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序言 (2)一、规划背景 (3)(一)规划目的与意义 (3)(二)规划依据 (4)(三)“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成效 (5)(四)“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足 (12)(五)“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 (16)二、“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18)(一)“十三五”新型城镇化指导思想 (18)(二)“十三五”新型城镇化总体目标 (18)(三)六合区新型城镇化目标体系 (18)三、“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22)(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构筑多元包容的和谐社会 (22)(二)引导空间布局优化,形成梯度有序的城乡聚落体系 (24)(三)明确重点发展空间,塑造多心辐射的空间格局 (32)(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四化同步、产城融合的转型示范 (37)(五)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畅行畅游的城乡交通网络 (42)(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服务均等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网络 (48)(七)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提高承载保供服务能力 (54)(八)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共建宜居宜游的城乡生态环境 (61)(九)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彰显地方特色的人文古都风貌 (66)(十)推动建筑绿色发展,提高建筑科技水平 (67)四、“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四大保障机制 (72)(一)健全城乡统筹机制 (72)(二)深化依法治理机制 (72)(三)推行智慧管理机制 (73)(四)创新资金保障机制 (74)五、“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库 (76)序言自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城市工作已被提升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明确要求党政齐抓城市工作,改革原有城市发展制度政策,并提出了关注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江苏省党代会、南京市党代会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
这些国家、省、市宏观城镇化建设政策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意见为《六合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明了方向。
同时,《规划》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南京市“十三五”城乡建设规划纲要》、《南京市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南京江北新区总体规划(2014-2030)》、《南京江北新区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年)》、《南京市六合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回顾了六合区“十二五”城镇化建设的成效,明确“十三五”期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战略任务、空间布局、城乡统筹与发展路径,提出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关键举措,是指导全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性、基础性规划与行动纲领。
规划范围为六合区辖区范围,总面积1471平方公里,包括南京化工园区、各街道及区属园区。
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2 / 112一、规划背景(一)规划目的与意义1、实践国家城镇化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战略。
特别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工业化为动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信息化为支撑的“四化同步”发展体系已经逐步确立。
六合区一直以来是国家战略的实践者和开拓者,在加速人口集聚、推进产业转型、创新政策体制等方面积累了广泛经验。
“十三五”期间六合区将进一步深化落实国家总体发展要求,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区,进一步探索适应于六合自身发展特征的城镇化道路。
2、呼应六合区域地位提升伴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苏南现代化示范区以及南京江北新区等重大区域战略的深入实施,六合区已经成为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地区的门户、支撑南京服务都市圈的北部服务中心和江南江北跨江联动发展的前沿阵地。
“十三五”期间,六合区将加快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享发展,构筑与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着力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
3、破解现实发展问题2015年六合区城镇化率达到60.03%,而南京市2015年城镇化率已达81.4%。
因此,提高城镇化数量和质量是六合区在“十三五”的双重目标。
一方面六合区要承载更多的农村转移人口和外来人口涌入的压力,另一方面要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进程。
3 / 112尽管六合是江北新区的重要部分,但功能发展不够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和城市品质尚显薄弱,产业提质和转型尚待完善,交通设施服务不够便利,对南京主城区人口的吸引力不足,难以有效缓解主城区人口压力。
4、探索改革转型的新路径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国家、江苏省和南京市深化改革、促进转型的重要实施路径。
近年来六合区在城乡规划、城乡建设与管理、保障性住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经济开发区与行政区互动等多个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对转变当前发展模式、构建全新发展体系的有效路径进行了全面探索。
