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示范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示范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板书:
一、地理条件

(知识回顾)从《地理必修Ⅱ》中可知,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对农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有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条件。气候是影响农作物品种、复种制度及产量的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也是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举例说明,如地形可修建梯田改造坡度,红壤的酸瘦黏可通过施熟石灰、有机肥、掺沙得以改良,而人类对气候的改造无能为力)。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坡度因素。一般情况下,坡度大于18°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我国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其二是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为不同的作物分布提供条件。土壤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有土壤肥力、土壤的盐碱性、土壤层的深度、土壤的质地等方面。土壤肥力高,有利于农业的高产,土层深厚,便于耕作,土壤酸碱性,影响作物的分布。市场的影响最为突出,且具有明显的可变性。市场的大小、区位,产品的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抑制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因为商品农业的产品需要及时运往销售市场。对于自给农业,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小。政府政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各国(或各地区)政府从国家(或地区)利益、国际贸易、区域规划等方面考虑,常会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影响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机械对现代农业起着重要影响,对劳动力的短缺具有明显的补偿性。
推进新课

(逐层分析,逐步深入)从必修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一个地区的发展根据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合理考虑,统筹安排,则可发挥地区优势,充足挖掘潜力,促进该地区的持续发展,形成区域性工农业。就农业而言,发展条件的差异,使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区域农业特色。

(引入正题)发展区域农业的目的是将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的特定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通过东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教学,可了解经济领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本章教学时间共7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2课时。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个案分析,发展迁移能力)东北区域农业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又有哪些?
(师生交流观点)影响东北农业区的主要自然因素中有气候、地形、土壤条件,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有市场、机械、交通及地广人稀。

农业影响因素中,对东北区域农业的发展哪些是明显的有利条件?哪些是不利的因素?

(凭直觉和已有的知识试答)有利条件是地形、土壤、机械、交通及地广人稀。不利条件是气候(热量条件较差)、市场狭小(人少)。

(方法引导:实现区域农业一般步骤是: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我们以成熟的农业区域来了解其形成过程。

你知道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哪里吗?你知道我国最大的林区在哪里吗?

东北。

这一地区还是我国著名的牧业基地。这个地区有哪些地理条件,它们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让我们带着好奇,了解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及农业的布局特点。
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国家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经济力量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构成因素,所以我国领导人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区域的发展也是建立在经济建设基础上的。农业和工业是社会经济中最基本的两个物质生产部门。
板书: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大家知道东北地区的范围和基本地理位置吗?请同学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界线、纬度位置及临海、邻国以及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

东北区域农业发展较为成熟,阅读相关章节,初步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及农业布局特点。
本节教材编写留有余地,为方便学生理解和运用,应增加“美国的专业化生产”的形成、珠江三角洲农业的变迁和学生所在地农业发展情况等内容。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
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教具准备
1.实物投影仪。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现地域性特点。由于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也是学生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先复习必修Ⅱ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并增加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拓展学生思路,为理解东北农业发展条件作铺垫。学习东北区域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举一反三,所以在初步了解农业生产主要的区位因素后,结合实例,可举相关的例子说明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为说明东北的自然条件内部差异,教材出示了许多图表,要求学生读数据,重表达,理解划分内部差异的条件。由于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缺乏系统训练而使这一内容成为教学的难点,教师应让学生尝试去读,发现并归纳内部差异的若干要素,理解比较法在判断事物差异中的运用。
小组交流,完成P67思考题。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东北大米的质量优是因为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施用农药,具有绿色大米天然优势。东北农业生产季节性强,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发散思维)相比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而言,东北的气候因热量条件较差,在农业发展中似乎是一缺陷,但大家有没有意识到,这正是地方特色,它对一地的优质产品,乃至于农业结构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我们认识到它的特性,就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一优势发展农业生产。

东北气候中的不利因素是热量条件较差。有利因素是具有地方特色,可结合优势条件发展特色农业。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2.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区域内部差异划分标准。
3.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主人翁精神。

出示材料,学生读后评析东北土地资源优势。
东北的土地资源
东北的土地资源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耕地面积大且比较肥沃。全区耕地面积1920万 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6%,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9.7%,人均耕地面积0.17公顷,每农业人口占有耕地近0.3公顷,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耕地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其次分布于山前台地及山间盆地、谷地。耕地垂直分布的上限,一般为海拔500米,高者可达800米。耕地土壤比较肥沃,尤其是黑土、黑钙土、草甸黑土和草甸土,都有浓厚的暗色表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丰富,黑土耕层有机质含量为2.5%~7.5%,全氮含量为0.15%~0.35%,是我国耕层有机质含量和氮元素含量最高的土壤。肥沃的耕地集中连片分布,使本区成为我国最好的一熟制作物种植区和商品粮基地。二是本区尚有较多的荒地资源。全区可开垦的荒地面积超过600万公顷,以黑龙江省最多,其次分布在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盟东部等地。

出示材料二,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地形图(如课本图4.3所示)了解东北的三大主要地形。

(看图分析交流)从图中可知,东北的地形属马蹄形,平原广阔,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和西部的内蒙古高原高踞周围。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的1/3,利于大面积耕作,利于农业的发展;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利于大面积牧业的发展;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林业面积广阔。
2.根据课本地图,形成复合式投影片:东北地区的位置图,东北地区的地形图;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图。
3.“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干湿地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等地图。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第一课时地理条件、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