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修订版[1]PPT课件
❖某县的杜凌怀疑妻子代芳与他人通 奸,多次引发夫妻争吵。2月25日晚8时许,双方又因此争吵, 杜凌指责代芳:“丢尽老公的脸面,我没脸再活下去了”。 代芳觉得自己深受委屈,也被激怒了,她当即找来绳子和椅 子,对杜凌说:“你没脸活就去上吊,工具我都给你准备好 了,你敢吗?像你这样小气的男人,活在世上真没意思。” 杜凌见妻子这样一说,不假思索拿起绳子当场悬梁自缢。气 头上的代芳站在一旁,既没有制止,也未解救。过了一会儿, 见杜凌停止挣扎后,代芳才喊人来救人,但为时已晚,杜凌 已死亡。
3、犯罪对象并非在任何犯罪中都受到了侵害或者威胁。 例如,盗窃犯将他人的电视机盗走,侵犯了主人的财产权利,但作为犯罪
对象的电视机本身则未必受到损害。而一般情况下,盗窃犯总是把窃来
4、犯罪对象不是犯罪分类的根据,而犯罪分类则是犯罪分类的根据。
2、犯罪客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 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侵犯性, 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 它说明某种犯罪是通过什么行为、在什么情 况下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什么后 果。
❖ 刑事违法性是司法机关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
3、应受刑罚处罚性:是指犯罪是应当受刑罚处 罚的行为
注意:从立法角度而言:即使刑法明文禁止某 种行为,但只要刑法没有对其规定刑罚(法 定刑)后果,该行为就不是犯罪。 从犯罪行为的一般性质而言;即构成犯 罪的行为通常会受到刑罚处罚。但是,这不 意味着任何犯罪都必然受到刑罚处罚。
其内容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 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1)危害行为:是指在人的意识支配下 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活动(客观、外 在)。
首先,危害活动是人的身体活动或动作, 是客观外在的。
思考:思想;言论
其次,危害行为是人的意识支配的产物, 或者是意识的外在表现。
思考:睡梦中的行为;精神错乱下的举动
❖ 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区别: 1、犯罪对象一般不决定犯罪的性质;犯罪客体决定犯罪的性
质。
例如,同样是盗窃电线,某甲盗窃的是库房里备用的电线,某乙盗窃的是 输电线路上正在使用中的电线,那么前者构成盗窃罪,后者则构成破坏 电力设施罪,两者的区别就在于犯罪对象所体现的社会关系不同:一是
2、犯罪对象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而犯罪客体是一切犯罪的共同构成要 件。
保小孩安全的义务。 4、行为人的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如汽车司机交通肇事撞伤
行人,有义务送伤者去医院抢救
牛刀小试:
1、甲带其3岁的侄子出去玩,结果因照料不慎 小孩跌入沼气池,甲因嫌脏不愿下池援救, 致使其侄子死亡。
❖ 问: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 2、一日,王某的儿子在玩耍时不慎掉到井中, 围观的人中,只有身材瘦小的甲能下井救人, 甲拒不救助,最终导致王某的儿子失血过多 死亡。
的补充规定。
❖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 1、罪刑法定原则 ❖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
定不处罚”。 ❖ 2、罪刑相当原则 ❖ 3、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牛刀小试:
1、甲男与乙女于某日中午公开在某公园内发生 性关系,引起游客的极大愤慨,造成恶劣的 社会影响。对甲、乙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
刑法
第一章 刑法概说
❖ 一、刑法的概念: (一)概念:刑法是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及其法 律后果(主要是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现行刑法: 1、1979年7月1日通过,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2、1997年3月对旧的刑法典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的刑法典 3、截止2007年底,共通过了六个刑法修正案,以作为新刑法
❖ (2)甲某(15岁)借自己身体强壮经常在学 校打骂其他同学,一日,甲见乙拿了一部新 手机上学便上前索要把玩,遭到拒绝后,甲 便从乙手中抢夺,乙拽住手机不放,甲便一 脚将乙踹翻在地,将手机夺走。后在老师的 帮助下,乙将手机要回。对于甲的行为应当 如何处理?
2、刑事违法性:或称刑法的禁止性,即犯罪行 为是违反刑法的行为,是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 由于社会危害性是对法益的侵犯性,所以,只有当 某种行为对法益造成了侵害或者有造成侵害的危险 时,该行为才有社会危害性。但是并非具有社会危 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
牛刀小试:
(1)甲心胸狭隘,因琐事与乙产生矛盾后,怀 恨在心,用稻草扎了一个小人,上写乙的名 字,每日用针扎稻草人,并念咒语诅咒乙, 甲的行为构成犯罪吗?
❖ 二、犯罪构成
❖ (一)概念: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决定 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 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与主 观要的有机整体。
❖ (二)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犯罪主 观要件。
❖ 1、犯罪客体: ❖ (1)概念:是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
犯的社会关系。
❖ (2)与犯罪对象的区别:
❖ 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作用的,社会关系的 主体或者物质表现。
(1)特定的犯罪对象在某些犯罪中是构成要件, 行为只有作用于特定的对象,才能构成犯罪, 如拐卖儿童罪。
(2)特定的犯罪对象在某些犯罪中影响此罪与 彼罪的区分,如盗窃财物与盗窃枪支
判断:
贿赂;赌资;行为人伪造的文书;走私、运 输、贩卖的毒品;用于诈骗的伪造信用卡; 受雇杀人后取得的酬金。
A、聚众淫乱罪 C、寻衅滋事罪
B、组织淫秽表演罪 D、无罪
❖ 2、某妇女甲于1999年8月将某男乙(1985年 6月出生)拐骗并卖给他人,甲的拐卖行为能 否构成犯罪?
第二章 犯罪
一、概念:犯罪是指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 法性、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 1、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 系的侵犯性,即刑法第13条所列举的对国家利益、 公共利益、集体利益以及公民合法权益(或者法益) 的侵犯性。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首先取决于它 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
例如刑法典第152条的走私淫秽物品罪,其犯罪对象只能是具体描绘性行为 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诲淫性的书刊、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图片及其 他淫秽物品,否则就不可能构成此罪。而像偷越国(边)境罪,脱逃罪, 违反国境卫生检疫规定罪,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罪等,就很难说有什 么犯罪对象。但这些犯罪无疑都侵害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具有犯罪客体。
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1、作 为:禁止做而去做 举刀杀人,投毒下锅等 2、不作为:有义务且能实施某行为而未实施,如果造
成严重危害性构成犯罪。
义务的来源:
1、来自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如:遗弃罪。 2、职务或业务上的要求。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履行相应职
责的义务;值勤的消防人员有消除火灾的义务。 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如受雇为他人照顾小孩的保姆有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