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第10章: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分析
教育心理学第10章: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分析
2.教学目标的设置、表述与呈现要求 (3)教学目标的呈现要求 ①展示目标要自然;②分散展示目标的效果要优 于集中展示;③展示目标应与回应目标结合;④ 目标不能太多且应分出重难点目标;⑤呈现的目 标不能太细;⑥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不一定展示目 标;⑦对难度大的内容的教学目标最好放在课堂 的最后一个环节完成;⑧以自学为主的课型最好 课前展示目标已起到组织策略的作用;⑨情感教 学目标在课堂中不一定展现,但必须有其地位。
二、 教学内容设计
(一)教材内容的宏观把握 1.钻研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在 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教材的组织方法,分析教学内容 的编排意图和特点。 3.紧扣学科核心概念,确定教学中的重 难点。
二、 教学内容设计
(二)教材内容的选择重组 1.依据学生的知识准备和认知发展水平,灵活调 控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2.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 3.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4.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要恰当,不 同内容间应过度自然,衔接紧凑;教学活动与练 习的安排应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适切,练习的方 式方法应因内容而精心设计。 5.实现传道、授业与育心育德的有机结合。
二、 教学内容设计
(三)教学内容的具体分析 1.归类分析法 2.图解分析法 3.层级分析法 4.信息加工分析法
三、教学手段设计
(一)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目标的要求;(2)教学内容的特点 (3)教师素质与个性;(4)学生特点与基础
三、教学手段设计
(一)媒体选择因素
(1)教学任务要求; (二)媒体合理运用
三、几种具体的教学策略 (三)教学反馈策略
1.课堂提问 (1)把握提问时间;(2)选择提问内容;(3) 监控提问过程 2.课堂考察 (1)板演;(2)测验;(3)操作;(4)作业 3.课后收集 (1)考试测验;(2)问卷访谈;(3)学生参与
思考与练习
1.名词解释: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意义学习
第十章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要素 不同类型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到底有没有必要?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一、教学设计及其类型 二、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模式 三、教学设计的意义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 课堂讨论1:教学设计要解决哪些基本问题? 课堂讨论2:如何理解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运 用系统方法,将教与学的原理转换成对教 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等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 案的系统化过程。
第四节 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概述 (一)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 1.教学目标是制约教学策略制定或选择的决定性 因素 2.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决定着教学的起点,是制约 教学策略制定和选择的基础 3.教师自身的特征是制约教学策略制定和选择的 重要条件 4.教学环境制约有效教学策略的制定或选择 5.教学内容的特点影响有效教学策略的选取
(1)行为目标的表述技术(马杰,1962) 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 教学目标。 行为目标的陈述包括三个要素: ①表述行为:具体目标(用动宾结构的短语) ②表述条件:独立或有指导 ③表述标准:好到什么程度、精确度如何、完 整性怎样 ④表述对象:教学对象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与要求
第三节 不同类型教学设计
一、不同中心的教学设计 (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1.理论基础:建构主义、人本主义 2.指导思想: (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三要素 (2)用情境帮助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 (3)协作学习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4)注重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5)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6)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 成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领域与分类
1.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分类 (1)知识:指对所学材料的记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 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 (2)领会: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 (3)应用:指将所学材料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包括概念、 规则、方法、规律和理论的应用。 (4)分析:指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其构成成分、并理解其组 织结构。 (5)综合:指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知识系统。 (6)评价:指对所学材料(论点的陈述、小说、诗歌以及 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的领域与分类
2.克拉斯沃尔的情感领域目标分类 (1)接受: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 激。 (2)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 得到满足。 (3)形成价值观念 (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5)价值体系个性化
(一)教学目标的领域与分类
3.辛普森的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 (1)知觉 (2)模仿 (3)操作 (4)准确 (5)连贯 (6)习惯化
在实际生活中,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这 三方面的行为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例如,学生写字时(动作技能),也正在进 行记忆和推理(认知),同时,他们对这个 任务会产生某种情绪反应(情感)。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同时设置 这三个方面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与要求
1.教学目标的表述技术 Leabharlann .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技术是怎样的?
