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5《七律长征》1+1群文阅读

25《七律长征》1+1群文阅读

《七律·长征》1+1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
单元主题:走近毛泽东
课型:精读课
课时:共两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马宪法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掌握本单元“礴、丸、岷”等生字。

读读写写“远征”等词语,丰富词语的积累。

不懂的词语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

解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体会词句”是让学生知道词句在文中的表达意图,既理解文本内容,又能理解语言,继而积累语言。

2.教材分析
作为本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七律•长征》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全诗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诗歌的能力,但是长征距离他们比较遥远,在理解和情感上需要一定的引导。

学习目标
1.会在脱离语言环境的情况下通过认读字卡和书写练习,正确认读“礡、丸、岷”三个生字,正确读写“逶迤”“磅礴”“岷山”等词语。

并积累运用。

(第一课时目标)
2.把握诗词的朗读节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目标)
3.通过交流资料、看视频,展开想像,大体把握诗意。

(第二课时目标)
4.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析诗句,读出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
气概。

(第二课时目标)
5.推荐阅读毛泽东诗词《清平月六盘山》。

评价任务
任务一:书写“逶迤”“磅礴”“岷山”等19个词语。

任务二:个别读、分组读等形式练习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读流利、把握诗词的朗读节奏。

会背诵课文。

任务三: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借助课堂观察和提问、师生互动、课堂评价说出课文中作者写得好的地方,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大体把握诗意。

任务四: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析诗句,在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中体会读出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任务五:有感情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环节二品读课文交流体会活动一
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1、孩子们,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
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
2、不仅如此,红军每天还要面对几十架敌机轰
炸,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

表示艰难险阻很多,可以
用什么词?
二、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请大家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
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
在书上圈画关键词,把感受写在旁边。

自学完成后,
在小组内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两句时
出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长征途中最具智慧、最
成功的一次战斗,那“飞夺泸定桥”则是最艰苦卓
绝的战斗。

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感人的场面吧。

(出示
课件)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渡河的险和过河的
难,从而理解“寒”,我设计了这样的句子练习:红
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

桥上
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这场面真叫
人。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抓住关键词
理解红军在长征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此时,再次回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
水千山只等闲。


三、走出文本——赞颂“红军情”
通过创设语境,积累词语,
抓总领句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到
红军长征的艰辛,及红军长征途
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评价目标
三)
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
本的空间,又增强了生生间的交
际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
习的主人。

在老师的示范朗读中展开想
象。

(评价目标三、四)
在指导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中结合插图去说、去读。

(评价目
标三)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尽开颜
教学反思

《清平月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