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新课导入的策略之我见
【摘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好的导入设计,应体现其形式、内容有新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可以说导入新课是创造趣味的好时机,生动的导入,既能抛砖引玉、温故知新,又使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并心情愉悦地全身心投入,新课一触即发。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导课艺术
新课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这里根据教学实践和平日的积累,举例探讨一些方法。
一、多媒体导入
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生物的学习觉得枯燥无味,失去了学习兴趣,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顺应时代的需要,就得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尽量使用投影、幻灯、录像、录音、动画等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复杂的结构,绚丽多彩的生态环境,多姿多彩的生物,难见难描述的形态等变得直观、具体、形象等。
让学生在情趣中接受新知,陶冶情感,明辨是非。
如:“生物的特征”一课,一开始就播放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等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所看到的大自然,请学生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从而激起学生思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标准是什么?自然导入“生物的特征”探讨之中。
二、观察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导入
观察是获得感性认知的主要途径,是人们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环境或某一事物的一种感知过程。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方法,观察贯穿于整个生物学知识体系,贯穿于每一个探究实验。
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不同,我们所在的环境生物种类有限,加之学科地位和办学经费等因素我们不可能让学生都通过观察实物来获取感性认识,因此常利用模型、标本、图片(挂图、书上查图、简笔画等)等形式来突出直观性,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使学生眼、耳、手、脑、口等多种感观,同时协调运用,学习效率定会提高。
三、实验探究导入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理论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实验,观察自然现象或事物,探究自然规律或验证自然规律,都离不开科学实验,通过实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实验也是学生很感兴趣,很想参与的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
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新课导入时,设计一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学生小实验。
如:“体内的气体交换”由“吹澄清的石灰水”实验导入,“种子的结构”由观察种子外形和剖开种子观察内部结构导入等。
利用实验导入要巧妙设计、短小的演示实验或小实验,运用语言魅力,精心地引导和组织,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揭示新矛盾,巧设悬念,使学生在主动,
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求新知的状态。
四、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具体生动的情境,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
学生一进入情境,就会与画面,老师的语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起来必然有兴趣。
教师利用图画,音乐,幻灯,电视,录音等手段作为导言,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
如在讲《生存斗争》一节时,不是平铺直叙地讲,而是在黑板上展示一幅“蛇岛的春天”彩图等,然后再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这是蛇岛的春天,满山春色,鸟语花香,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但是,你们没想到吧在这百花盛开的密林里却存在着残酷的斗争。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地分析这里的动植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出蛇岛上存在的斗争现象。
或者放一段动物世界录像作为导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诗歌导入
诗词中蕴含着很多生物学知识,对它们的正确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导入:用古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描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呢?生物体为什么会由小长大呢?这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其中的奥秘。
又如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为背景,让学生解释这句诗所描写的自然现象中的科学道理,由此联想到桃园——桃花——桃,接着围绕桃花从开花到结果这一连续的
过程,鼓励学生踊跃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开花和结果。
六、数学导入
教学中引用有关数据、数学计算、图表,是常有的事,让鲜活的数字、数据进入生物课堂,创设数字化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能将枯燥的、遥远的,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具体些,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浓厚兴趣,同时训练了有关数学方面的能力。
如:计算一个人一天平均消耗一千克氧气,地球上有60多亿人,每天消耗多少氧气,一年耗多少氧气。
一年消耗这么多的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
又如: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各重要产品的数据及在世界的排名和人均占有量的强烈对比的有关数字导入“计划生育”一节的教学等等。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生物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