3.产生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是什么?
4.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5.实践作业:选择一个特定的教学内容,以个人 或小组为单位,使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技术,设 计1-2个课时的教学方案,进行展示和评价,改进
后上交评定平时成绩。
第四节 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概述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与特点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 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 学活动方式(张大均,2003)。 三层意思:①教学策略从属于教学设计; ②以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对象为依据;③是教 学思想或模式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桥梁。
第四节 教学策略
二、意义学习的条件与教学策略 (一)意义学习的条件 1.外部条件:指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对产生有意 义学习的影响—逻辑意义。 2.内部条件:指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对产生有意义 学习的影响—认知维度上具有潜在意义;情感维 度上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行为维度上使新旧知 识相互作用产生心理意义。 3.意义学习:一种以获得心理意义为目的,以学 习材料的逻辑意义和潜在意义为条件,通过学习 者积极主动地将两者结合起来而实现的学习。
第四节 教学策略
二、意义学习的条件与教学策略 (一)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
1.外部条件—结构化教学策略(教材与板书) 2.内部条件
(1)衔接化教学策略(认知) ①先行组织者策略;②匹配与失配策略 (2)情感化教学策略(情感) ①心理匹配策略;②超出预期策略 (3)行为化教学策略(行为) ①行为自控策略;②行为互动策略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与要求
2.教学目标的设置、表述与呈现要求 (2)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求 ①目标应描述经由教学学后学生所达到的 学习结果而非教师的教学过程。 ②目标要反映学生的发展水平 ③陈述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以观测, 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华而不实的语言描述教 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与要求
第三节 不同类型教学设计
一、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 (一)新授课的教学设计 (二)讨论课的教学设计 (三)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第三节 不同类型教学设计
一、不同中心的教学设计 (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马杰: ①“我要去哪里?”-教学目标; ②“我如何去那里?”-教学方法; ③“我如何判断我是否已经到达那里?”教学评价 (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2)格伦兰(N.E.Gronlund)提出了内部心理与 外部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 用这种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一般教学目标,用一个动词描述学生 通过教学所产生的内部变化,如记忆、知觉、理 解、创造、欣赏等; 第二部分为具体教学目标,列出具体行为样例, 即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能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 外显行为。 例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内部) 上完本节课后,学生能写一篇赞美祖国的 文章并当众朗读(外部)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与要求 (3)艾斯纳(E.W.Eisner)提出了表现性 目标表述技术 表现性目标只要求教师明确规定学生必须 参加的活动,而不必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 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 如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学生能认真观看学 校组织的反映爱国主义的影片,并在小组 会上谈自己的观后感。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与要求
第二节 教学设计要素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的概念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接受教学之后能够产生哪些认 知、技能或态度变化的理想预期,是衡量学生学 习质量和教师教学效果与水平的基本依据。 2.教学目标的作用 (1)指导教学方法、技术、媒体、策略的使用 (2)指引学生学习 (3)促进课堂行为和交流 (4)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2)学习者的因素; (1)多媒体组合运用;
(3)教学管理因素; (2)注意媒体冗余度;
(4)教学媒体特点; (3)考虑学生注意力;
(5)经济方面因素; (4)选择好媒体符码;
(6)学校条件因素。
第三节 不同类型教学设计
一、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设计 (一)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三)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一)教学设计的目的
(二)教学设计的意义
三、教学设计的原则 1.把握正确教育观念 2.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3.追求良好教学效果 4.使用有效教学策略
四、教学设计的模式 1.确定教学目标 2.进行教学分析 3.检查起点行为 4.设定操作目标 5.拟订测试题目 6.提出教学策略 7.选定教学内容 8.做形成性评量 9.作总结性评价
图1 意义学习的条件与四类教学策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