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甲酸乙酯的制备
放去6ml[1],分水器上端接一回流冷凝管。
• 将烧瓶在水浴上加热回流,开始时回流速度要慢,随着 回流的进行,分水器中出现了上、中、下三层液体[2],且 中层越来越多。约2h后,分水器中的中层液体已达5一 6ml左右,即可停止加热。放出中、下层液体并记下体积。 继续用水浴加热,使多余的乙醇和苯蒸至分水器中(当充 满时可由活塞放出,注意放时应移去火源)。
试剂
• 8g(0.066mol)苯甲酸,20mL(0.34mol) 无水乙醇(99.5%),苯,浓硫酸,碳酸钠,
• 乙醚,无水氯化钙
步骤
•
在1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8g苯甲酸、20mL无水乙
醇、15mL苯和3mL浓硫酸,摇匀后加入几粒沸石,再装
上分水器,从分水器上端小心加水至分水器支管处然后再
• 理论上催化剂不影响平衡混合物的组成,但实验表明,加入过量的 酸,可以增大反应的平衡常数,因为过量酸的存在,改变了体系的环 境,并通过水合作用除去了反应中生成的部分水。
• 在实践中,提高反应收率常用的方法是除去反应中形成的水,特别 是大规模的工业制备
• 中。在某些酯化反应中,醇、酯和水之间可以形成二元或三元最低恒 沸物,也可以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能与水、醇形成恒沸物的第三组分, 如苯。四氯化碳等,以除去反应中不断生成的水,达到提高酯产量的 目的。这种酯化方法,一般称为共沸酯化。究竟采取什么措施,要根 据反应物和产物的性质来确定。
CO2H + C2H5OH H2SO4
CO2C2H5 + பைடு நூலகம்2O
• 对于乙酸和乙醇作用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平衡常数K约等于4,即 用等物质的量的原料进行反应,达到平衡后只有三分之二的羧酸和醇 转变为酯。
• 由于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为定值,故增加羧酸和醇的用量无疑会增 加酯的产量,但究竟使用过量的酸还是过量的醇,则取决于原料是否 易得、价格及过量的原料与产物容易分离与否等因素。
• [3] 加碳酸钠的目的是除去硫酸及未作用的苯甲酸,要研细后分批 加入,否则会产生大量泡沫而使液体溢出。
• [4] 若粗产物中含有絮状物难以分层,则可直接用25ml乙醚萃取。 • [5] 可用盐酸小心酸化用碳酸钠中和后分出的水溶液,至溶液对pH
试纸呈酸性,抽滤析出的苯甲酸沉淀,并用少量冷水洗涤后干燥。
思考题
• (1)本实验应用什么原理和措施来提高 该平衡反应的产率的?
• (2)实验中,你是如何运用化合物的 物理常数分析现象和指导操作的?
• 将瓶中残液倒入盛有60ml冷水的烧杯中,在搅拌下分批加 入碳酸钠粉未[3]至无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用pH试纸检验 至呈中性)。
附注
• [1] 根据理论计算,带出的总水量约2g左右。因本反应是借共沸蒸馏 带走反应中生成的水,根据附注[2]计算,共沸物下层的总体积约为 6ml。
• [2] 下层为原来加入的水。由反应瓶中蒸出的馏液为三元共沸物 (沸点为64.6℃,含苯74.1%、乙醇18.5%、水7.4%)。它从冷凝管 流入水分离器后分为两层,上层占84%(含苯86.0%、乙醇12.5%、 水1.3%),下层占16%((含苯4.8%、乙醇52.1%、水43.1%), 此下层即为水分离器中的中层。
苯甲酸乙酯的制备
《实验化学二》 《有机化学实验》
实验目的
• 1. 学习制备苯甲酸乙酯的原理与方法; • 2. 掌握分水器的原理与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 羧酸酯是一类在工业和商业上用途广泛 的化合物。可由羧酸和醇在催化剂存在下 直接酯化来进行制备,或采用酰氯、酸酐 和腈的醇解,有时也可利用羧酸盐与卤代 烷或硫酸酯的反应。酸催化的直接酯化是 工业和实验室制备羧酸酯最重要的方法, 常用的催化剂有硫酸、氯化氢和对甲苯磺 酸等。