.只有小丽的方案可行B.只有小宇的方案可行C.两个方案都可行D.两个方案都不可行2.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A.航模飞行器以11 m/s的速度匀速飞行50 mB.汽车以50 km/h的速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200 mC.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 s跑完全程D.从30 m高处竖直下落的物体用了2.5 s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速度公式v=可知物体的()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C.路程与时间成正比D.以上说法均正确4.在物理学中我们是以“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路程的多少”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而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一些成语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下面的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的是()A.离弦之箭B.一日千里C.姗姗来迟D.风驰电掣5.汽车上的速度表如图所示。

一辆小汽车以此速度从玉屏向贵阳匀速行驶,若玉屏至贵阳的距离约为3.2×105 m,则()A.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 m/sB.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 m/hC.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 km/sD.该汽车只要4小时就可到达贵阳甲6.图甲是某物体运动的v-t图象,则图乙中能相应表示出该物体运动的s-t图象的是()乙7.某同学的爸爸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