未来六合区还将继续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将化解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优化产业结构、集约空间布局、均等供给服务、创建包容社会等做为多元目标,进一步保障长效发展机制,强化政府引导,整合市场力量,形成六合城镇化稳步有序发展的新路径。
(二)规划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南京市“十三五”城乡建设规划纲要》《南京市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南京江北新区总体规划(2014-2030)》《南京江北新区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年)》《南京市六合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4 / 112(三)“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成效1、城乡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十二五”期间六合区紧扣“三大主体功能区”定位,落实“六大板块”开发。
六合雄州新城板块围绕六合新城和雄州老城同步建设,完成金穗大道、林场路等23条道路和内河水系整治工程,建成中央、茉湖和莉湖三大公园,基本建成六合文化城和新城大桥;雄州老城先后完成复兴路二期、建设西路、旭光路一期、双客路、北大街拓宽、长江路西延拓宽等城市主次干道和老城街巷改造近39条,新浮桥建成通车,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强。
六合经济开发区板块形成“三纵四横”路网,重点实施江北大道沿线和龙池街道城市更新。
化工园区板块实施老城改造、环境整治,加快打造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区。
金牛湖板块以体育休闲旅游度假区为目标开展城镇建设。
竹镇板块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配套和旅游设施建设。
龙袍、程桥、横梁、马鞍、冶山等新市镇新社区板块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2010-2015年,六合区城镇建成区面积由70.20平方公里增至113.21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从58.81平方公里增至105平方公里;总人口由91.58增至93.4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由46.06万人增至56.09万人;城镇化率由50.30%提升至60.03%。
2、交通设施狠抓落实,综合交通持续改善“十二五”期间,六合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约61.4亿元,年均12.28亿元,为“十一五”期间的2.3倍。
至2015年底,5 / 112全区公路新增里程200公里,总里程达2660.8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79.12公里/百平方公里。
其中顺利完成省市重点工程项目有实现江北大道葛塘-雍庄互通段、南京长江四桥及其北接线、右宁扬辅道、宁洛高速六合段、绕越高速东北段和江六高速六合段建成通车。
干线公路建设成绩显著,乌鱼洲连接线、六合北部干线公路工程、353省道六合金牛湖至程桥段工程和X001金牛湖环线东北段改建工程均已通过验收。
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有条不紊,至2015年末,“十二五”共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286.6公里,新改建桥梁27座;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660.6公里。
镇村公共交通通达率100%。
有效改善了村民公交出行条件,民生民权得到保障。
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格局基本形成,总投资127.1亿元,其中六合段投资约20亿元。
宁天城际轨道S8号线将极大地推动了六合融入主城。
空军南京机场投入使用。
万吨级深水港区西坝港区在“十二五”期间顺利建设,重要码头已建成投运。
表1 六合区“十二五”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情况表6 / 112图1 六合区现状公路网线路图3、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环境质量加速提高园林绿化建设围绕“绿色六合”建设目标,成绩显著。
完成复兴路两侧、雄州西路侧分带、“青奥通道”宁连公路等12条城市主次道路绿化工程。
完成东门立交广场、园林广场等4个广场改造工程。
“十二五”期间,新增绿地面积1360公顷。
城镇绿化覆盖面积由2010年的2864公顷增长到2015年的4586.58公顷,增长了60%。
公园个数从2010年的1个增长到2015年的6个,其中免费公园5个,公园面积从14公顷增长到73.62公顷,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75%。
2015年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4.6%,林木覆盖率达25.2%,分别较“十一五”末增加3.8个百分点和3.1个百分点。
滁河的综合环境整治工作速度加快。
已完成滁河河滨八、九、7 / 112十期环境整治工程、滁河左岸(新城段)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护城河西段一期环境整治工程、招兵河左岸(招兵桥至赵营桥段)可作业面环境整治工程。
内河水系环境综合整治水利工程(含泵站)有序进行,工程包括排涝泵站一座、排水工程包括5条河道、2个人工湖的环境整治。
水系主要承担着工程范围内地块的排水,河道总长5960米,项目投资8120万元。
扬尘控制工作进一步加强。
通过制定每年度的《六合区扬尘污染控制工作方案》,确定扬尘污染防治的基本要求,并树立雄州街道、六合经济经济开发区2个扬尘污染控制示范街道。
渣土车密闭化运输率100%,城市主干道机扫率保持60%以上。
重点产业空间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推进。
化学工业园区与73家企业签订环保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和应尽义务,同时与长芦和大厂两个街道分别签订责任状,要求街道协助开展环保工作。
生态乡镇、生态村、绿色学校等创建工作成绩显著。
全区10个街镇通过全国生态乡镇考核验收。
区涉农行政村居(社区)122个,建成全国生态村1个、省市级生态村71个,创建绿色学校36所。
完成涉及10个街镇2532个点的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完成造林1467.4公顷,完成村庄绿化建设102个。
4、市政设施逐步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整合区域供水资源。
十二五期间远古公司根据区委区政府和园区的指示精神,实施了六合北部地区供水、六合区农村水改、青奥会自来水保供等工程,解决了农村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排除了供水设施、设备老化等不利因素。
铺设各类管道1105公8 / 112里,为街道新建10座增压站。
雨污分流进程加快。
完成雄州主城区污水主次干管30.25公里,污水到户支管建设52.35公里,完成了城区“十必接”到户支管建设43个片区18.1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